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诗
楼主 发表于: 2009-06-03
近日,江湖兄发表了一篇《商灭夏之战》,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夏朝的讨论,故作此文,总结一下多年来自己对夏朝的看法, 与大家来分享。
1.所谓“国际标准”问题:
现在很多人提起夏朝,常常会说“国际上不承认”,并以此为由认定夏朝就不存在了。看了很多西方史学家的书,写中国历史的部分确实很少有承认夏朝的。
但是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不等于国际,国际是全球范围内的,中国也是国际的一部分,西方不承认并不等于国际不承认。
其次,所谓“国际不承认”,是按照西方的文明或文化标准来衡量夏朝的,比如夏朝没有文字,比如夏朝考古发现还无法像商朝那样板上钉钉。但是需要说的事,即便是西方自己,这些标准本来就存在着争议,比如文字问题就无法涵盖印加帝国。更何况,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范式,范式不同,就往往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古史问题上,本来就存在着诸多不相协调的方法和理论基础,那么在夏朝的问题上,否认夏朝存在的也只是某一种范式下的结论,而非整个国际关于夏朝历史研究的结论。
再次,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所谓的国际不承认具有民族主义倾向。这里举一个大西洲的例子。关于大西洲,到现在西方也还在寻找,可是其文献记载的水平尚不及夏朝,但是西方并没有定论大西洲是什么样的,依旧有很多人去寻找大西洲的足迹。我只是想说明,在对夏朝的研究上,西方的思维和方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是他们不一定比我们的研究就更可靠,他们对夏朝直接否定,但是依旧对大西洲恋恋不舍,这说明这种否定本身也是一种纯粹盲目的行为。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更多的是一种解释的学科,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所谓历史结论,实际上也是一种解释的结果,而且越是最基本的认定事实方面的工作,越是一种解释,比如通过考古、文献而挖掘事实。所以历史是无法摆脱人的主观思维和意识形态影响的。这里说这些并不是要不理智的排外,实际上民族主义在历史研究中和政治意识形态一样,最难排除,至今我们自己在古史研究方面,不是一样竟藏有人语出惊人不知所云地说中国的文明历史要推到一万年前中华人种是世界人类起源之类的昏话么?
2.关于夏朝的一些历史误会:
这个误会首先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大多数没有对夏朝研究的人一直认为,夏朝的形态应该至少和商、周是相似的,只是更为初级而已。但是研究过的人可能会认识到,夏朝和商、周有本质的区别,与秦后的国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文献记载夏朝时期天下“万国”,比如后羿、寒浞之乱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天下共愤,而夏世子少康反而跑到“诸侯国”去做官。这一切都说明,夏朝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是极其不稳固的,它甚至做不到商朝那种通过册封而对西周强大既成事实的假意认可,更做不到周朝那样宗法上的唯一的天子。更确切地说,夏朝的作为“朝”,其领袖甚至连类似于邦联元首的地位都没有,或者说更类似于一个具有向心力的联盟的“盟主”,一旦自己维持不了“盟主”地位,这些盟兄盟弟便会取而代之,而且这种没有正义与否纯粹弱肉强食的做法并不会像后来那样遭到谴责。这样看来,其实夏朝是当时中国的一个国际概念,而夏本身还是一个王国。如果这样思考,可能会对夏朝的理解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在什么是国家的问题上,夏朝与后代可能也不一样。直到周朝我们还能看见“国”、“野”之分,而且有记载别的国家从周朝城外的“领土”上经过,当时周人对他们百般讥讽,唯独没有说对方侵略自己国土(这段记载忘了在哪了,好像还有一个成语,以后有空找找)。这说明早期的国家意识其实是一种城邦意识,城邑是国家的领土,而城外的土地算不得国家领土,这样来看夏朝时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点状分布而不是成片成片的,所以这样来看夏自己其实不可能特别大。
而另一个误会来自于苏联,这就是著名的五阶段论。其实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这种历史阶段理论,在具体命名上是有所限制的,比如“亚细亚式的”等等,而且没有说全世界都要这样发展。事实上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出,比起社会规律这种极其不靠铺的事情,人的意识和行为及其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人的进化趋势本身,可能对人文社会科学更重要。所谓五阶段论,更多的带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人的这一理论不排除具有输出革命的意图。
五阶段论来到中国,直接反应就是将中国的历史强行划分为五阶段,而夏朝由于是与商、周并列的,商、周被定性为奴隶社会,夏朝里所当然也被划入奴隶社会。这样的结果是使人进一步误会夏朝和商、周是相似的,由此按照商、周的观念和规模来考证夏朝,结果发现成果不怎么样也就很正常了。而且这进一步使得夏朝之前的所谓“五帝时代”、“天下万国”的历史被埋入原始社会中,夏朝历史的研究和先夏时代的研究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就更难在夏朝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仍然相信夏朝可能存在的原因:
1)文献记载很丰富。当然有人针对此说这些文献不是一手文献,作为一手文献的甲骨文没有夏朝。但是甲骨文是用来占卜祭祀的,不一定要记载夏朝,如果以此来否定夏的存在,那么商也是前无古人横空出世了。甲骨文没有记载的东西还很多,先商按照文献记载打过交道的氏族和古国也不少,但是这些甲骨文并没有全部记录 总不能以此就否认这些的存在;
2)文化传承。首先是鼎,文献记载夏铸鼎,商、周得国后先后以此为社稷之宝。楚有问鼎中原,秦武王被砸死的鼎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鼎;另一方面是钺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也是起源于夏朝。这些都说明商、周在这些方面的传承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传承关系的;
3)考古文化丰富,但多难解释。从中国整体来看,考古文化确实现了商朝以前“天下万国”的局面,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都具备初步的“古国”规模和特色,这些文化能否通过古史文化解读,尚无定论;而各种解读也是争议不休。但是这说明,中国文献记载和古史事实是有紧密联系的,这些考古文化可能很难完全解读,但是这也为夏朝存在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中国有很好的历史传统,融合国际的思想,创造自己独特的史观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觉得关于夏和先夏时代的古史传说的历史真相,我都快不抱以希望了,这些基于文献、考古和合理想象的推理如今已经很难得到真正的证实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应该抱着一种客观谨慎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在证据和文献依旧存在的前提下,我们不能轻易按照西方框架直接轻易地否定其存在性。
推荐一本陈剩勇的《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记得是初中的时候在王府井书店掏到的书,是一篇博士论文,看一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最后发个自己弄得夏朝年表,年代方面纯属一家之言,别较真,娱乐哈~~~~
更多年表参见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90571&page=e&#a唐帝尧八十二年帝密二十一年乙丑(前2157年),鲧率夏族与西羌族有莘氏联姻,建立崇国,是为崇伯鲧元年;崇伯鲧九年壬申(唐帝尧九十年帝密二十九年,前2149年),唐帝密与摄政重华以治水不力杀鲧,除国。
虞帝舜十五年重华二十六年丁酉(前2124年),文命与涂山氏联姻,建立夏国,是为帝禹元年;帝禹六年壬寅(帝舜二十年重华三十一年,前2119年),文命受帝舜重华命治水,十三载成功而还;十九年乙卯(帝舜三十三年美叔九年,前2106年),摄政于虞;三十六年壬申(前2089年),夏败虞,北上中原,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费伯益元年壬午(前2079年),启逐伯益,即夏后位,是为帝启元年。随即灭有扈氏,会诸侯于钧台,正式确立夏王朝在中原的“盟主”地位。
--
FROM 218.2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