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秦王曰]:"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碁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忘]接地于
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燕入]。是王不用甲,不伸威,
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
虚、桃人,楚、[魏]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申息众[三]年然后复之,又取
蒲、衍、首垣,以临仁、[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历]之北,属
之燕,断齐、[韩]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也。王若负人徒之众,[杖]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
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
也。
"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
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
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
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妬楚之不毁也,而往毁楚之强[韩]
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也]。《诗》[大武云:']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
邻国敌也。《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
、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
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
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
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祥,无所[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
[者]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
"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
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
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
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
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
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
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齐、魏得
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事]而注[怨]于楚,诎令韩、魏归帝重于
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授首。王襟
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若是,王以十[万戌]郑,梁氏寒心,许
、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候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
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注东]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
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
此策时间,可断在BC238年以后,BC235年之前。BC246年至237年的十年,秦王政元年至
十年,是秦统一六国决战的预备阶段。这一时期各国形势比较混乱。策文第一段内容有
助于我们理解。
"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燕入]。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
谓能矣。"盛桥即秦王弟长安君成蟜,一般认为秦庄襄王归秦后所生,故其生年当不早于
BC259年。成蟜守事于韩的时间,当在BC244年蒙驁擊韓取十三城之后,BC242年蒙驁取魏
酸棗二十城之前。这里说说这个秦始皇的弟弟成蟜,从出身来说他不是赵姬而当是秦女
所生,从经历来说他没有秦王政幼年在邯郸那段暧昧的历史,在年仅十五岁其兄还没有
加冠亲政的时候就被派到国外去执行重大的军政使命,可见他是在秦王室之内秦王政最
大的王位竞争者。成蟜于BC239年在率军攻赵时造反降赵,详细原因已不得而知,但应与
秦王政对他的猜忌有关。成蟜造反事件对秦国内部震动很大,牵连甚众,屯留"军吏皆斩
死,迁其民於临洮"。被司马迁记入《吕不韦列传》的那个故事应该就是成蟜的党羽所编
造的。
"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魏]之兵云翔
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此为BC242年事,秦始皇本纪"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
、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酸枣、燕、虚、桃人在大
梁以北,雍丘在大梁东南,诸城都在魏国东部腹地,蒙骜此次进攻,应是从秦在东方的
飞地定陶(原属魏冉封国,此时已被秦国收回)出发,攻取魏东部各城并入定陶,建立
东郡,对大梁形成合围之势,"杜大梁之门",同时西部秦军攻取山阳、河内之地。此年
为魏景湣王元年,安釐王和信陵君都于上年去世,魏国主政者缺位。另一方面我们知道
,安釐王末年,魏国在信陵君领导下东扩,曾与楚国发生冲突,此处称"楚、[魏]之兵云
翔不敢校",可见楚魏在此时已联合起来抵抗秦军,但未敢出兵决战。当年"趙相、魏相
會柯,盟",开始商议合纵攻秦。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此为BC 241年五國共擊秦事。此为最后
一次合纵攻秦,发起者为楚、魏,参与者有赵、韩、卫而无燕,领导者为春申君,指挥
者为赵将庞煖。但这次合纵攻秦缺少进取心,势头明显乏力。目标对的是秦国的东郡,
主要目的是解除秦对大梁的直接威胁,草草收场了事,而卫国则成了秦军报复的对象,
卫地濮阳被秦攻占,"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此次合纵无燕
,可见燕此时是与秦联合的。盖因此时燕与赵正处在长期交战中,且屡战屡败。BC243年
"李牧將,攻燕,拔武遂、方城",BC242年"龐煖將,攻燕,擒將劇辛",BC236年"李牧攻
燕,取漁陽"。燕在赵国进攻的压力下倒向了秦国,"成桥以北[燕入]"即此时事。为了奖
赏燕对赵的牵制,也为了挑拨东方各国的关系,秦"割濮[历]之北,属之燕",将所攻占
的卫地交给燕国。濮水以北、黄河以南的卫地距燕国很远,中间隔着赵国的平原和齐国
的河间。秦故意将此地交给燕国,显然是不怀好意。
"王申息众[三]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
氏服矣。"此为BC238年事,"秦拔我東地首垣、蒲陽、衍數城"。诸城都在大梁东部、东
北部,这是秦进一步巩固东郡威胁大梁的举措,同时也迫使魏向秦求和。在上年赵魏关
系再次恶化,赵"五年,傅抵将,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以备魏,也是魏
转向秦的原因。BC238年直至BC228年秦灭赵,魏与秦一直处于联合,BC235年秦还"發四
郡兵助魏擊楚",整个秦赵决战过程中都未见魏出兵救赵,即所谓"魏氏服矣"。
策文主旨是劝说秦王不要联合韩魏攻楚,则此时韩魏与秦当处于联合中,而BC235-232年
秦全力攻赵无瑕攻楚,BC231-230年秦吞并韩国,可见此策时间必在BC235年之前。秦王
政大概并没有采纳此策建议,故有BC235年助魏攻楚之举。
此策前"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
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
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点斗,
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之:"一段,非常明显为后人所误加,与本
策内容无关。区别战国策内容真伪的一个简单标准,是看对君主的第二人称用"王"还是
"大王",用"大王"者多为伪作内容。
--
FROM 112.2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