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内容混杂,伪多于真,前人已多所辨析。其中张仪两次使楚确有其
事,但列传记载颇有修饰夸张之嫌,今就战国策各条策文继续辨析几个重要史事。
楚策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
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
"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
简择宫中佳(玩)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
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受],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子
]。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
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
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
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己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
"
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
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则魏无
患矣。"
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争事魏,张旄果大重。
秦策一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
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国多忧乎!天下有变,
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
BC313年张仪第一次使楚,以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诈楚王与齐绝交,我们据其他策文已经
知道,此后直至次年大战爆发,齐楚两国并未真正绝交。张仪这次使楚确实起到了麻痹
楚怀王错误估计战略形势的作用,配合了之后秦韩魏与楚的战争,但其作用并没有列传
中所描述的那么大。在当时外交中,讹诈蒙骗、两面三刀的做法司空见惯,各国都习以
为常,但真正动兵割地的行动却是十分慎重的,不会轻易上当。BC313年楚怀王已经决心
收复商於,而秦与韩魏形成连横,也必然与楚开战,张仪这次使楚,更应该看作次年次
年双方动武爆发丹阳之战的一个外交前奏而已。
BC312年,秦大胜,攻取汉中之地(楚汉中郡并非后世的秦汉中郡,为今湖北旬阳、郧县
、房县等地)。但在张仪看来,此时的秦国实力尚不足以控制全部汉中。秦在BC316年灭
蜀,BC313年封公子通于蜀,但对蜀地的控制尚不稳固。BC312年秦与齐楚多线作战,虽
连战皆胜,但战线过长,难以维持。而且韩魏在攻楚之战中也获利颇多,韩魏实力增加
对秦并不利。故张仪认为,BC311年秦国的当务之急是与楚国讲和,将部分汉中之地归还
楚国,巩固对已占领土的控制。这是BC311年张仪第二次使楚的背景。
列传称"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
地。'"秦新占巴蜀之地,黔中与巴蜀相邻,取得黔中可以巩固对巴蜀的控制,此时秦攻
取黔中较为困难,故秦愿意与楚换地。而楚怀王之言,也并不可当真。列传称"于是楚王
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并非事实,秦取黔中,已经是其后很久的BC277年的事了。
无论秦楚对此次换地是否积极,随着BC311年秦惠文王死,张仪失势,加上甘茂、张旄等
人(甘茂、张旄都是魏国利益的代表,秦楚矛盾对魏国十分有利)的破坏,这一议案也
告搁浅。秦楚在BC307-305年又发生了几次冲突,这些战争在史料中记载较少,但看来结
果对秦国不利,正像张仪所料,此时秦人对汉中的控制远未巩固。直到7年后的BC304年
,新掌权的秦昭襄王出于内外两方面的需要,与楚怀王会于黄棘,将"上庸之地六县",
也就是汉中之半归还楚国,双方恢复邦交。从此秦楚的西北边界稳定了长达25年之久,
直到BC280年秦再次大规模攻楚为止。
--
FROM 11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