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的就这句
脱离了考古的先秦史已经走到了尽头
赞同日本人在细节上是一流的,方向感不敢恭维
【 在 dahuang (Straight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共十卷,附手提盒)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May 5 23:38:53 2014), 站内
:
:
http://weibo.com/p/1001603695211678190268:
: 文 / 常bobo
:
:
: 平势《从城市国家到中华》读后
: 2014年4月3日 10:02
:
: 在地铁上看平势隆郎的作品,是件痛苦的事情。拥挤和气味混乱的空间中,击节叫好的冲动会被理解为被香水熏晕了的精虫上脑;遇激而起急于争辩的行为,会被理解为相对身侧刚刚和你发生了身体接触人士的攻击性表现。加上不能做笔记,不能验证平势所举史料的真伪时候,你会对北京地铁更加心生愤恨。
:
: 一周多的痛苦,可以总结为这样的表述,作为一套面向公众的历史丛书中的一本,平势隆郎以睥睨俯视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姿态,骄傲地表达自己见解的尝试,无疑是失败的。
:
: 作为日本国现存在世最好的《史记》研究者和东周研究者之一(这个之可能不超过五个人?),作为白鸟库吉的嫡系传人,作为东京文献史学派的“掌门人”,他骄傲且自信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简略而不加注的向公众表白了。
:
: 平心而论,平势有骄傲而且自信的资本,他的研究也的确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他的研究也秉承着日本学者特有的细致绵密,层层叠叠,不绝于缕。他的不从众,他的质疑与反思精神,他对史料的解析与解构能力,也的确是出众与优秀的。
:
: 然而,作为一本向公众写作的普及读本,他的写法是否合适,却值得我们思考。
:
: 平势试图将春秋战国的纷乱放置在殷周与新石器的勾连间进行解构与重组,他的讨论隐含着一个前提,即春战时期的区域文化传承,是由新石器的文化区域差异延绵传承而下的;而生活在东周文化圈中的人,他的政治、道德取向的背景则是自夏商以来的族群甚至于家世认同。由此,平势的区划即有空间的“分崩离析”,又有时间上的“延绵不绝”。在春战时代此起彼伏的变革舞台上,平势的世界由此开始了分裂与调和。
:
: 作为一篇立足于吐槽平势写作的读书报告,我并不想将平势的精彩一一复述。这一点,在@哥萨克兄已经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其实在改定这篇读书报告的下午,看到了哥萨克年兄的读书报告)。而去谈文献本身,无疑是露怯,这个工作可能找冯峰兄和于薇更加合适。在这里,仅想就平势的终极问题和史料选择问题略作质疑。
:
: 平势的讨论中,重要的理论支撑点之一,在于“汉字文化圈”的问题。平势的理论体系中,汉字圈的分布范围以及汉字的知识能力掌控力,是政权和思想控制与改变的关键因素。在平势看来,春秋以前,汉字的控制力是牢牢把持在社会金字塔结构顶端的极少数人手中的。在P33,他写道“刻有西周金文铭文的青铜器被赠与各诸侯国。由于铸刻技术被周王朝独自把持,其余各国都无法独自将文章刻在青铜器之上。异国的文字未必会引起人的兴趣和关注,而且即使有诸侯国对汉字感兴趣,最终也未能达到使用自如的地步”。在平势的理解体系中,春秋以降,汉字文化圈与汉字书写、普及体系扩展至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历史和空间的认同建构才会产生差异,权力的分化也才能实现。
:
: 从文献史的角度,这一推论似乎可以成立。毕竟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仍以殷墟最多,在大辛庄、周原、周公庙的新发现,尚不足以完全颠覆平势的假说;西周的有铭铜器,也仍以西周的二都为最多。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层出不穷的诸侯国青铜器铭文、地方青铜器族徽、地方甲骨文字(比如西周琉璃河甲骨、邢台南小汪甲骨、洪洞坊堆)的出现。假若按照平势的理论,我们只能推论,商代的大周原、大辛庄甲骨要么是殷墟占卜好后带到外地埋葬,要么是贞人离开殷墟的行为;而西周铜器,则只有在王室铸铜作坊定做,然后背回自己的诸侯国埋葬,方能解释。
:
: 但是,这种解释体系,非但不能解决甲骨钻凿形态、刻辞方向的时代、文化差异;也无法解决铜器纹饰、器类选择的地域差异与文字必出一地的矛盾。甚至不能协调西周一代,周原本地铜器铭文的书体差异问题。
:
: 然而,这些物质文化的现象,在平势隆郎的讨论中却是被蜻蜓点水式红果果地跳开了的。平势不会或者(腹诽下,他是不屑于)和你讨论物质文化遗存材料的。即便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对他的史料解构是带有致命性的挑战的,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 为了进一步论述自己的“国别与传承二元矛盾对立”,平势构建了一个春秋三传分出三国的阐释体系,他认为《左传》出自韩国、《公羊传》是齐国、《谷梁传》最令人跌眼镜,是名不见大国的白狄国家中山国。这个观点应该是作者的成名作《左传的史料批判》以及《春秋与左传》的普及版。但是除了索引派的方法外,平势并没有给我们更为坚实的证据去论证这个问题,甚至会出现三番五次陈述田陈是禹之后,魏氏不是姬姓,韩宣子要求两环配对之类的硬伤。
:
: 从城市国家向地缘疆域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对领土诉求的正当性探寻和宣传,当然会有各自国家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由此也必定会有各自的声音传出。但这个声音是不是就是三传的差异,恐怕平势的证据并不充分。
:
: 平势的初衷,或许可以调和东周列国文化圈领土诉求和文化认同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将中国由他所谓的“城市国家”到地缘国家之间的理路梳理清楚。反而会给读者带来疑问——为什么同样有文化认同的早期国家,如商,没有出现领土诉求和地缘诉求?更何况,平势放弃了所有考古学物质文化的表述,因而也没能说明白东周的文化认同差异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是仅存于精英所创造的文本,还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反映?
:
: 平势的大胆或者固执还不仅仅限于此,他坚持西周王世当年改元,这个说法实际上没有多少学者敢公开大胆承认。连坚持《今本竹书纪年》的夏含夷和倪德伟,也不大敢坚持当年改元。甚至于,即便是那本要努力塞进所有铜器以符合年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报告》(简本),也只敢在恭王和共和两处设当年改元。要知道,是不是当年改元,西周的历谱就可能会出现正负13年的误差。但是平势有他的自信,他说“不过我很幸运地将手中的所有资料都用得干干净净,成功地确定了西周历代君主的在位年份”(P86)。在后边他又说“立年称元法……对于昭和、平成都是从年中开始称元的日本人而言,立年称元法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方法了。这个方法在中国也被普遍使用。与此不同的逾年称元法则是从公元前338年才开始使用的”(P136)。这些话,自信且自大着。
:
: 平势对谥号很感兴趣,但他又不讨论谥法的原则,相反他会走钢丝地讨论了某个名号谥号被承袭的现象。比如他强调魏惠成王、齐宣威王等等名号是模仿西周王位所起的名号。究竟是自己模仿还是后世的谥法,这其中直接关系到是否有王号生称的问题。从平势的行文看,他似乎并不排斥王号生称,这个提法在今日的学术界,恐怕难以得到金文材料的坚实证据。但平势似乎并不打算在金文材料中浪费时间。
:
: 这两个讨论我无法为之叫好,因为无论要坚持哪一个,连带需要的证据链都很多,可这些证据链条,平势并未给我们补齐。相反,平势会有他独有的平势式的自信,宣称他已经彻底解决了武王克商年之类的问题——“在不管总结这些新发现的过程中,我的研究结果将经手时间的考研。我的假说或得以证明,成为定论;或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正;或对更多的部分进行修正(P86)……对见于《逸周书·世俘解》和《克殷解》的日期,我们也可以确定那是发生在公元前1026年、公元前1024年及公元前1023年的事(P87)”。
:
: 从晚商到东周,是一个充满了诱惑与陷阱的学术空间。平势的功力和视野,在他的文献空间中已经近乎于极致了,要想有文献判研的范式转移,似乎还缺乏新的契机。而且,平势隆郎主动性的放弃对考古材料等描述,以及考古与文献之间或是或非的勾连讨论,或许已经断绝了他转身的可能,从而也关上了平势自己所期望的——带来先秦史革命的大门。这一点上,平势的做法,绝非罗运环先生书评中那样的溢美之词,因为平势就没有想用出土材料做文章。更没有罗运环所讲的,平势注意并充分运用考古材料,“也很注意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新资料的运用”。否则,认真的平势,是不会放过他的讨论中,韩国、魏国与中山的文化渊源关系的,更不会无视殷商与宋的文化间,是否还有除了认同以及天文分野之外的其他内证。
:
: 作为一个有着挺深厚考古本位思想的考古人,我虽然不想狂妄的说,脱离了考古的先秦史已经走到了尽头,但从平势的革命性努力来看,他的讨论只能是自己为自己画圈圈,至于圈圈除了他之外的别人能否看得到,或者他自己的圈圈究竟画出来没有,他是不去在意的。换言之,要想重新开动起来的先秦史,离开了考古内证,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背景,仍然在文献内闹革命,恐怕只会终究被无情地事实所镇压。
:
: 连串的吐槽,我并非是要否认作为文献研究专家平势隆郎的仔细和敏锐,甚至于我觉得他的细密爬梳远胜于当今不少所谓治先秦史的先生。甚至是相反,陈寅恪“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欲羞死”,在平势隆郎对先秦文献的把握上再一次体现出来。国内大部分先秦史学者在文献上所下的功夫,可能都比不上以平势隆郎、伊藤道治、白川静、贝冢茂树、松丸道雄、夏含夷等等为代表的部分东洋、西洋学者。而国内至少有相当数量的新一代先秦史研究者“们”,文献的硬功夫不够,全要靠电子检索软件搜索关键词。假若硬盘坏掉、检索软件出问题,甚或只是停电,这文章简直没法往下攒。为了体现出和先贤的不同,只好拿出土文献吓唬人甚至吓唬自己。他们见到新金文材料、新简帛材料,就如饿狼扑食一般蜂拥而上,甚至于将自己刚啃过的骨头,塞在牙缝中的肉丝都来不及剔出来,就去哄抢新材料,甚至会为了新材料中的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所反映的思想,来一论、二论地写“札记”。好多年来,一时间如过江之鲫或者一窝蜂大干快上“大战一百天”之类人物,在今天先秦史界还少么?这些先生,没有罗王的功底,也没有梦家的天赋,更缺少有如“二重证据法”这样的理论变革。他们,除了能有考释之外,又如何能有真的先秦——史呢?
:
: 伪先秦史啊,你好难舍,好难忘的“文献”沟。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千支简,万条文,遮不住你满面羞。你好比失舵的船儿,顺水漂流。你往哪里去,你往哪里走?我口问心,心问口,人也留来地也留,先秦考古今年又是大丰收!
:
: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也不赞同平势的说法,
: : 尤其是其对苏秦事迹的说法,
: : 感觉此人有点太天真,过于相信《史记》的记载,总是想调和《史记》中各种矛盾的内容
: : ...................
: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80.89.64.*]
--
FROM 119.255.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