- 主题:靖康的一个问题
就是宋到底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金兵第一次南下,因为没有攻动山西的战略要点,造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故不得不撤退。
第二次的策略是围城打援,在太原消耗掉了西军(北宋当时唯一有战斗力的野战军)主力,故第二次南下,宋竟无可用的勤王军。
但太原被围,种师道又不能不去救援(否则金兵全占山西,陕西的河防就形同虚设,和清兵占山西后攻李自成的局面相似)。这就成了两难之局。难道北宋注定要被新兴的金灭掉吗?有没有更好的策略?
特此一问,候教方家。
--
修改:cjohn FROM 203.116.234.*
FROM 203.116.234.*
【 在 arsenal (为人民服务)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次围城金军北返之后,大批被动员的军队就解散了
: 第二次南下也并非没有勤王军,但是范致虚这条废柴带着西军东出陕西勤王,吃了个小败仗就全军溃散了
不过太原之战消耗了西军的主力,否则也不会派范致虚来吧。
: 太原解围战役也纯属中央瞎指挥才导致种、姚两路皆败,不但损失了大量士兵,还损失种师中和姚古两个能镇住场面的老家伙
这倒是,好像中央瞎指挥的场景在《金瓯缺》里面也有过描写。不过,问题是,如果放手让种师中和姚古指挥,是否可以取得太原之战的胜利?
感觉有疑问,当时金兵大概正处于战斗力的最高峰。西军与之野战的话,也占不了什么便宜吧?
--
FROM 203.116.234.*
【 在 arsenal (为人民服务)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提的这几个问题是宋军的顽疾
: 1. 范致虚作为帅臣,即便种师中或者姚古还在,也是他当战区最高指挥官,不过可能他比较识相,把指挥权交给某个武将。中央-帅臣-武将这个外行指挥内行的体系,比金军差太多了,人家东西两路大军头目个个能征善战,绝对内行。
: 2. 神宗之后,西军与西夏以及延边少数民族部落的作战,多数是属于结硬寨打呆仗拼消耗,指挥官的作风一贯如此。种、姚二人如果一人统领大军(两路军队合起来比金军多的),肯定是稳步平推,应该不至于败得不能翻身。
: 3. 西军和金军的战力问题。我以为纯以正面作战的战斗力而言,金军是被夸大的。富平之战女真兵和西军的硬碰硬战斗,基本上不分胜负,但是金军高级将领指挥灵活,尤其注重情报工作。而宋军在建炎年间对金作战多次中埋伏(看起来有这个传统,比如刘法、种仆这样的高级将领都因为中埋伏被干掉)
富平之战中宋军的骑兵多吗?如果纯粹是步兵,和金人的骑兵对抗,能抗住倒也是很不容易。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此战?
: 总的说来,如果第一次围城金军北返之后,北宋朝廷让西军保守派老将们作枢密院的头头,宋军大概能依靠堡垒把战线维持在河东和河北路,太原和燕京是收复不了的。
这样的话,看起来当年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态势(国军步步后退,日军步步前进,指哪打哪。但如果日军战线拉得太长或者太过冒进也会吃亏,如台儿庄,万家岭),如果不放手组织敌后武工队,很难打败金兵。是不是这么一说?
--
FROM 203.116.234.*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金兵第二次南下的时候,北宋也不能说无兵可用吧,从富平之战可以看出其实西军还剩下不少呢,是北宋的战略指挥太差,既不组织迁都,也不集中足够的勤王军
金兵盯住太原的时候,如果剩下的西军在倾巢勤王的话,金兵会不会从山西过河由陕北直捣西军的大本营?
--
FROM 203.116.234.*
【 在 rainsong (雨工)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搂住的问题, 俺的想法如下:
: 如果野战打不过敌人, 那就总得付出一些代价, 什么都想要无论如何是作不到的.
: 宋的策略应当就是争取时间, 整理官僚系统, 想方设法锻炼出好的军队, 最终
: ...................
实质也就是采取抗日战争的策略,正面战场牵制,敌后战场破袭。毕竟金兵人少,兵力不足,交通线面临严重威胁。
最后,再击其惰归。
--
FROM 203.116.234.*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崇祯太好面子,既不想当宋高宗,又不想当唐明皇,最后只好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以前敢担责任事的大臣都被他杀了,还有谁在这关键时刻建言迁都呢?
--
FROM 203.11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