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i3721pp (第十个马拉松.出发),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历史上的13所京校外迁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r 19 11:07:10 2014), 站内
文革发生后,高等学校陷入混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改革开放后,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复校,如中国农业大学;一部分两地办学,原址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另一个办学实体,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还有一部分在地方扎根,原北京研究生部并入或组建其他高校(中科大除外),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原址复校
北京农业大学(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
两地办学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注: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2]
扎根地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注:后三所院校在北京校址成立北京研究生部,后并入或组建北京市其他高校)
其他情况
北京轻工业学院(今北京工商大学)[3]
1、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陕西科技大学。
2、1978年北京原址重建北京轻工业学院,后组建北京工商大学。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5年,北京共有高校56所,年招生额达2.6万人,在校学生11.1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综合类大学3所,工程类18所,农林类5所,医学类5所,师范类3所,语文类5所,财经类5所,政法类3所,艺术类7所,体育类1所。在1969年至1970年的这场大变动中,有32所学校从北京消失,占1965年学校总数的56%。
1969年,北京市原有的5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农林地矿水电院校为主(如北京地质学院为受害学校之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
外迁高校
一、被迁出北京的学校13所+2所: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安徽省安庆市,后又由安庆市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市。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为武汉工业大学,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3、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4、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5、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10月又迁到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6、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底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又迁到河北省邯郸市,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迁至郑州,后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7、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石油大学。
8、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1月,1970年由北京市迁往湖北省江陵市,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地质大学。
9、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9年,1970年5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合山县,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后迁往江苏省徐州市,定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矿业大学。
10、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1970年8月由北京迁往陕西省甘泉县,1971年与延安大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4月又迁到河北省涿县,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原名。
11、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6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校名先后改为四川农机学院和重庆农机学院,1975年又迁到河北省邢台市,再改名为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市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12、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云南省丽江,1972年4月迁到云南省下关,1973年4月又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改名为云南林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
13、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1909年建立,1970年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77年11月仍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校名定为北方交通大学。
14、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建于1956年,是河北省设在北京的一所高校,1969年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宣化市,后又于1979年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定名为河北师范学院。
15、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系河北省设在北京黄村的一所高校,1959年由原河北黄村林业专科学校改为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1969年底由黄村迁往河北省易县。校名定为河北林业专科学校。
撤销停办
二、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
1、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37年,1969年学校停办,人员下放江西余江县。1973年6月,教职工成建制地分配到北京各大专院校工作。同年10月宣布撤销人民大学。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2、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19年,1970年宣布停办,1979年8月恢复办学。
3、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11月停办,人员下放安徽省濉溪,1972年宣布撤销,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4、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4年,1969年10月停办,人员下放到河南省固始,1970年8月宣布撤销,1973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5、国际关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1949年建立,1970年宣布撤销停办,1978年重建。
6、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1965年撤销,1980年恢复并招生。
7、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创建于1949年,1970年7月宣布撤销,1978年2月恢复办学。
8、北京商学院。(后组建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停办,1978年恢复办学。[3]
9、北京经济学院。(后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停办,人员下放河南省息县,1973年学校改由北京市领导,1974年恢复招生。
10、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1969年停办,1973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11、北京气象专科学院。(后并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建于1960年,1970年撤销,1978年12月恢复办学。
12、北京农业劳动大学(今北京农学院)。建于1965年,1969年停办,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13、北京铁道医学院。建于1958年,1966年撤销。
14、北京外语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15、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合并
三、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中的2所:
1、北京语言学院。创建于1962年,1970年停办,被合并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2年国务院批准恢复独立办学,1973年重新招收外国留学生。
2、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停办,1974年并入北京经济学院。
5其他
编辑
经过大批的外迁、撤并之后,到1970年底北京高等学校只剩下24所,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电信工程学院(原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原北京第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调整之后余下的24所的学校中有综合类学校2所,比1965年减少33%;工程类8所,减少56%;农林类全部丧失;医学类3所,减少40%;师范类2所,减少33%;语文类2所,减少60%;财经类全部丧失;政法类全部丧失;艺术类6所,减少14%;体育类1所,没有减少。
1970年,在保留的24所高校中,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6所学校,在时隔四年之后招收了新生外,其余18所仍然没有恢复招生。
1970年后,北京的高等学校还有几次小范围的调整,比如,1971年8月,北京市将北京化纤工学院并入了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后,化纤学院又恢复为独立办学。1973年,文化部将在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合并为一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将原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在昌平的校舍作为校部。1977年底,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宣布解散,各校恢复独立办学。
在这场历时数年的大变动中,外迁的高等学校中多一半学校搬迁了两次以上,转移最多的学校如北京林学院等,先后搬迁达四次之多。这些高等学校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大学,规模较大,在多次搬迁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下的学校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批散失、损坏,还浪费了大量的投资修建简陋校舍和搬迁运输。教职工精神受到折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停办的学校同样损失巨大。停办后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被下放到设在全国各地的干校之中,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搬迁活动。在后来的几年中,因学校停办,教职员工陆续被分配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单位,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中断或放弃了专业。由于人员的撤离,这些学校在京的校舍、资产被分配给了不同的单位,用做为教育之外的其他用途,致使后来学校恢复之后,遗留了大量的问题,造成许多矛盾和纠纷。有些损失成为无法弥补的永久遗憾。
没有被撤销或外迁的高等学校在此期间也饱受动荡之苦。根据当时精减疏散的总精神,各校都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去了外地的干校,有的教师在干校一去达五六年之久,同样荒废、生疏了专业和教学。不少教师在下放过程中患上克山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或传染病,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经历的这场大变动,给北京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影响在其结束后的二十几年中还没有完全消失。期间的各种损失无法精确统计,仅从培养人才一项来看,“文革”中北京高校只招了7万余名学生,若按1965年的招生额为基准推算,10年间,北京高校本应能培养而少培养的专门人才就达20万人之多,给国家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层[1]。
--
修改:i3721pp FROM 61.158.99.*
FROM 61.1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