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城浑出周-楚怀王的北方经略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r 1 10:44:54 2013), 站内
楚策一
城浑出周,三人偶行,南游于楚,至于新城。城浑说其令曰:"郑、魏者,楚之耎国
;而秦,楚之强敌也。郑、魏之弱,而楚以上梁应之;宜阳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围之。
蒲反、平阳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秦人
一夜而袭之,上梁亦不知也。今边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为
主郡也,边邑甚利之。"新城公大说,乃为具驷马乘车、五百金之楚。城浑得之,遂南交
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
新城有二:一为韩之新城,在今河南伊川,一为楚之新城,又名襄城,在今河南襄城,
二地都在楚国北境,与韩、秦接壤。此策之新城,二地皆有可能,但由策文内容判断,
当以后者为宜。伊川距宜阳甚近,远不足五百里;而襄城距宜阳则有四百余里,且中间
必经上梁(即南梁,今河南临汝西南),与策文说法相合。
此策事件时间,不难推断。其时宜阳已属秦,则当在BC307年秦拔宜阳以后,而从新城地
理位置来看,深入中原,远在宛(河南南阳)、叶(河南叶县南)、南阳以北。而BC30
1年垂沙之战,齐、韩、魏攻楚至宛、叶,楚尽失南阳,孤悬其北的新城已不能保持。B
C300年,秦攻占新城。故此文说的楚以新城为主郡,必在BC307-301年之间,以BC307年
或稍后为宜。
"蒲反、平阳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安邑不知":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是黄河东
岸的重要关隘。秦从蒲阪出兵向东北夜袭平阳(山西临汾西南,此时属韩国),中间要
经过安邑(山西夏县西北,此时属魏国)。但安邑不能及时作出预警。
"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袭之,上梁亦不知也":平阳、安邑分属韩、魏两
国,分别是其在西部边境的防御中心,存在沟通预警不及时的情况也属正常,而新城、
上梁皆属楚,相互间支援不力就不太正常了。
回顾此前楚国在战国时代经略北方的历史。楚国在战国初期楚惠王的鼎盛时期,势力向
北曾一度逼近黄河流域。此时楚国尚未设郡,经营北方采取的是封君的方式,其中势力
最大的是鲁阳君(鲁阳,今河南鲁山)。这些半独立的封君未能巩固对中原的统治。随
着三晋的兴起,楚国在中原的疆域也随之丧失。BC391年大梁、榆关之战以后,至BC371
年魏取鲁阳,这20年间楚国方城之北的领土全被韩、魏所占,不得不退回方城以南的春
秋时期传统势力范围之内。BC353年,楚趁魏围攻赵邯郸之际,在东部取魏"睢、濊之间
",但西部的边界未变,仍以方城为界。直至楚怀王以前,楚国在与韩魏的领土较量中,
未占到什么优势。BC319-318年楚怀王成为合纵攻秦的纵长后,楚国势力一度重返中原,
即"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但随着这次合
纵的失败,特别是BC312年丹阳、蓝田之战的惨败,韩魏袭楚至邓(湖北襄樊),楚国连
方城之内的领土安全也难以保护了。BC311年秦惠文王死,秦韩魏三国连横阵营解体,新
即位的秦武王转而攻韩,这给了楚国以恢复之机。BC308-307年,楚国趁秦攻韩宜阳损失
较大,秦韩俱疲之际出兵救韩,大概就是在此时重新占领了方城以北的叶、鲁阳、襄城
、南梁等地。这就是本策楚王设新城为主郡的背景。
正像城浑所指出的,新城、上梁处在与秦、韩斗争的最前沿,防守着楚刚刚占据而未能
巩固的领土,形势极其严峻,与江南(对手为实力大不如前的越国)、泗上(对手为泗
上诸小国)不可同日而语。而新城、上梁这样的防御中心之间,又存在着沟通协调上的
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和提高其等级,设郡管理。新城公(楚县长称县公,不称县令,策
文称"说其令"是依照北方惯例)能够坐地升职,自然也高兴。不过设新城郡并未能挽救
它的不幸前景。仅仅数年后这些领土就又再度丧失。BC300年,秦取新城,"殺景缺",不
知这个景缺是否就是城浑所游说的这位刚刚升迁的新城公。
--
FROM 11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