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文革没有千百万人主动地参与,不可能席卷整个国家 (转载)
很可惜的是,就我所知,80年代初,科学院系统内的不少单位都把涉及文革甚至时间段更早
一点的人事档案销毁了。而80年代后档案可信度的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即使在查看更早期的档案比如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等人写的自我审查和检讨,也有不少和采
访的口述资料不符,特别是这些检讨中提到的政治冲击,要么不写,要么写套话。
档案材料的缺乏,会导致将来即使当事人和他们的后人已经不对研究造成直接干预和影响的时候,也难以在追溯和全面评价时得到更客观的图景。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到当事人全部作古的时候,是不适合全面评价文革的
--
FROM 159.226.79.*
现在很难做到客观评价,因为现在正值成熟期的历史研究者本身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倾向性如何很难避免,而且历史当事人和当事人的利益人还在世或者能直接影响历史研究。只是,等再过几十年,这些人都不在世了的时候,又会损失很多口述史,档案会丢失多少也未可知,但是到时候进行研究,还是会客观一些,毕竟研究得是人来做的,有人就会有主观性。
【 在 cind (枫凌十四--天使军信使)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求他们客观的评价文革,只要能客观记录就行,可惜这个目前也是比较缺乏的
--
修改:flyfree FROM 159.226.79.*
FROM 159.226.79.*
如果连文书档案都没有了的话,那只能希望从当事人的回忆录、信函、口述和采访中寻找、拼凑和还原了。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当事人愿不愿意回忆恐怕很难说,即便回忆了,全面性是要打个折扣的。
【 在 li0min (怪貓)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革档案估计在八十年代初确实做过一次集中的销毁。
: 举一个例子,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总共召开过不超过十次全体会议,而第
: 七次开会的内容是啥,《区人大志》都不知道。
: ...................
--
FROM 159.226.79.*
不用学。
因为研究的对象距离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越近,就越容易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而难以开展
研究:1.过多的资料,2.过多的相关利益人。这还不算研究者本人的情感认同趋向或
者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
其结果就是,所谓的“研究结果”会变成作者认可(或者带有强迫性质)的某一部分
群体的意见,史学价值大为降低。
当然,个人随便发表发表意见,那又是另一回事。
【 在 GoldenBull (一小撮散布真相的群众)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说的两个“历史”的所指是不同的,几个层次的历史,这是搞史学一开始就要学的吧?
--
FROM 159.2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