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了一篇好文章: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78250&PostID=17816290,虽然有天涯的账号,但没有国内的手机,所以无法激活账号,无法跟帖,只好把读后感发到这里了:
汉尼拔真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另外,前两年罗马军团只是尾随汉尼拔而不敢与之交锋的场景,让我响起了明末崇祯年间明军面对越过长城的女真军的情景,历史何其相似。又,罗马军团的指挥官中居然有一个叫保罗斯,和两千年后第六军的司令官同名。后来罗马所用来取胜的费边战略,也就是袁崇焕战略的翻版。但是,费边拖垮了汉尼拔,然而,袁崇焕却被崇祯自毁长城。
不过,作者在这一篇里面的史观似乎不太正确: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78250&PostID=17983506
组织动员能力决定战争的结果,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先例,但却不是我们所惯于采用的分析战争的角度。就以现代中国最惨烈的抗日战争为例,教科书上标准的说法是,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把精力用来打内战。于是,战败的责任就推到了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品质与决策之上。这当然,是国共争斗的一方所留下的一种打宣传战的说法。流传得更广的,是柏杨的说法。他依然看的是道德的角度,只是把个人的品格上升到民族的品格,变成了中国人不团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把政治变革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变成一个模糊、空洞的“不团结”,其实对理解当时的社会与历史条件并没有多少帮助。抗战结束六十多年,许多中国人还没有想清楚一个算不上复杂的问题,为什么人口众多的中国,竟然敌不过一个小日本?
---
中国抗战时候的组织动员能力确实和日本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如果蒋介石更坚决地抵抗,更平等地对待各部队,做到赏罚分明,抗战提前几年成功当不是意外吧?蒋政府自41年后,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都做不到,谈什么动员整个国家的潜力去抗日呢?
--
修改:cjohn FROM 208.62.207.*
FROM 208.6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