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0min (怪貓),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鲁潜墓志》释文及卜葬步地之法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Dec 15 17:10:55 2010), 站内
作者:复旦大学软件学院 李旻
摘要:
本文对于《鲁潜墓志》的志文进行释读,并对文中复杂的步地之法进行根据古代文
献给予了说明。释读结果表明,《鲁潜墓志》的真实性无可辩驳,而且其志文中对
于步地法的详细说明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古代卜葬所用步地法的具体方式,
给出了一个完整例证,这一结果同时也使将安阳大墓认定为曹操高陵的可信性进一
步提高。
关键字:鲁潜墓志 魏武帝 步地法
《赵太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鲁潜墓志》(以下简称《鲁潜墓志》),于1998年4
月发现于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约五百米处的机砖场里,由于其志文
中描述了鲁潜墓与曹操墓的具体位置而备受关注。
墓志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魏书志文,共14行行9字,尾行3字,总计120字,
字形较清楚。经对照辨认并标点,志文全文为:
赵建武十一年,太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太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
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
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
二百五十步。师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志文共七句,以下将按句分别释读该志。
1. 赵建武十一年,太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
此赵为十六国之后赵,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45年(东晋永和元年),检《新编中国
三千年历日检索表》,本年为乙巳年,十一月丁卯朔(格历为12月11日),与志文
合。
按,此时赵之国君为石虎,是时不称皇帝而称天王。
此句为墓志起首,总括该志所立之年月。
2. 故太仆卿驸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
子卒。
太仆卿,汉称太仆,属九卿,故亦称太仆卿,魏晋沿之。
驸马都尉,简称驸马,亦汉置,掌驸(副)车,为加官之号,专任则仅奉朝请。鲁
潜盖以太仆卿加驸马都尉,以示亲近。按,驸马后世为帝婿所专任,此时则尚未为
定制。
勃海,一作渤海,郡名,时属冀州。赵安,当为勃海下属之县名。据《晋书?地理
志》,勃海郡当晋泰始时辖十县,“南皮、东光、浮阳、饶安、高城、重合、东安
陵、蓨、广川、阜城”,无赵安,疑为泰始后所新置,或为某县之更名。
“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是年九月戊辰朔(格历为10月13日),则二十一日正为
戊子,即公元345年11月2日,与历合。鲁潜卒年七十五,则其生年当为晋泰始七年
(公元271年)。
按,据唐朝中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在内丘县下称“《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
安县”,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所据相同,此后之材料,均属晚出,而《十六
国春秋》早经散佚,此句出处己无可检索。而无论是在《元和郡县图志》之前的地
理著作中,还是任何其它文字材料,以及现在出土的地下材料,均找不到任何可以
佐证赵安县的存在,或者现内丘县在石赵期间曾更名为赵安县的材料。而《魏书?
地形志》在中丘县条下径称:“后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
《隋书?地理志》亦无它说。则中丘之易名赵安,实属孤证,或可存疑。若《鲁潜
墓志》被证为真,则此说即当弃之,而可知石赵之赵安县,当以勃海郡之近处寻求
之。
此句指出墓主之籍贯、年龄、字号、卒日,可补史阙。
3. 七日癸酉葬。
七日,为十一月之七日。第1句中十一月丁卯朔,则七日正为癸酉,即格历12月18
日,为死后第46天。
此句指明葬日,墓志亦当为此日所立。
4.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
行卌三步。
高决桥,当为当时一地名,或即一桥名。决,与穴音近,则高决桥之名与今高穴村
之名或有关联,唯不可详考也。
陌,东西向之路,故称“陌西行”者,沿陌向西而行。
“南下去陌”,指墓在陌之南,“去……步”,距离……步远。
魏武帝,即曹操。
此句指明墓之具体位置所在,即从高决桥沿陌向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而墓即在陌
南边距离一百七十步的位置。同时这个位置又位于从魏武帝西北角向西走四十三步
的地方。此句与第5句合起来,可绘制出示意图如图所示:
5. 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北回”与“南下”相呼应,起点为上句所定之墓所在位置,明堂在其北二百五十
步,即陌北80步的位置。
此句指明墓明堂所在位置。
6. 师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
师,此处墓志文字中无字右部上的一短横,仍为师字。此师,为葬师之意。
上党,郡名。为葬师之籍贯。此人姓解,名建,字子泰。
安,即安置,可以理解为墓穴的安置,也可以理解为墓志的安置。
此句说明墓穴及墓志的安置者。
7. 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此句说明墓的深度以及神道的朝向,而神道的朝向也即是墓口处相对于墓室的位置
。
以上释文相对较明白,没有太复杂的地方。唯一另人疑惑的地方,则是墓志中用了
比较主要的篇幅来说明墓穴的安置地点,而且用了两种不同的坐标,分别从高决桥
及魏武帝陵西北角来给墓穴定位的方式,而且这种定位方式使用了“步”这样一个
似乎不为人所熟悉的长度计量单位,而且用到了“卌三步”这样一步也不差的精确
程度,似乎令人无法理解,无论以此证其真伪,都令人所迷惑不解。实际上,这一
表述方法正是该墓志的主旨所在,使用的这些位置说明,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卜
葬寻找吉地的一种方法,称为“步地术”,下面将结合文献记载对步地术的内容及
在鲁潜墓的应用上进行说明。
在晋郭璞所著的《地理新书》“步地取吉穴”篇对步地术做了这样的描述:
“凡葬有八法,步地亦有八焉。
一曰阡陌,谓平原法,从丘陵坑坎沟涧大道,因之起步,然后十步一呼,甲子
及建除等,得甲庚丙壬,与满定成开等合者大吉。
二曰金车龙影,谓东西千步,南北二百四十步,当千步之中,向东行十步起甲
子,二十步乙丑,尽五百步癸丑。至东阡向南,十步起甲寅,二十步起乙卯,尽二
百四十步丁丑。南陌向西行,十步起戊寅,二十步起己卯,尽五百步丁卯,即南中
陌向西行,十步起甲午,二十步乙末,尽五百步终癸未。从西阡南头向北行,十步
起甲申,二十步乙酉,尽二百四十步终丁未。至北陌向东行,十步起戊申,二十步
己酉,尽五百步终丁酉。向东步从西起建,向西步从东起建,向南步从北起建,向
北步从南起建,次除满等。此法虽有,世多不用。
三曰窟,……
四曰突,……
五曰拢,……
六曰墩,谓地土窄狭,不得已,依古墩而葬,即向八干命步。假如后来拟向古
墩西南庚地下穴者,即从古墩向西南望庚行,一步呼甲申,建,二步呼乙酉,除,
次可知也。六甲属乾,福德在丙,天医在庚,须合丙庚二字,兼满定成开者,他皆
仿此。故郭氏云,有垅无垅依古冢。
七曰卧马,……
八曰昭穆,……”
鲁潜墓中使用了其中“阡陌”、“墩”两种具体步地术的方法结合来对墓地进行了
定位。先看“阡陌”:
“从丘陵坑坎沟涧大道”,鲁潜墓的出发点是高决桥,即所谓的“坑坎沟涧”。“
十步一呼,甲子及建除等”。鲁潜墓的定位是向西一千四百二十步,然后向南一百
七十步,总计是一千五百九十步,“十步一呼”,则合一百五十九呼,一呼为甲子
,二呼为乙丑,一百五十九呼对应到墓地所在位置则为壬寅之位。天干之壬,则正
合“得甲庚丙壬”之吉,而地支之寅,即当属“与满定成开等合者”,则此地大吉
。
其次再看“墩”法:
“依古墩而葬”,鲁潜墓的出发点即是曹操之高陵。“向八干命步”,八干,即正
东南西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向,此处使用了正西之向。“一步呼甲申,建,
二步呼乙酉,除”,则计“卌三步”,正为丙寅之位,而丙寅于六甲属甲子之序,
为一甲,即所谓“六甲属乾”之意。其天干之丙,则正合“福德在丙,天医在庚,
须合丙庚二字”,其地支之寅,与前述“阡陌法”所得之寅相同,亦当属“兼满定
成开者”,故依此法,此地大吉。
由此可知,《鲁潜墓志》之计步语句,实为综合了两种“步地术”而取“吉穴”之
具体方法,解建撰写此文实为证实此墓地之大吉。而由于该术今已不再使用,故今
人对此无法理解。由此,墓志文字所带来的疑惑,为何以步计程,为何时而精确到
十步,时而精确到每一步,则迎刃而解。《鲁潜墓志》为造假之说,亦当可以休矣
。
图见:
http://blog.sina.com.cn/u/1788953634--
修改:li0min FROM 124.160.106.*
FROM 124.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