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昭雎与四国伐楚 (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r 1 18:11:23 2013), 站内
附带再说说楚世家系于楚怀王二十年的这条史料:
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遗楚王书曰"寡人患楚之不察于尊名也
。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
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于秦,则燕、赵亦宜事秦。四国
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
兵息民,令于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关、
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强百万也
。且王欺于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愿大王孰
计之。"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
雎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王不如深
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
,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赵攻上党
,楚攻河外,韩必亡。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于秦,以
河山为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于韩者,以韩公子昧为齐相
也。韩已得武遂于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
弃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于是怀王许之,竟不合
秦,而合齐以善韩。
司马迁将齐王的书信与昭雎的说辞拼合起来,显然是错误的。齐宣王(原文作闵王有误
)的书信称"今秦惠王死,武王立",是BC311年的事。而从昭雎说辞的内容看,无疑是应
在楚怀王二十三年(BC306年),而非楚怀王二十年。秦破韩宜阳在BC307年,归还韩武
遂在BC306年,楚派昭滑灭越,也约在BC306年。
BC306年,是战国形势急剧变化的一年。秦武王意外死亡,昭王新立,秦国内外政策皆较
为混乱,处于弱势地位。楚怀王新灭越国,国力从BC312年的惨败中有所恢复,意图进取
。韩魏脱离秦的连横阵营,正在寻求调转方向。在宜阳之战以后,楚虽没有及时援救宜
阳,但在战后进军,也迫使秦将黄河沿岸重镇武遂归还韩国。而齐国拉拢韩公子昧入齐
为相,也是为了联合韩国。魏国在甘茂自秦国垮台后也与秦失和,其河东重镇皮氏遭到
秦军围攻,因此也背离了秦国。因此在昭雎看来,楚国应趁机联合韩、齐,扶持樗里疾
在秦国掌权,并迫使秦国归还其侵占楚国的汉中等地。
但是昭雎的建议没有发挥长期的作用。次年楚即"倍齐而合秦",没有加入合纵阵营,同
时齐韩魏的三国合纵阵营却在孟尝君的领导下建立起来,楚国虽然得到了秦国归还的汉
中之半,上庸六县,但也埋下了此后孤立而为三国所攻、垂沙惨败导致国家几近崩溃的
祸因。
这篇说辞应该也是战国策的逸文,但是被司马迁错误的拼接在了一段可疑的齐王书信之
后。
另外,此处提到韩公子昧为齐相,此公子昧或即公叔,公叔此后一直亲齐,并于BC299年
引齐兵入郑发动政变,其与齐建立个人关系,当是由此时入齐为相开始的。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Club 讨论区 】
: 发信人: bearn (秉烛堂主), 信区: HistoryClub
: 标 题: 昭雎与四国伐楚
: ...................
--
FROM 112.2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