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306年,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
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从此年起,赵武灵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胡服骑射、北攻中山上。为了安排好他北
上以后的赵国外交事务,赵武灵王一次任命了5位外交官分别出使五国。其中,王贲、赵
爵事迹不详。而楼缓、仇液、富丁尚有事迹可考。
仇液,即仇赫(战国策)、仇郝(六国年表)。仇赫出使韩国后,在BC298年还曾相宋:
东周策
谓周[冣]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宋
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则卖赵、宋于三
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合周[冣]兼相,视之不可离
,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
此时齐韩魏三国正联盟准备攻秦,仇赫相宋,是赵武灵王采取的一种观望态度,意图拉
拢宋国,形成秦、三国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如"三国固"则名义上也加入三国,如"三国不
固"则与宋败三国,总之是牵制三国的战略方向,避免其对赵国不利。此时赵武灵王将全
部精力都投入到灭中山的战事中,而齐是中山的传统盟友,武灵王最担心的就是齐拉上
韩魏三国共同干涉阻止赵灭中山。
BC306年,富丁和楼缓分别派驻到魏国和秦国,此后这两个人也分别成为主持赵魏、赵秦
间外交的人物。此时二人之间围绕着赵国的外交方向也发生了一场辩论:
赵策三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楼缓欲以赵合秦、楚。富丁恐主父之听楼缓而合秦、楚也。
司马浅为富丁谓主父曰:"不如以顺齐。今我不顺齐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韩、魏。
韩魏告急于齐,齐不欲伐秦,必以赵为辞,则[不]伐秦者赵也,韩、魏必怨赵。齐之并
不西,韩必听秦违齐。违齐而秦,兵必归于赵矣。今我顺而齐不西,韩、魏必绝齐,绝
齐则皆事我。且我顺齐,齐无[不]西。日者,楼缓坐魏三月,不能散齐、魏之交。今我
顺而齐、魏果西,是罢齐敝秦也,赵必为天下重国。"
主父曰:"我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曰:"不然。我约三国而告之以未构中山也。
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合我。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
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乐孤]中山
,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距离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
富丁建议赵武灵王"顺齐伐秦",在此情况下如果齐不出兵西进攻秦,秦楚"必合而攻韩魏
",韩魏必"绝齐事我",如果齐出兵西进攻秦,则齐秦两败俱伤。武灵王认为如果赵出兵
参与攻秦会妨碍其集中兵力灭中山的行动。富丁则认为赵可以借口与中山未达成和平而
不实际出兵或少出兵。如果三国想让赵出兵,必对中山施压迫使其割地与赵讲和;如果
中山不听三国,则更加陷于孤立。以少量出兵参与攻秦换取三国对赵攻中山的支持,也
是值得的。
赵最终采纳富丁建议,名义上参与三国攻秦,而实际少出兵,终于在BC296年灭中山。同
时三国经过3年猛攻,也破秦函谷,迫使秦割地求和。BC298-296年,秦以楼缓为相。楼
缓是赵国人,又长期在魏、秦活动,是主持秦与三晋外交的枢纽人物。秦以楼缓为相,
就是为了在战争不利外交求和的时候派上用场。BC296年,秦实现了与三国割地讲和,楼
缓的作用也告完成。赵适时的派出仇赫赴秦召回楼缓,支持秦昭王舅魏冉为相,来讨好
魏冉:
赵策三
赵使[仇]郝之秦,请相魏冉。宋突谓[仇]郝曰:"秦不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阴辞
楼子曰:请无急秦王。秦王见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听公言也,是事而不成,[以德楼
子;事成,]魏冉固德公矣。"
最终BC295年秦昭王还是免了楼缓,以魏冉为相。但楼缓随后仍在秦赵间长期从事外交活
动,直至BC260年长平之战以后还曾劝说赵孝成王向秦割地,并与虞卿有激烈交锋,见《
虞卿列传》。
随着三国攻秦的结束,此时在魏国的富丁也转而主持秦魏议和:
赵策三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赵恐,请效地于魏而听薛公。教子欬谓李兑曰:"赵畏横之合也
,故欲效地于魏而听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资周冣,而请相之于魏。周冣以天下辱秦
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矣。齐、魏虽劲,无秦不能得赵。此利于赵而便于周冣也。"
此策仍称主父,则必在BC295年,沙丘之乱以前。此时秦魏有媾和的倾向,而薛公(孟尝
君)在齐国受到齐闵王怀疑,故可能也想转而任魏相。赵国想以向魏割地为条件扶持薛
公任魏相,从而防止秦魏媾和。教子欬建议李兑改为扶持周冣任魏相。因为周冣与薛公
同为组织合纵攻秦的人物,不可能与秦媾和。同时相对于已受到齐闵王怀疑的薛公,周
冣又有受齐闵王信任的优势,可以继续保持齐魏的联合之势以抗秦,这对赵国利大于弊
。
从结果来看,教子欬的策略未能成功。BC294年,秦攻魏,齐未予救援。三国联盟宣告解
散。同年齐国发生田甲劫王事件,孟尝君出奔,从此与齐闵王决裂。
--
FROM 112.2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