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i3721pp (今夜我们都是苹果派),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粉碎“四人帮”:李先念为何反对开会解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20 17:16:13 2011), 站内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1年12月第19版 作者:韩钢 原题为:历史真相与未解之
谜——近年来关于粉碎“四人帮”若干细节的新考证
粉碎“四人帮”已经过去35年。35年来,事情的真相和细节一直为人关注,为人乐
道。当年惟妙惟肖的传说,后来变成绘声绘色的戏说。关键在于,官方几乎没有公
布任何相关的档案文献。这未必是有意保密,因为那是一次政治风险极高的高层权
力变更,所以很可能当年就没有多少文字记载。由于缺乏文字资料,相关当事人的
叙述便显得颇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相关当事人回忆、传记、年谱的公
开和出版,以及媒体的采访,以往的传说和戏说很多得以纠误,事情的真相不少也
得以澄清,但也留下了一些模糊不清或相互龃龉的疑点。.
究竟是谁最早提出解决“四人帮”问题的
究竟是谁最早提出解决“四人帮”问题的?过去一般说是叶剑英。主要当事人的回
忆表明,事情可能要分为酝酿和正式提议两个阶段。还在毛泽东生前,叶剑英已经
与一些当时被边缘化的党政军元老交流过对时局的看法,聂荣臻、王震、杨成武、
粟裕等人曾先后以不同方式,向叶表示了对“四人帮”可能控制局面的担忧,希望
解决他们的问题。叶则以自己的方式表明了对此的态度和决心。这可以说是最早的
酝酿。
但酝酿是一回事,正式提出又是一回事。近些年研究的一大进展,就是弄清楚了正
式提议的经过。华国锋、李先念和吴德等人的谈话和回忆,都说明是华国锋最先提
议,经由李先念向叶剑英转达,得到早有此意的叶剑英赞同的。除了叶剑英事先的
酝酿、华国锋正式提出动议外,一些知情人近些年还提到,李鑫在毛泽东追悼大会
(9月18日)后,也曾直接向华国锋进言,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问题。
目前的疑点在于,第一,华国锋是什么时候提议的?据华本人的记忆,是毛泽东去
世后的第二天,即9月10日;而李先念、吴德的回忆,是9月11日。时间相差一天。
第二,李先念是哪天去北京西山向叶剑英转达华的提议的?华国锋、吴德的记忆,
都是9月13日;而李先念本人说是9月14日;《叶剑英年谱》则说是9月24日。三个
说法,前两个相差一天,后一个则差了十来天。第三,李先念转达华国锋的提议后
,叶剑英如何反馈的?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据华的回忆,9月21日叶去他家
商议此事;《叶剑英年谱》记载9月中旬、9月25日和10月2日华叶有三次密谈。也
就是说,李带话之后,华叶的第一次面谈,应该是9月中旬或21日。看起来,两者
似乎差不太多,但细究会发现《叶剑英年谱》自相矛盾:既然李先念24日才转达华
的提议,怎么会9月中旬华叶已经秘密商议?至于华叶密谈的具体内容,由于两位
都已故去,已无法向人们披露了。
关于如何谋划解决“四人帮”问题,以往的说法是,出于保密,政治局成员也极少
知晓此事。从当事人的回忆看,这种说法并不属实
解决“四人帮”问题是如何谋划的?以往的说法,出于保密,政治局成员也极少知
晓此事。从当事人的回忆看,这种说法并不属实。据吴德口述,除了江青等四人和
被疑为追随“四人帮”的吴桂贤、有恙在身的刘伯承不知情外,其余在京政治局成
员事先都程度不同地参与或了解此事。吴德还称,其中汪东兴、陈锡联、苏振华、
纪登奎都是华国锋本人亲自约谈的,只有倪志福是吴德受华的委托打的招呼。
汪东兴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汪在事件中的作用有意
淡化,与事实不符,也不公道。虽然汪迄今从未公开忆述此事,但从其他当事人的
回忆看,汪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华国锋回忆,他除了同叶直接商谈外,还找了汪
东兴谈话,汪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华没有透露与汪商谈的时间,但吴德口述称,
华曾告诉他9月11日找了汪商量此事,汪的态度很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华的意见。
《叶剑英年谱》则记载,毛泽东生前叶就曾同汪交换过彼此看法。果真如此,汪就
是分别从华、叶处得知这个动议的。至于详情如何,目前仍然不得而知,有待汪本
人的披露。
以往人们都以为一开始就准备对“四人帮”采取抓捕的办法,近些年当事人的回忆
,透露出一个情况:在达成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共识后,曾经有过另一种考虑,
即通过召开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的办法解决。华国锋、李先念回忆,9月16日,
也就是毛泽东追悼大会的前两天,华和李先念、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等
几位政治局委员,在国务院会议室碰过一次头。吴德建议,用开会的办法解决。李
先念表示质疑,还举了赫鲁晓夫上台的例子说明。华、李、吴权衡再三,考虑中央
委员会有不少是“四人帮”拉进来的造反派成员,用开会的办法恐怕要冒风险,采
取隔离审查的办法才是上策,故开会之策弃而不用。不过,关于这次会议的时间仍
有不同记忆,华、李说是9月16日,而吴的记忆是9月26日或27日,两者相差了十来
天。
据华国锋说,他不只是找了上述几位政治局成员商议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还同叶
剑英多次商量过此事。遗憾的是,华没有透露他同叶商谈的详情,因此华叶之谈仍
是未解之谜。
抓捕“四人帮”的行动是如何准备的?过去的说法一直比较含糊或者片面。当事人
的回忆逐渐相对全面地复原了历史
抓捕“四人帮”的行动是如何准备的?过去的说法一直比较含糊或者片面。当事人
的回忆逐渐相对全面地复原了历史。据华国锋、吴德的谈话或口述,准备工作主要
是由华、汪、李三人分别商谈,由汪、吴组织实施的。整个行动班子分为准备文件
的写作班子和实施抓捕的行动班子,前者由李鑫负责;后者又分为三个部分,中南
海内抓捕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毛远新的行动由汪东兴负责,中南海外
抓捕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的行动由吴德负责,控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
报》等新闻舆论单位的行动由耿飚负责。为此,汪东兴指挥张耀祠(中央办公厅副
主任)、武健华(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挑选了直接参与行动的八三四一部队五十来
名官兵,吴德则与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沟通,并与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陈锡
联联系,取得了对北京卫戍区部队的直接指挥权。
关于准备工作,实际上还有一条线被人们忽视了,就是高层经由叶剑英同一些军方
人士和党政军元老打了招呼,如李德生、张廷发和聂荣臻、陈云、邓颖超等。从某
个角度说,这些也是一种准备,特别是同李德生(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廷发
(空军司令员)打招呼,更是对可能发生的不测做好预设。
至于具体行动的经过,当事人的披露比较详细。这是近些年研究一个比较突出的进
展。张耀祠、耿飚的回忆录,特别是香港凤凰卫视对武健华、周启才、陈长江、杨
正泉、保育钧等人的访谈,都相当细致地叙述了10月6日晚间在中南海怀仁堂抓捕
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丰泽园内抓捕江青、毛远新,控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和10月7日进驻人民日报社的经过。
中南海外抓捕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的经过,过去一直不清楚。吴德在口述中作了
叙述,但仍嫌笼统,远不及对中南海内行动叙述详尽。
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召开紧急会议,过去人们只知道会议结
果,如今当事人的回忆提供了新史料
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政治局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召开紧急会议。非程序的强力
行动需要得到程序性追认,毛泽东逝世后最高权力核心的真空需要尽快填补,事件
过后的中国政局需要稳定,这些都必须由最高决策层作出部署和安排。因此,作为
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应该说这是最后一环。
过去人们只知道这次会议的结果,至于经过,则不知其详。吴德口述最早作了比较
详细的忆述,周启才的口述则更为详尽。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是华国锋、叶剑英
、李先念、汪东兴、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苏振华、倪志福、吴桂贤等
11人,作为工作人员旁听会议的是李鑫和周启才。会议从6日晚上十点开到7日凌晨
四点,时长六个小时,主要是由华国锋、叶剑英通报抓捕“四人帮”的经过,然后
作出了关于隔离审查“四人帮”和推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
定。之后,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值得注意的是,会上华国锋
曾提议推举叶剑英为中共中央主席,叶则坚持谦辞;政治局委员(纪登奎)建议按
照毛泽东“三七开”的基调,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在,叶认为这时的文件
不可能解决“文革”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吴德的口述还是周启才的回忆,对会议安排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情况均
寥寥数句,语焉不详。那次会议的参加者(包括旁听者),仅有四位尚健在。更进
一步的情况,还待当事人披露。(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参与粉碎“四人帮”的当事人可分为四个层次
从相关回忆和口述看,参与粉碎“四人帮”整个事件的当事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
级:
第一个层级是决策层,即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李先念、吴德,核心人物是华
、叶、汪;李和吴参与商议较多;陈锡联、苏振华、纪登奎、陈永贵、倪志福或有
参与,或者知晓。
第二个层级是组织指挥层,主要人物是汪东兴、吴德。
第三个层级是组织实施层,主要人物是张耀祠、武健华、吴忠和耿飚、邱巍高。
第四个层级是具体执行层,即直接参加行动的八三四一部队和北京卫戍区部队官兵
。
需要说明,还有几位当事人,如李鑫(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周启才(
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作为相关文件起草者亦参与了事件,对情况了解甚多,
所处地位相当于组织实施层。
上述当事人的相关著述最值得重视。
--
FROM 122.6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