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的统一似乎并不彻底
更大意义还不在政治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焚书坑儒。。这些都给汉王朝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 在 jungleford (風淸揚╬孤城斩菜羊)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主要还是政治问题。经过600年的政治上的分裂,秦以军事力量完成对统一帝国的强力捏合,而“民间”(并非指屁民,主要是有政治话语权的那帮人)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心理“不适应”,比如淳于越提议恢复分封制之类的。即使经过秦末诸侯混战逐渐剪除了六国贵族残
--
FROM 210.72.154.*
若以“大统一”而言,遏制多样思想是“正值”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焚书坑儒谈不上有什么作用吧?有也是负值。
--
FROM 210.72.154.*
hoho,话是这么说,但帝王的理想和历史的现实可都不是说说而已
从焚书坑儒开始,到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界“大统一”的进程和发展不是很说明问题了么?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书哪里能烧得光?思想更是遏制不了的。
--
FROM 210.72.154.*
你说的这些都是“大统一”的发展过程,官方教材里都是写“中央集权”是如何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但丝毫不能否认后来这些发展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而“焚书坑儒”正是秦始皇“努力”的一部分
总之,你提的“制度”跟我说的没啥矛盾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倒觉得思想界的大统一是和政治上的大统一,以及文官制度的产生(自唐开始)而臻于完成的,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倒没什么关系。
: 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文官制度是必须的,这个现实导致了取士标准向儒家(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既定社会等级和秩序)靠拢。物质决定意识,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思想界的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过程,并不是哪个帝王能倡导、能决定的,没有焚书坑儒,一样会有同样的
--
FROM 210.72.154.*
这两个也不矛盾,偶然和必然、个人和历史的辩证关系而已
如果说中国走向大统一有其必然性,那么秦始皇的个人努力则是这个必然的一个关键节点。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有区别的,呵呵。我看到的是个自然选择(套用一下达尔文主义)的过程。你注重的,是帝王的个人努力。
--
FROM 210.72.154.*
“完成”可能在汉,但起始可是在秦
没有秦朝对各个流派的削弱,汉不会那么顺利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多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确立,是在当时多家学说书籍在汉初得以恢复的情况下完成的,并非焚书式地强压实现。之所以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只能说儒家比起别的学说更适应中国,适应大一统的体制。而且儒家思想是经过汉武帝和董仲舒的修整的,类似于西方宗教改革,否则光儒家
: 若以“大统一”而言,遏制多样思想是“正值”
--
FROM 210.72.154.*
民国的党国体制被继承。。。
【 在 MarkW (山水行者) 的大作中提到: 】
: 究竟是统一时间不够,才没时间消化势力,还是因为统一的新势力相对旧势力依然力
: 量不够,才使得它们二世而亡呢?一说二世亡国,就说他们荒淫无道,其实大统一时
: 期的君主未必就比他们纯洁有道
: ...................
--
FROM 210.7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