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古代的“格物致知”和西方科学起源的疑问
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心里,写出来求教方家
中国古代 自宋以后 读书必读《四书》 里面开宗明义的说 要“格物致知” 到了朱熹融合道家理论 开始说“理” 主张今天格一物 明天格一物 自然就明理了 到了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 就严格按照朱熹说的 去格了竹子 可是格了半天没格出什么理来 然后转向 搞了心学 关注起内心来了
西方的神学 是要信上帝 信圣经 没说要研究;中国的圣贤书里 明明白白的说要研究“物” 结果人家研究出东西来了 我们却讨论起了“心性” 为什么呢?
另外 王阳明“格物”竹子 怎么能什么也格不出来呢 中国的中医有一套研究人体的方法 不论正确与否 “望闻问切”好歹也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啊 王安石还说过 圣人之观于天地鸟兽虫蛇 则往往有得 为什么王阳明看竹子 却一点得也没有呢?
简单的说 在不重视研究外在的西方思想环境下 西方人真的接近了自然的规律;而在强调研究自然规律的中国思想环境下 中国人却闭上了眼睛 说“心外无物” 远离了自然的规律,为什么呢?
================
自己想了一个答案,看中外古代思想类书籍 发现对于古代哲人对于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道德是同时关注的,而且早期思考中,经常混在一起考虑,比如根据自然的现象构筑人类社会秩序,或者对自然行为进行拟人化的解释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对自然的困惑和好奇,而是对内心世界和社会面临问题的关注,因此古代中国人研究的问题也就着眼于内心和社会,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其他的就无所谓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修身齐家” 所以“格物”获得的“知”要满足这个要求才可以 很显然 自然的规律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王阳明没有从竹子中获得道德启示 所以就转向了 王阳明的“知”是“良知” 而不是“知识”
--
修改:newmorning FROM 59.66.204.*
FROM 59.66.204.*
那么“目的”从那里来呢? 为什么我们强调“格物致知”没有提供这种“目的”,而西方的信仰上帝却提供了这种“目的”呢?
【 在 DDG (导弹驱逐舰~Pickett Charge) 的大作中提到: 】
: 敢问你真的是理工科的博士?为格物而格物和为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有何区别?
: 没有目的的去“格物”能“格”出啥来?漫无目的的去采集数据,最后数据能
: 告诉你什么?
: ...................
--
FROM 59.66.204.*
这到也是一种解释 也就是西方的科学是归功于希腊先哲的 而不是基督教
这到真的是让人没话好说 同作为文化的源头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区别确实太大了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方并非只有基督教一种成分。
: 知道格物挺好,但问题怎么格,按照哪些准则,通过什么逻辑,都是要解决的细节。
: 就好比中医知道 治未病 ,但怎么做到是另一回事。而且别以为别人就没有这样的思想,虽然不说,但提前打预防针、系统消毒,不正是如此?
: ...................
--
FROM 59.66.204.*
社会环境到确实是一个解释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闭稳定的环境;古代欧洲则是开放动荡的环境。环境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
【 在 DDG (导弹驱逐舰~Pickett Charge) 的大作中提到: 】
: 儒学各流派对格物致知本身就有无数种解释,而且几乎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合道”,
: 至于西方,跟上帝没有一毛钱关系(也许有五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和
: 一个动荡且物质匮乏诸侯林立的社会,探求物质的动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 ...................
--
FROM 59.66.204.*
考察西方一直到牛顿的历史 和工匠似乎关系不大吧 很多都是形而上的讨论 研究星星的 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对于历法、星星也是很关注的啊
而且西方一直到牛顿的时候 资本主义才刚刚开始 谈不上多少经济需求吧 哥白尼到牛顿 似乎更多的求知推动的 而不是利益推动的
就王阳明而言,他可以不动工匠 但是他对中医也一无所知么 中医里面对人体好歹有很多的分析方法啊 怎么能对竹子一点都“格”不出东西来呢
【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一,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工匠传统与思辨传统结合的产物,而中国古代这两种传统一直是分割的。王阳明不懂工匠,而那些创造出无数“世界第一”的无名工匠们则不懂思辨
第二,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有经济需求为牵引,有很强的内在动力。而中国历来搞自然经济,抑制工商,缺乏科技发展的需求
【 在 newmorning (齐鲁布衣)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心里,写出来求教方家
: 中国古代 自宋以后 读书必读《四书》 里面开宗明义的说 要“格物致知” 到了朱熹融合道家理论 开始说“理” 主张今天格一物 明天格一物 自然就明理了 到了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 就严格按照朱熹说的 去格了竹子 可是格了半天没格出什么理来 然后转向 搞了心学 关注起内心来了
: 西方的神学 是要信上帝 信圣经 没说要研究;中国的圣贤书里 明明白白的说要研究“物” 结果人家研究出东西来了 我们却讨论起了“心性” 为什么呢?
: ...................
--
修改:newmorning FROM 59.66.204.*
FROM 59.6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