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没看到过讲这事儿的文章,在校内看到这文章后我还专门搜索了一些关键字,发现似乎并未在网上流传,似乎还没在比较有名的军坛发表?
校内转载的那个人起了个很恶心的标题《 國軍海軍史上最輝煌一次勝利,給予共軍五十年未敢透露的慘敗!!(五毛繞行)(转载)》
简直是侮辱了作者。
这个文章如何,大家看一看,因为近代史版有时间限制,我不违反版规,实在不知道往哪里转了,如果MV版可以,那版主帮我转在下吧。
=========
首先鸣谢向我提供战史资料的王行健、王大风、常旸、华猫以及其它多位军迷。
这是一段国共双方海军都讳莫如深的战史,国军惨胜,共军惨败。以国军战绩注水能力,本可以大肆吹嘘为“东海大捷,击沉匪军驱潜舰一艘,潜艇一艘云云。” 奈何国军撤退转进其疾如风、势如火,未能确认战果,甚至连他们取得了国军海战史上最大一次胜利都不知道。而共军方面,由於正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政治氛围中,将主要相关人员做了内部处理之后,便把整件事情秘密地压了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这些军迷们,都只能在故纸堆里依稀找到这场混乱而又激烈的海战的一些破碎信息。
这场遭遇战发生在1959年初,起因是国军两艘旧式驱逐舰护卫两艘特务船于2月25日由台湾淡水港起航,任务为向江苏北部投送“江苏省反*共救国军”的武装人员。这支国军舰队半路同刚刚在连云港水警区完成联合反潜演习返回青岛基地的共军舰艇遭遇,交火大半夜,于清晨在共军护卫舰队支援到达后撤退。最后的战果为:国军两艘旧式驱护舰遭重创,共军一艘驱猎潜舰遭重创沉没,一艘潜艇被击沉。
下面将介绍整个战斗的经过
1959年2月25日晚19时,国军“满庆升一号”、“满庆升三号”特务船从台湾北部的淡水港起航北上,并于当晚和早两天出航的国军海军后备舰队“瀋阳号”、“衡阳号”旧式驱逐舰在基隆外海匯合。这支编队的任务是运送“江苏省反*共救国军”17纵队的两个支队,以及大量武器弹药和通讯装备,并计划在江苏北部的盐城海岸进行渗透。
“瀋阳号”驱逐舰,原为日本海军峯风型驱逐舰的第14号舰“波风号”,1947年作为赔偿编入国军海军。以下为“波风号”驱逐舰的照片。
“衡阳号”驱逐舰,原为日本海军松型驱逐舰的第17号舰“枫号”,1947年作为赔偿编入国军海军。以下为松型驱逐舰的照片。
(见附件)
W級潛艇,中方代號6603型,以下是W級潛艇的照片。
(见附件)
当时两岸海军实力对比,虽然国军明显占优,但在北海舰队“四大金刚”和东海舰队“成都级护卫舰”服役以后,国军的动作便开始越发小心起来。此次行动,国军刻意避开了配属有“成都级护卫舰”的定海海区,先北上黄海,然后向西折返到连云港水警区,接而南下航行,计划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江苏北部渗透。这本来是一次以安全为重的计划,却没想到阴差阳错地遇到了国军特意要避开的“成都级”,也没有想到,他们慌张不经意间,实际创造了国军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击沉共军一艘猎潜舰,一艘潜艇。
共军方面,在2月24日开始,北海舰队一艘猎潜舰(代号50-之后我会解释爲什么这艘船居然没名字),两艘W级潜艇(只能大略判定被击沉的那艘编号为“41X”)。东海舰队护卫舰第6支队第18大队三艘成都级护卫舰“成都号”、“衡阳号”、“贵阳号”。总计四艘舰艇,两艘潜艇,进行了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联合攻防演习,并与2月28日14时结束演习,猎潜舰同潜艇返航青岛基地,护卫舰返航舟山基地。
成都级护卫舰,为苏联里加级护卫舰仿製型1955-1958年共建造四艘,以下为成都级护卫舰的照片。
(见附件)
W级潜艇,中方代号6603型,以下是W级潜艇的照片。
(见附件)
代号为“50”的猎潜舰,根据我查阅的史料,因该是日本二战时期建造的“丙型海防舰”(轻型护卫舰)。其中有六艘作为赔偿战后交付给苏联海军。同时我查到,1955年4月15日,苏联海军向中国移交了两艘护卫舰,一艘佈雷舰,而这两艘护卫舰就是“丙型”海防舰。共军海军获得这两艘老旧的“丙型”海防舰后,将其改装成猎潜舰并配属北海舰队。以下是“丙型”海防舰的照片。
(见附件)
当时国军编队旗舰为“衡阳号”(凑巧共军参战的一艘护卫舰也叫“衡阳号”),紧随其后的是“瀋阳号”,两舰掩护两艘特务船向西南偏南方向航行。共军北海舰队“50号”舰负责禁戒,伴随两艘潜艇向东北偏北方向航行。因为是夜间,并且是返航,白天的演习也消耗了大量电力,所以两艘潜艇处於水面航行状态。连续几天高强度的训练已经使得共军人员精疲力尽,而且此海区很少有国军出现,整个编队处於一种疲劳懈怠状态——这也为马上发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国军方面恰恰相反,越往西南航行,离开大陆越近,危险也越高。国军準备趁著28日的夜色将“江苏反*共救国军”投放到盐城外海,并用快艇向江苏渗透。此时的国军编队,从上到下都处在高度亢奋的临战状态,全员进入战位,随时準备交火。因此,国军能在第一时间给共军敲一记闷棍绝非偶然。
如果仅仅只是这种情况,共军也还不至於被打个措手不及。所谓无巧不成书的是:当时无论共军还是国军都没有打开雷达!“50号”舰当时可能没有加装雷达(我没查到其加装雷达的史料),而共军潜艇也没有开雷达,整个编队是接受岸基导航信号航行。国军方面不但从一出航开始就严格保持了无线电静默,此时更不敢打开雷达,怕被岸上的电子侦测站发现。就这样,瞎猫碰上死耗子,两隻编队在28日22时碰到了一起。
公允的说,在接下来发生的战斗中,国军表现的是惊慌失措,战斗素质也很低,而共军方面虽然一开始被打了闷棍,但很快反应过来,沉著冷静,甚至敢於反冲击!当时共军海军都是陆军中抽调的骨干人员,无论战斗意志还是战斗素养都远在国军之上,如果双方实力对等,我相信这会是一边倒的屠杀。但这是海战,海战就是武器说了算,就是军舰吨位说了算,再强悍的人也无法弥补武器上的差距。
根据国军方面的战史资料,在28日22时48分国军首先发现了处於编队1点鐘方向的一艘中型舰隻,距离大概1万2千米。此时的国军指挥官应该并不知道这是一艘共军军舰,首先对方航速很低,只有9节左右,其次如果是军舰,不可能只有一艘来拦截。更关键的是,因为无线电静默,所以要通知编队改变航线规避必须使用灯光信号,这麼近的距离使用信号灯肯定会暴露。因此当时国军指挥官决定保持航线,利用夜幕混过这艘“民用船隻”。
共军应该是在22时56分时发现国军编队的,根据国军战史资料,共军舰隻于22时58分打开灯光信号询问对方舰隻身份,此时的双方距离约为4000米。但是国军指挥官决定拒绝回答共军的询问,并保持航向。到了23时03分,共军舰隻再次向国军打出灯光信号,要求其通报身份,国军依然不予回答,此时双方距离已经接近到了2000米。这个时候国军已经判定对方是共军,在不知道虚实的情况下,没有敢开炮。共军方面知道自己只有一艘猎潜舰,势单力孤,也没有选择暴露实力。就这样,到了23时15分,国军“衡阳号”观察组突然报告3点鐘方向发现共军鱼雷快艇,距离1500米!实际上当时共军根本没有鱼雷快艇在这一海域,国军观察到的其实是W级潜艇的舰桥。於是,国军“衡阳号”上各主炮高炮同时向“鱼雷艇”开火,接著后方的“瀋阳号”也跟著向“鱼雷艇开火”。23时15分,国共双方正式交火。
因为双方都是日本造的军舰,主炮均为日製12釐舰炮,国共主炮数量比为7:1(50号舰后主炮拆除换装了反潜设备)。在如此悬殊的火力比下,共军猎潜舰根本不是威胁,而且当时国军已经被共军的鱼雷快艇打出了心理阴影,做梦都怕这些“海上游击队”,选择第一时间打“鱼雷艇”必然是国军反应。在三分鐘内,国军便向“鱼雷艇”倾泻了超过一百发大口径炮弹。
23时20分,国军报告,击毁共军两艘“鱼雷艇”并至少击中两艘起火(真他妈的会吹啊!)。注意:既然当时这一海域根本没有共军的鱼雷艇,那国军“击毁和击中起火”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国军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击中了共军潜艇的舰桥并导致起火!
共军当时在返航,潜艇处於水面航行状态并充电,这种情况下共军潜艇的水密门通常不会关上(共军潜艇部队以前有个坏习惯,不喜欢关水密门)。突如其来的一百多发国军大口径炮弹和无数小口径高炮火力的倾泻,在1500米这麼近的距离上,潜艇哪怕是挨上一发炮弹都是致命的。同时注意,国军报告“两艘起火”,说明更严重的一个情况——潜艇可能不止一个部位中弹起火!共军潜艇没有舰炮,无法自卫,遇到敌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紧急下潜,当紧急下潜时突然被击中至少两处艇体,可以说这艘潜艇完蛋了,只有沉没一个结果。而且其后共军“50号”舰的“诡异反冲击”也能佐证这点。
在双方拉开架子对轰之后,国军跟共军同时都打破了无线电静默,因为这已经没有必要了。国军当时命令两艘特务船全速向东行驶,脱离交火,两艘驱逐舰“掩护”撤退。这裡国军表现得似乎很英勇,很捨己为人。不过大家不要误会,国军完全是在最初的交火中发现共军根本没有对等的反击能力,在火力处於7:1的绝对优势下,国军很明显是想“邀功”。对面的共军“50号”舰表现地相当冷静,突然打开探照灯,这一举动相当不可思议,解释只有一个:“50号”舰企图以自己的牺牲吸引国军火力并掩护两艘潜艇撤退。一艘猎潜舰对抗两艘驱逐舰,这明显是在自杀,但爲了掩护同志而牺牲,这在50年代的共军里,是绝对会发生的。同时,“50号”发出了无线电报求援,因为三艘新锐的“成都级护卫舰”就在不远的海域。
发完电报的“50号”舰,一边同国军对轰,一边向连云港方向撤退。我查阅到的国军战史中显示:“共军“驱逐舰一艘”(又在吹,明明连护卫舰的火力都不如!)被我舰炮之火力压制,航行曲折,并向我舰开火,意图逃窜。”共军看山去很狼狈,这说明什么情况?国军的报告恰恰说明“50号”舰非但没有逃跑,而是在交战,如果逃跑,共军根本没有后主炮可以反击。即使如此,国军报告依然不得不承认:“衡阳舰右舷多处被弹。”
“50号”舰打得很英勇,也打得很顽强,本来相信它是可以全身而退的。而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国军战报29日00时38分,共军舰隻突然掉头,向国军舰艇冲来!在完全处於劣势的情况下,共军居然敢於反!冲!击!(战史资料看到这裡,我整个人都卡扎菲了,都是中国人,爲什么两岸军队差距这麼大呢?)这一个反冲击当时也把国军给搞懵了,他们完全不知道共军爲什么这麼做。而我作为旁观者却非常清楚,共军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个——“50号”舰的声纳兵听到了潜艇在水底爆炸的声音!
因为“50号”舰当时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掩护潜艇撤退,当声纳兵听到水底有爆炸声的时候,很明显那艘被击中下潜的“41X”号潜艇在水底爆炸了,时间是29日00时38分。“50号”舰此时要掉头,要驶向潜艇爆炸的地点,并留在原地等待救援部队的到来。否则,一旦失去潜艇坐沉的位置,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了。在这裡,我不得不再次向无畏的共军官兵表示敬意,这种行为,已经不能单单用勇敢来形容了,而是无法描述的军人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无愧于这个国家五百年来最强军队的称号!
毫无疑问,国军开始了围殴,他们本来可以用一个小时就把“50号”舰轰沉(击沉和轰沉是有区别的)却因为极其低劣的炮术操作,而腻腻歪歪地打了5个小时,期间“瀋阳号”的“天字”炮塔和“玄字”炮塔还出故障无法射击。这裡稍微小科普一下,旧时国军炮塔编号是用千字文顺序来给主炮塔标号的,可见,“文化昆仑”装的再好,也还是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在这五个小时里,“50号”舰已经是“轮机不能”处於重创状态。
幸运的是,清晨5时25分,共军东海舰队6支队18大队的三艘“成都级”护卫舰赶到了出事地点。并同国军开始了炮战。由於这“成都号”、“衡阳号”、“贵阳号”三舰都是新锐护卫舰,都有著明显优於国军的火控系统,一交火,就準备命中了国军两艘驱逐舰,并干掉了国军两名海军少校。
国军战史资料显示,06时00分向东航行脱离交火,并未受到共军追击。这就奇怪了,共军明明有九成把握干掉国军的,爲什么没有追击呢?答案只有一个:共军要救援被击沉的“41X”号潜艇,而且“50号”舰也支撑不住了。
综合了各方资料,我查了一些有趣的情况如下。
1、1960年,共军潜艇部队整编,数量比苏联方面的资料要少了两艘,这少掉的两艘去了哪裡?
2、共军海军军舰一般以地名命名,爲什么突然会有一艘以“50号”指代的军舰呢,爲什么不给它一个名字?而且这艘军舰资料之少,在1960年以后就没有了,我完全没有找到关於其在59年维修的资料。“50号”再次出现的时候变是1972年成了一艘“扫雷舰”,而且此时的“50号”吨位只有600吨,而“丙型海防舰”(原50号)吨位有810吨。这明显说明——此“50号”非“彼50号”,共军偷樑换柱,移花接木地用另一艘船替代了它。那麼,原来的50号哪裡去了呢?
3、在59年底“418艇事件”中显示:事发前,护卫舰6支队18大队的两名军事主官(大队长和大队政委)都被内部停职,大队长由“昆明号”舰长代理。更离谱的是,“成都号”、“衡阳号”、“贵阳号”三艘护卫舰的舰长和政委均被停职,不在舰上。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孤立事件,如此大面积地肃整军事主官,一定是吃了很大的败仗,要知道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开始呢。蹊蹺的是,爲什么代理大队长的位置,正好是由未参战的“昆明号”舰长代理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
由此可以判断,共军在此次遭遇战中,损失了一艘猎潜舰,一艘潜艇,是海军建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惨败。因此,所有相关人员,全部遭到内部处理!并且用一切保密手段掩盖了这次惨败。
而国军方面,因为没有完成任务,并且根本不知道他们“居然”击沉了共军两艘军舰,只是“击毁击伤鱼雷艇数艘,重创敌“驱逐舰”一艘。”而且在二打一的优势下,被重创了,还掛了一个少校(衡阳号武器长陈忽新海军少校殉国),另一名少校重伤,后来没他的资料了,估计也是掛了(陈悠昌海军少校)。仗打到这个份上,国军也实在没脸往外宣传了。
这一段尘封的战史,一方赢得稀裡糊涂,一方输得虽败犹荣,但依然不可否认,这是国共内战乃至整个国军海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
补充史料一:国军“衡阳舰”和“瀋阳舰”同时在1960年国府海军编制中被除籍,说明59年的海战中,两舰损伤不轻,已经失去了修復价值,因此退役。
--
FROM 12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