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Sunyata (敬意与温情), 信区: Reader
标 题: 奥尔菲斯之窗 Re: 求较可观讲述十月革命前后一两年的书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an 2 02:23:09 2011), 站内
我发现暗杀28厘米神僧的尤苏波夫
竟然有这么一本以他为男主(?)的日漫
============================================
岁月的痕迹—— 奥尔菲斯之窗
2008-02-12 05:14:42 来自: 西苓(gutalala sutalala~)
《奥尔菲斯之窗》是自己在小学时代看的。当时出了大概前8本,而至今我还没看到完整版全貌故事。
是第二代少女漫画里的极品。不是现代人喜欢看的快餐漫画类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作者是画“传说中”的《凡尔赛玫瑰》的池田理代子。
但就作品深度来说 《奥尔菲斯之窗》绝对更胜一筹(玫瑰的完成用了三年,窗子用了七年)
作者在接受访谈时曾提到:“当时我与手冢治虫老师会了面,老师对我说:‘《凡尔赛玫瑰》是我女儿推荐给我读的,而《奥尔菲斯之窗》是我推荐给她的。’ 此席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
而漫画中的奥尔菲斯之窗和故事里的传说都是作者虚构的,但是,受《奥尔菲斯之窗》的影响,据说许多的日本人都前去雷根斯堡、音乐学院一睹为快。作者还收到过那边的观光局长写来的信。街上有好多手持《奥尔菲斯之窗》漫画的日本女性观光客,结果以至于全套漫画跻身于雷根斯堡大学的图书馆里。
故事的构架围绕3个在奥尔菲斯之窗下相遇的少年展开,场景切换到德国,维也纳,俄国。时间跨度长达10年,情节线索很多。可以说这部作品融悬念艺术感情为一体,叙述手法讲求电影效果,人物塑造立体,情节高潮迭起,语言优美,画面笔触细腻,不可多得的漫画。
故事第一章的背景:
19世纪的德国,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一所古老的音乐学府,
以奥尔菲斯之窗的悲惨传说很少女式的起头:“传说从奥尔菲斯之窗望出去,第一个映入你眼界的女孩便是你命中注定的恋人,不过就像奥尔菲斯与艾芙里蒂克一样,你们的恋爱也会以悲剧结局……”
而故事就围绕着透过窗子互望的三个角色尤利乌斯、伊扎克、克拉乌斯展开。
尤利乌斯·阿连斯马亚
阿连斯马亚家族的私生子,被母亲从小男扮女装的长大,因此遇过两个姐姐成为阿连斯马亚家族财产的继承人,压抑了本性成长,在家族阴谋与俄皇财宝阴谋等等中间挣扎成长,在整剧中,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坚强美丽独立的金发女子一直都是最牵动读者内心的角色。
伊扎克·怀司哈依特:
获得奖学金进入塞巴斯汀的穷学生,令雷根斯堡骄傲的音乐家,整部书中三主角之一,更一人独占了奥地利篇。(主线之一古典音乐的代表)
克拉乌斯·松马秀米特:
本命阿历克赛,伪装成俄国贵族,真实身份是俄国十月革命赤色份子的弟弟,一开始是以留学的德国的小提琴手出场,并与尤里乌斯伊扎克等人相遇相处,在俄国篇和尤里乌斯结婚,但最终死在革命中,一个将一生献给祖国革命的男人。(主线之一俄国革命的代表。)
在《奥尔菲斯之窗》里,爱情只是联系主线,里面充斥着阴谋,暗杀,革命,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生命是那么渺小,爱情成为附属品。
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奥尔菲斯之窗》的大主题我认为严格来说只有两个,一个是俄国革命,一个是古典音乐。
整剧的悲剧意识强烈,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成长、爱情、理想、痛苦、彷徨,以及奋斗。即使是在德国篇里相对封闭的音乐学院三人的成长的故事,都并不是轻松的校园剧,而是在压抑,冰冷,现实的背景下紧凑进行。
注:池田理代子于1975年开始连载的《奥尔菲斯之窗》故事哀婉动人,画面欧风浓郁,美仑美奂,出色的心理描写使本书大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味道。1980年该作品获第九届日本漫画家协会优秀奖。
附:
奥尔菲斯之窗年表
1869年:海尔曼·威鲁克里希与亚古出生
1874年:冯·贝林格全家被杀,但管家之子亚古与海尔曼·威鲁克里希逃脱
1875年:尤利乌斯的大姐,玛丽亚·巴巴拉·欧·阿连斯马亚出生
1879年:阿历克赛的哥哥,杜米特里·米哈依洛夫出生。
1882年:二姐安娜洛特·冯·阿连司马亚出生
1886年:5月,阿历克塞·米哈依洛夫(克拉乌斯)出生
1887年:3月23日 雷娜托——尤利乌斯的妈妈,怀下所谓的阿连司马亚家的公子尤利乌斯
1887年:雷娜托[尤利乌斯的妈妈]与海尔曼·威鲁克里希在奥尔菲斯窗下相遇;
玛丽亚·巴巴拉12岁;
伊扎克出生
1888年:尤利乌斯·冯·阿连司马亚出生
1892年:阿历克赛的妈妈过世,阿历克赛被厨娘收养
1893年:春,阿历克塞6岁,搬去和奶奶一起住。
1893年:5月,阿历克塞7岁生日
1895年:杜米特里和阿历克赛立下誓言
1900年:杜米特里被处死,阿历克赛14岁,逃到雷根斯堡,以克拉乌斯的名字在圣·塞巴蒂安学校入学
1903年:伊扎克与克拉乌斯分别在奥尔菲斯之窗遇见尤利乌斯;
同年:伊扎克16岁,克拉乌斯17岁,尤利乌斯15岁,
海尔曼·威鲁克里希老师35岁
1904年:尤利乌斯的父亲过世
1904年:4月7日,玛丽亚·巴巴拉开始调查亚古
1904年:复活节,伊扎克与管弦乐队在公园开普勒纪念碑处演出,时年17岁;
安娜洛特22岁;
玛丽亚·巴巴拉29岁;
雷娜托和海尔曼·威鲁克里希从奥尔菲斯之窗坠下生亡;
克拉乌斯离开雷根斯堡;
贝露(女仆)死去
1904 – 1905年:日俄战争
1905年:福里蒂丽过世
1905年:1月22日,流血星期天
尤利乌斯17岁;
玛丽亚·巴巴拉在马车意外事件中受伤;
安娜洛特死去,同晚,尤利乌斯离开雷根斯堡;
尤利乌斯抵达圣彼得堡,亚古自杀,尤利乌斯在火车站外的一场爆动中 被射伤,到达候爵家,此时17岁。
1905年:10月,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
尤利乌斯在圣彼得堡遇见克拉乌斯;
雷欧尼特爱上尤利乌斯;
尤利乌斯在一次堕楼中失去所有的记忆
1905年:12月,阿尔拉芙娜牺牲;
克拉乌斯被雷欧尼特捕获,流放至西伯利亚
1906年:沙皇尼古拉斯同意召开第一次杜马会议
1911年:克拉乌斯从西伯利亚逃出,在收音机内听到了伊扎克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同样听到广播的尤利乌斯开始记起自己的部分回忆(作者注:录音广播直到1920年才得以实现)
1912年:雷欧尼特以为克拉乌斯已死,向尤利乌斯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派人送她回雷根斯堡。
阿娜斯塔西亚被流放西伯利亚,克拉乌斯与尤利乌斯重遇。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学生暗杀身亡;
罗伯尔特——伊扎克的妻子曾经被大公夫人称赞
伊扎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尤利乌斯与克拉乌斯结婚。雷欧尼特在街上遇见尤利乌斯,告诉她与克拉乌斯在1917年2月前离开俄国
1916年:12月16日,雷欧尼特暗杀拉斯普廷
1917年:1月,尤利乌斯生病,并怀有身孕。
克拉乌斯送她到米哈依洛夫的大宅,让她与自己的奶奶住在一起。
1917年:2月,二月革命
1917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退位
1917年:4月晚些时候,一次大战结束后以撒回到雷根斯堡;
候爵命令部下把尤利乌斯从克拉乌斯奶奶家转移至安全住所
1917年:8月,克拉乌斯被伏击身亡;
尤利乌斯流产;
维拉带尤利乌斯逃离圣彼得堡
雷欧尼特效忠自杀;
副官自杀
1917年:10月,十月革命
1918年:罗伯尔特生下伊扎克的儿子优贝尔后死亡;
伊扎克在雷根斯堡重遇尤利乌斯
1923年:尤利乌斯恢复记忆;
尤利乌斯在柏林被亚古杀死,时年35岁;
故事结束,玛丽亚·巴巴拉48岁,大卫38岁,伊扎克36岁。
池田老师关于《奥尔菲斯之窗》的访谈
Q: 先作《凡尔赛玫瑰》获得了巨大成功,您在创作完之后有没有一种完全蒸发的感觉?
A: 有种“作品告成”的充实感,没有感受到什么完全蒸发。说《凡尔赛玫瑰》是巨作,它也不过两年而已。 我这个人啊,脑子里总是装着很多为下一部作品所做的构思。
Q: 很多?有多多呢?
A: 上百多个(笑)。总是在琢磨“嗯,这回画画什么呢?”,边想边兴奋。
Q: 继《凡尔赛玫瑰》之后,马上开始了《给哥哥的信》的连载,再之后您便休假了,其间是如何度过的呢?
A: 利用一个月(也可能是一个半月)的休假,与木原敏江、忠津阳子两位同行友人去了欧洲旅行。说是休假,在欧洲大陆一直东奔西颠,结果累得不行(笑)。
Q: 那次旅途与《奥尔菲斯之窗》的诞生有什么关联吗?
A: 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我心中一直怀有“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的宿愿。邂逅雷根斯堡纯属偶然,我们三人从维也纳乘火车出发,随心所欲地准备日落之时车停哪儿便去哪儿。就这样,我们落脚的地方恰恰就是之后成为了《奥尔菲斯之窗》故事舞台的雷根斯堡。
Q: 您之所以决定将雷根斯堡定做故事舞台,想必那里一定有什么吸引了您吧?
A: 是的。但具体是什么真的一言难尽(笑),应该说是整座城市……吸引了我吧? 那氛围真是好极了。当我们一同返回巴黎后,我便与二位分道扬镳,一人又跑回了雷根斯堡。结果又一次偶然地,旅馆的钢琴师告诉我:“这里住着一位在此地音乐学院留学的韩国朋友。”,便为我们二人做了介绍。谁知一见才知,那位留学生原来是日本人。
Q: 确有奥尔菲斯之窗和故事里的传说吗?
A: 没有的,那些完全是擅自虚构,虚构也是作者我的一件乐事。
Q: 可是,受《奥尔菲斯之窗》的影响,据说许多的日本人都前去雷根斯堡、音乐学院一睹为快。
A: 好像是。我还收到过那边的观光局长写来的信。街上有好多手持《奥尔菲斯之窗》漫画的日本女性观光客,结果以至于全套漫画跻身于雷根斯堡大学的图书馆里。
Q: 为此作品,您的资料收集是不是很艰难?
A: 嗯。创作《奥尔菲斯之窗》首先到东京艺术大学对音乐系的学生们做了采访,从而了解了其课堂内容及校园生活。下一步去了维也纳当时的一所音乐学院做了取材。前后两者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Q: 在《奥尔菲斯之窗》里,有以实际真人做原型的人物吗?
A: 那可多啦。您觉得是谁呢? 餐馆老板、店里的钢琴师是其中一例。
Q: 他们都是《奥尔菲斯之窗》里哪些人物的原型呢?
A: 老板是音乐学院的院长,钢琴师是海尔曼老师。
Q: 传闻那个酷酷的大卫,原型是著名摇滚歌星大卫·褒伊?
A: 您知道得这么清楚啊!? 没错,的确如此。
Q: 您现在从事音乐活动,难道《奥尔菲斯之窗》成为了转折您人生的作品?
A: 与其说是转折,倒不如说是为了让自己放弃音乐所做的起点。话说当年初中时代,我曾抱有以长期修炼的钢琴考取音乐大学的志向。但是却又心灰意冷……。正因如此,我才要借《奥尔菲斯之窗》过一把古典音乐瘾,然后与之做个了结。可结果非但没有放弃成,反倒朝着那个方面发展了(笑)。
Q: 登场角色、故事情节与您最初的构思有何更改吗?
A: 主人公的三人,尤利乌斯、克拉乌斯、伊扎克自始至终都没有变更。倒是《凡尔赛玫瑰》是从仍有一些部分未确定的状态下开始执笔的,多少有些顺水推舟的感觉。
Q: 《奥尔菲斯之窗》的女主角与《凡尔赛玫瑰》同样,身为女儿身而被作为男子抚养成人。塑造尤利乌斯时是否受到了奥斯卡的影响?
A: 没有。因我原先早已决定塑造这样的一个角色。
Q: 《奥尔菲斯之窗》的连载由Margaret周刊转到了Seventeen月刊,通过这长达四部的作品,可以说您几乎表达出了自我的心声吗?
A: 可以这么说吧。只是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此作所面向的读者年龄问题,我想Maragret周刊会不太合适,就转向了Seventeen月刊。
Q: 也就是说您不愿去迎合杂志,而是想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才做此决策的吧?
A: 没错。《凡尔赛玫瑰》我却是尽量迎合杂志的读者年龄来画的。所以如果再犯,俄国革命就会如同法国大革命一样被表现成淡然之物了。也许“淡然”一词并非妥当……我只是想更加详实地来描写“革命”。因此如果不是年龄稍大一些的读者,恐怕难以领会。
Q: 《奥尔菲斯之窗》的第三部主题为“革命”,其中包括枪支等等,您都做了详尽的披露。为此您是以什么来做参考的呢?
A: 总之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与《凡尔赛玫瑰》不同,这次我还亲临了当地做了取材。(*注)
Q: 在少女漫画中,这是一部极具份量的作品。
A: 画完了《奥尔菲斯之窗》,使我对在大学里学习过的俄国革命有一种集大成之感。
Q: 您倾注了心血啊。
A: 为的也是向世间的成年人抗议:“不要小瞧了少女漫画!”。(笑)
Q: 继它问世以来已逝去了不少个年头,但至今它那鲜活的身影仍记忆犹新。
A: 画那个年代的故事,多半总要带上几笔“革命爆发了”之类的旁白,随之展开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革命活动中,人们如何战略战策,如何明争暗斗……为了表现出如此种种,像“……月……日,……被送往了……”,我都做了周密的调查。
Q: 您重温过自己的作品吗?
A: 嗯。尤其是《奥尔菲斯之窗》我反复读了好多次。但因为过长,要花点工夫。
Q: 此作有没有什么使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A: 此作使我荣获了日本漫画家协会颁发的优秀奖,我当时真是欢欣雀跃。相反的,《凡尔赛玫瑰》却没有获得过。
Q: 那个轰动一时的《凡尔赛玫瑰》?! 不是在开玩笑吧?!
A: 讲谈社与小学馆为《凡尔赛玫瑰》颁发过漫画奖,集英社那里却一无所获。说来也怪,对《凡尔赛玫瑰》只有提名,奖杯必定另走他怀。有些非评委的漫画家前辈们为我打抱不平:“光形式上提名,却没有任何的实质结果! 难道还有比这更高深的漫画吗?!” 对我来说,能得到前辈们如此的评价比获奖还要高兴几倍呢!
Q: 然而《奥尔菲斯之窗》获得了第9届漫画家协会优秀奖?
A: 是的。当时我与手冢治虫老师会了面,老师对我说:“《凡尔赛玫瑰》是我女儿推荐给我读的,而《奥尔菲斯之窗》是我推荐给她的。” 此席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Q: 故事里,滋博夫斯基有这样一段话:“为了革命,扼杀所有一切的感情欢愉是愚昧的。战斗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你应该去体会,“爱”是如何磨练我们的勇气和意志。” 您对“革命”与“爱”是持怎样一个观点的呢?
A: 这个嘛,我认为人人各持己见吧(笑)。
Q: 光有“理想”是不够的,人在生命旅程中,“爱”是必不可缺的,难道不是吗?
A: 此话无不可。但对于某些人来讲,胸怀大志使他们顾不得爱情。
Q: 老师说过想画的是革命。但除此之外,正是有了人物们的情感画卷,才推动了作品成为了不朽的名作。
A: 在我内心,想得并非如此单纯(苦笑)。我想传达的,是“爱”也有它的多姿多态。比如克拉乌斯,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爱”并不只包括“恋爱”。之所以如此,我才想在这部作品中首次来阐述这世上存在着非“恋爱”的“爱”,存在着认为此“爱”重于“恋爱”的人。
Q: 三位主人公,尤利乌斯、伊扎克、克拉乌斯是起先就设定好的吗?
A: 没错。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地立定了这三人。
Q: 关于那位效忠于雷欧尼特侯爵的罗斯托夫斯基,他对雷欧尼特的情感似乎已超越了臣对于君的忠心。
A: 前些日子我在网页上就这个人物发表了几句言论,他是一个喜爱同性多于异性的人。
Q: 那么他爱上了雷欧尼特?
A: 是的。正是因为雷欧尼特,他才没有对尤利乌斯下得了毒手。
Q: 您有尤为喜爱的角色吗?
A: 这真的很难取舍。如果非得选一个不可的话,恐怕还是滋博夫斯基吧。他很现实化,而又有包容他人的宽阔心胸。
Q: 他是一个多元化的人。
A: 没错。他不是那种毁灭性的人物。或许大家会意外,如果少了他,第三部的故事氛围会截然不同。
Q: 请您谈一下某些人物的后来好吗?维拉将尤利乌斯送回雷根斯堡之后,又如何了呢?
A: 难逃一死吧。在回俄国的途中遇害等等。当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Q: 柳特米尔呢?
A: 在苏联体制下应该会吃不少苦头。弄不好被斯大林帮派捉去处了决也说不定。
Q: 玛丽亚和大卫似乎让人感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A: 嗯。但是我想他们不会结婚。一直保持着教养与经济力双具的成年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就是说,大卫的精神年龄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Q: 尤贝尔后来怎样了呢?
A: 事实上,继第二部的外传之后,本打算推出尤贝尔的外传的,可我改变了事业方向,所以就……。但构思还是有的。
Q: 老师的作品里充溢着各种各样的爱,您自己心中的理想之爱是怎样的?
A: 难于言表啊。但我不属于那种刻薄的人。
Q: 您认为恋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A: 嗯,在我心目中恋爱的位置比较低,应该说是变低了。但是我相信恋爱升华为真正的爱情是可能的。尤利乌斯与克拉乌斯正是如此。
Q: 在您心目中,首位的爱是什么呢?
A: 现在,我认为是上帝的爱。自认为已达到了一定的宗教境界。
Q: 可以用语言来具体表现吗?
A: 我做不到。我还未达到那么高的水准(苦笑)。
Q: 是吗……。那么,待您达成之日,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必将感激不尽。池田老师,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注:池田老师是在完成了《凡尔赛玫瑰》之后第一次走访了法国。真是不得不再一次心中起敬!
※ 修改:·Sunyata 于 Jan 2 02:37:21 2011 修改本文·[FROM: 61.191.21.*]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61.191.21.*]
修改:Sunyata FROM 61.191.21.*
FROM 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