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的高考指挥棒
读《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考》后记
文史2000年第4辑,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考,祝尚书
唐代以来,科举试题以诗赋为主。唐代科举种类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和制科。进
士科是例行的每年都考,考的是诗赋;制科则不定时,由皇帝决定和亲试,类似后世的
殿试,考策论。这两种考试,进士诗赋题都是中性的,完全考文采;制科策论题是时事
政治,考政治辩才(大半是文字忽悠的本事)兼顾文采。都与思想关系不大,是去意识
形态的。
宋代前期沿袭唐制,只是把二者合一,改为两阶段。礼部先考诗赋,皇帝殿试再考诗赋
和策论。直到王安石执政,开始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晚唐对进士只考诗赋脱离实际的弊病就多有争论,成为牛李党争的主要题目之一。李德
裕执政短暂,没来得及触及科举。有意思的是这时要改革科举的是李德裕为首的"旧党"
。200年后完成他改革遗志的王安石变成了"新党"。
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议改考试内容,王安石等决定将试题从无用的诗赋改为经义
,当年没来得及实施。次年考试,宋神宗搞了个突然袭击,直接在殿试上取消了诗赋。
可怜礼部措手不及,考前还是按诗赋给考生准备的韵。这一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科举史上
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创造历史、站在起点上的宋神宗对王安石说了句:
"考诗赋确实不靠谱,不过我看考经义也不一定能淘到真正的人才嘛。"不经意间一下把
以后800多年的历史都说透了呵呵。
熙宁六年(1073年),礼部罢诗赋,改试经义。这个改革之大,恐怕只有清末科举改革
试西学文理可以相提并论。一时间全国祖祖辈辈抱着《文选》抱了400年的几十万考生被
搞得晕头转向,赶紧去抓紧买来当年刚出版的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临时抱佛脚,我靠
,什么嘛根本看不懂。。。一点美感都没有。。。干巴巴的实在嚼不下去啊。。。拗相
公你这诚心要搞死我们广大士子啊。。。
元祐元年(1086年),新党下台,旧党上台。首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科举。"议罢经义",
司马光却提出来,考经义的方向是对的,诗赋没用确实不该考了。但考经义不是你老王
一家的经义,"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应该考我们这边的,摆出二程的书,大家一看,
我靠比老王的还厚啊,马上就要开考了,这谁看得完。要求恢复诗赋的纯文科生也不在
少数。最后苏辙说,今年先按老的来吧,别折腾广大考生了。这考试内容不是你礼部想
改就能改的,总得给考生个学习新课本的时间吧。直到元祐六年(1091年),才把礼部
考试改成两种,一种是经义,一种是经义兼诗赋。当年积压了20年的广大老式纯文科生
终于又有用武之地了,真有一种78年恢复高考的兴奋,纷纷踊跃报名,其中就有苏轼之
子苏过,过儿大概没老爹那么聪明,学不会高深的易学理科,但跟着熟读诗词三百首不
会吟来也会吟,诗赋应该还凑合(可惜最后没考上)。
但是殿试还是没有诗赋只有策论,元祐八年(1093年),大家呼吁刚亲政的哲宗恢复殿
试诗赋。为了造势,还在太学搞了个调查,反映2100多名太学生中绝大多数在学诗赋,
不学诗赋的只有82人。不料哲宗中二症发作,被老祖母压制得逆反心理严重,一心要"绍
圣"。绍圣元年(1094年)不但殿试不变,礼部考试也全改回了经义。此后到徽宗朝新党
卷土重来,变本加厉。诗赋本身竟然成了旧党的尾巴,必欲割之而后快。大观三年(11
09年)宰相何执中出了个奇葩的龟腚,禁诗赋,也不止怎么个禁法,"诸士庶传习诗赋者
杖一百"。没想到自秦朝"偶语诗书者弃市"之后第二次出现这种奇葩竟然在最宽松的宋朝
。不过像查禁苏黄书一样,这种政策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直到徽宗也不管不顾的频频
发表自己的诗作,公然和臣僚应和,这政策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前面说诗赋没用,是对决策层的官员来讲的。对执行层的广大刀笔文官来说,诗赋却是
最有用的。因为当时大到制诰,小到判词,都是用骈文体写的。没有诗赋功底,是写不
好骈文的。纯靠经义的短期不良后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哲宗找不到文采好的人给他写
诏书了。只好又设了一门宏词科,专考公文体,从进士中选出几个文采好的补充进秘书
班子当笔杆子。直到北宋亡,高宗南渡,虽然新党臭掉旧党复兴,考经义这个路线算是
定下来了,诗赋被永远的逐出了科举的主台。只是程朱理学取代王学,成为科举的绝对
统治者,这个坑一占就是700年。
前面说了,诗赋和策论都是去意识形态化的,而经义则不同,它就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王安石以一己之私学霸占学府庙堂固然粗暴,但他的王学毕竟只存在了几十年,而他开
创的这个先例则影响更重大,很自然的被后世程朱(不一定是朱个人)所继承。南宋后
期理宗(像他的名字一样)把道学捧上庙堂,当时未必有人料到会延续700年,特别是当
宋朝的国祚已经如此所剩无几之时。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了罗马帝国末期的基督教(具体
指罗马大公教)。难道这个坑真是占的恰到好处,以至于之前的王学只是短命的为人做
嫁衣,而之后的新来者(比如第二个王学)却怎么也拱不进来了。
一旦科举成了意识形态的载体,那么就意味着极少数极小范围思想领域的斗争会难以节
制的扩大化。唐代党争肉体上虽然残酷,但只限于顶层,很少扩大范围。宋代党争肉体
上温和,但已经有所扩大到中上层官员。到了科举改革后,等于全体读书人都一下子落
入了意识形态之争的战场。以书攻书成为常例,胜利的书被供上庙堂印出无数子嗣强迫
所有人研习,失败的书则难逃火刑(好在我们已经到了印刷术时代,多有螟蛉幸存)。
元祐党禁之后有绍兴党禁,绍兴党禁之后有庆元党禁,每一次都伴随着激烈的文字内战
。西方于11世纪进入中世纪,比查理曼帝国的终结更重要的标志是教会内部克吕尼运动
的兴起。中国如果也有一个时间上对应的"中世纪"的话,波澜壮阔的宋元战争对后世的
影响未必是最大的。因为思想领域的核心,在宋元、元明之际实在改变得不多。
--
FROM 219.219.123.*
考经义就是死记硬背,真是难为考生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宋朝的高考指挥棒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ul 7 00:14:59 2013), 站内
:
: 读《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考》后记
:
: 文史2000年第4辑,北宋后期科举罢诗赋考,祝尚书
:
: 唐代以来,科举试题以诗赋为主。唐代科举种类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和制科。进
: 士科是例行的每年都考,考的是诗赋;制科则不定时,由皇帝决定和亲试,类似后世的
: 殿试,考策论。这两种考试,进士诗赋题都是中性的,完全考文采;制科策论题是时事
: 政治,考政治辩才(大半是文字忽悠的本事)兼顾文采。都与思想关系不大,是去意识
: 形态的。
:
: 宋代前期沿袭唐制,只是把二者合一,改为两阶段。礼部先考诗赋,皇帝殿试再考诗赋
: 和策论。直到王安石执政,开始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
: 晚唐对进士只考诗赋脱离实际的弊病就多有争论,成为牛李党争的主要题目之一。李德
: 裕执政短暂,没来得及触及科举。有意思的是这时要改革科举的是李德裕为首的"旧党"
: 。200年后完成他改革遗志的王安石变成了"新党"。
:
: 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议改考试内容,王安石等决定将试题从无用的诗赋改为经义
: ,当年没来得及实施。次年考试,宋神宗搞了个突然袭击,直接在殿试上取消了诗赋。
: 可怜礼部措手不及,考前还是按诗赋给考生准备的韵。这一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科举史上
: 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创造历史、站在起点上的宋神宗对王安石说了句:
: "考诗赋确实不靠谱,不过我看考经义也不一定能淘到真正的人才嘛。"不经意间一下把
: 以后800多年的历史都说透了呵呵。
:
: 熙宁六年(1073年),礼部罢诗赋,改试经义。这个改革之大,恐怕只有清末科举改革
: 试西学文理可以相提并论。一时间全国祖祖辈辈抱着《文选》抱了400年的几十万考生被
: 搞得晕头转向,赶紧去抓紧买来当年刚出版的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临时抱佛脚,我靠
: ,什么嘛根本看不懂。。。一点美感都没有。。。干巴巴的实在嚼不下去啊。。。拗相
: 公你这诚心要搞死我们广大士子啊。。。
:
: 元祐元年(1086年),新党下台,旧党上台。首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科举。"议罢经义",
: 司马光却提出来,考经义的方向是对的,诗赋没用确实不该考了。但考经义不是你老王
: 一家的经义,"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应该考我们这边的,摆出二程的书,大家一看,
: 我靠比老王的还厚啊,马上就要开考了,这谁看得完。要求恢复诗赋的纯文科生也不在
: 少数。最后苏辙说,今年先按老的来吧,别折腾广大考生了。这考试内容不是你礼部想
: 改就能改的,总得给考生个学习新课本的时间吧。直到元祐六年(1091年),才把礼部
: 考试改成两种,一种是经义,一种是经义兼诗赋。当年积压了20年的广大老式纯文科生
: 终于又有用武之地了,真有一种78年恢复高考的兴奋,纷纷踊跃报名,其中就有苏轼之
: 子苏过,过儿大概没老爹那么聪明,学不会高深的易学理科,但跟着熟读诗词三百首不
: 会吟来也会吟,诗赋应该还凑合(可惜最后没考上)。
:
: 但是殿试还是没有诗赋只有策论,元祐八年(1093年),大家呼吁刚亲政的哲宗恢复殿
: 试诗赋。为了造势,还在太学搞了个调查,反映2100多名太学生中绝大多数在学诗赋,
: 不学诗赋的只有82人。不料哲宗中二症发作,被老祖母压制得逆反心理严重,一心要"绍
: 圣"。绍圣元年(1094年)不但殿试不变,礼部考试也全改回了经义。此后到徽宗朝新党
: 卷土重来,变本加厉。诗赋本身竟然成了旧党的尾巴,必欲割之而后快。大观三年(11
: 09年)宰相何执中出了个奇葩的龟腚,禁诗赋,也不止怎么个禁法,"诸士庶传习诗赋者
: 杖一百"。没想到自秦朝"偶语诗书者弃市"之后第二次出现这种奇葩竟然在最宽松的宋朝
: 。不过像查禁苏黄书一样,这种政策只能是流于形式而已。直到徽宗也不管不顾的频频
: 发表自己的诗作,公然和臣僚应和,这政策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
: 前面说诗赋没用,是对决策层的官员来讲的。对执行层的广大刀笔文官来说,诗赋却是
: 最有用的。因为当时大到制诰,小到判词,都是用骈文体写的。没有诗赋功底,是写不
: 好骈文的。纯靠经义的短期不良后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哲宗找不到文采好的人给他写
: 诏书了。只好又设了一门宏词科,专考公文体,从进士中选出几个文采好的补充进秘书
: 班子当笔杆子。直到北宋亡,高宗南渡,虽然新党臭掉旧党复兴,考经义这个路线算是
: 定下来了,诗赋被永远的逐出了科举的主台。只是程朱理学取代王学,成为科举的绝对
: 统治者,这个坑一占就是700年。
:
: 前面说了,诗赋和策论都是去意识形态化的,而经义则不同,它就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 王安石以一己之私学霸占学府庙堂固然粗暴,但他的王学毕竟只存在了几十年,而他开
: 创的这个先例则影响更重大,很自然的被后世程朱(不一定是朱个人)所继承。南宋后
: 期理宗(像他的名字一样)把道学捧上庙堂,当时未必有人料到会延续700年,特别是当
: 宋朝的国祚已经如此所剩无几之时。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了罗马帝国末期的基督教(具体
: 指罗马大公教)。难道这个坑真是占的恰到好处,以至于之前的王学只是短命的为人做
: 嫁衣,而之后的新来者(比如第二个王学)却怎么也拱不进来了。
:
: 一旦科举成了意识形态的载体,那么就意味着极少数极小范围思想领域的斗争会难以节
: 制的扩大化。唐代党争肉体上虽然残酷,但只限于顶层,很少扩大范围。宋代党争肉体
: 上温和,但已经有所扩大到中上层官员。到了科举改革后,等于全体读书人都一下子落
: 入了意识形态之争的战场。以书攻书成为常例,胜利的书被供上庙堂印出无数子嗣强迫
: 所有人研习,失败的书则难逃火刑(好在我们已经到了印刷术时代,多有螟蛉幸存)。
: 元祐党禁之后有绍兴党禁,绍兴党禁之后有庆元党禁,每一次都伴随着激烈的文字内战
: 。西方于11世纪进入中世纪,比查理曼帝国的终结更重要的标志是教会内部克吕尼运动
: 的兴起。中国如果也有一个时间上对应的"中世纪"的话,波澜壮阔的宋元战争对后世的
: 影响未必是最大的。因为思想领域的核心,在宋元、元明之际实在改变得不多。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9.219.123.*]
--
FROM 221.219.72.*
考帖经是死记硬背,经义是要引申发挥的
按哪一派的观点引申发挥就成了大问题
王安石新学臭掉以后,整个南宋时期,都没有官定的正统学说(包括理学也没有达到)
,这对考生并非好事情,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不过来,也压不准答案,还不如在诗
赋上挣分来得容易,所以南宋虽考经义,却不太受考生重视
直到元朝仁宗,才规定统一以朱子四书集注内容为标准,简化了高考内容,受到了广大
考生的热烈欢迎,沿用600年不衰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考经义就是死记硬背,真是难为考生了……
--
FROM 219.219.123.*
主要还是要靠背呀……
考诗赋就轻松多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宋朝的高考指挥棒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8 20:03:44 2013), 站内
:
: 考帖经是死记硬背,经义是要引申发挥的
:
: 按哪一派的观点引申发挥就成了大问题
:
: 王安石新学臭掉以后,整个南宋时期,都没有官定的正统学说(包括理学也没有达到)
: ,这对考生并非好事情,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不过来,也压不准答案,还不如在诗
: 赋上挣分来得容易,所以南宋虽考经义,却不太受考生重视
:
: 直到元朝仁宗,才规定统一以朱子四书集注内容为标准,简化了高考内容,受到了广大
: 考生的热烈欢迎,沿用600年不衰
: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 考经义就是死记硬背,真是难为考生了……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9.219.123.*]
--
FROM 221.219.72.*
反正是竞争性考试,要难所有人都难,要简单所有人都简单,无所谓的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还是要靠背呀……
: 考诗赋就轻松多了。
--
FROM 123.11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