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原作者或许基于民族主义的浓浓的对威尔逊的讽刺不说
上升期的美帝还是很普世的,难怪当年主席最爱美帝
【 在 sunseraphic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齐默尔曼电报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ul 2 13:21:06 2014), 站内
:
: 刘怡:小人物如何让美国走向一战?
:
: (作者:刘怡)
:
: “我方计划自2月1日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虽其如此,令美国保守中立仍系当务之急。
: 若此项目标不可得,则应提议墨西哥当局基于以下基础与我方结盟:协同作战;一致媾
: 和;(我方为其提供)大笔财政援助;我方亦认可墨西哥在未来收复得克萨斯、新墨西
: 哥、亚利桑那三处故土。协议细节可由阁下草拟。一旦(我方)对美开战已成定局,阁
: 下务必尽快将上文秘密知会墨国总统,并暗示其主动邀请日本立即与我方结盟,且充当
: 日本与我方间的掮客。务必使墨国总统正视当前现实:托庇于冷酷无情之潜艇战,我方
: 有望在数月内压服英国求和。”
:
: 德国人的阴谋落空
:
: 当这封由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阿图尔?齐默尔曼起草的电报离开后者位于威廉大街76号的
: 办公室时,1917年1月16日的太阳正在从柏林落下去。两年半的欧洲大战已经把青年小伙
: 、优质燃煤、牛肉和白面包一样样地带离了这座帝国都城,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伦敦、
: 巴黎、维也纳以及所有欧洲参战国的繁华城市。大西洋对岸的新大陆暂时还没被战火波
: 及,但齐默尔曼先生,这个前一年在爱尔兰策划了“复活节暴动”的聪明人,正打算结
: 束这最后的平静。他的小算盘是:几个星期以内,从北海涌入大西洋的德国潜艇将把运
: 送粮食、军火前往英伦三岛的美国商船统统送下海底,墨西哥和日本则会从陆海两个方
: 向策应攻击,美国和它的盎格鲁-撒克逊盟友将一同迎来“铁与血”的征服。
:
: 但是,偷天妙计有一个小小的技术漏洞:由于德国本土通往大西洋的通信电缆已经在19
: 14年被英国海军截断,这份发送给驻墨西哥大使冯?艾卡特的密电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才
: 能传递至美洲。首先,在柏林的美国大使馆会把德方加密过的报文转发到哥本哈根(美
: 国正式参战前,华盛顿方面允许德国借用其外交电报线保持与驻美大使馆间的联系),
: 在那里经一条美国专用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传送至华盛顿;德国驻美大使冯?伯恩斯多夫
: 收到电报后,用商业电报转拍至艾卡特处,如此流程才算走完。用美国人的通信电缆传
: 递进攻美国的密电显然是一场冒险,但齐默尔曼对本方通信安全的信心基于:美国佬认
: 为给予德方尽可能多的便利有助于恢复和平。
:
: 可惜这位德国外长聪明过头了。在英格兰最西端兰兹角附近的中继站,情报人员一直聚
: 精会神地监听着附近丹麦-美国海底电缆上的通信。当齐默尔曼密电在1月16日深夜通过
: 这个中继站时,监听员一字不漏地抄下了报文,转交给海军密码分析机关“第40室”。
: 译电员尼格尔?德格雷以此前缴获的德国密码本为基础,飞快地破译出了大部分内容,给
: 了顶头上司霍尔少将一个惊喜。但霍尔并不打算马上把这条爆炸性新闻透露给美国人—
: —英军破译德方密电的能力仍是最高机密,伦敦也不希望华盛顿知晓他们一直在监听其
: 外交通信。又过了三个星期,潜伏在墨西哥的英国间谍“H先生”搞到了伯恩斯多夫转发
: 给艾卡特的电文,证实与中继站抄录的内容一致,德国也在2月1日发动了无限制潜艇战
: 。万事俱备之后,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才在2月23日约见美国大使佩奇,交给后者一份据
: 称是得自墨西哥的齐默尔曼电报抄件和一份密码本,这两样东西很快出现在了白宫威尔
: 逊总统的办公桌上。
:
: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伍德罗?威尔逊现在面临一种独特的困境:他的国民对攻击美国商船
: 的德国佬以及有着悠久冲突历史的墨西哥政府皆无好感,但肆无忌惮地干预美国航运、
: 并多次拒绝白宫调停欧洲大战的英国人同样不是善茬。合众国的国父为他们的创造物留
: 下了根深蒂固的“例外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使美国长期远离旧大陆的冲突,但也使它
: 缺乏足够经验去操作复杂的大国外交。无限制潜艇战在2月1日开始后,美国政府宣布与
: 德国断交,此外不置一词,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讥讽说:“就算德国人踢了威尔逊一脚
: ,他也只会掸掸衣服,讲两句冠冕堂皇的废话。”
:
: 齐默尔曼电报决定性地改变了一切。威尔逊开始相信这样的事实:即使美国严守中立,
: 交战双方仍会尽一切可能对它施加影响;它的辽阔版图、工业实力和军事潜能本身构成
: 了一种权势,如果美国人不打算利用这些权势去改变世界,“邪恶”的旧世界便会反过
: 来摧毁它。齐默尔曼对密电的辩解尤其令威尔逊愤怒——当《泰晤士报》把电报全文发
: 表在头版后,齐默尔曼呼吁美国民众理解德国人的苦衷,毕竟“墨西哥的入侵只有在美
: 国正式参战后才会发生”,是一种“预防性措施”。现在,威尔逊打算从根本上改变这
: 一切:4月4日,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总统发表的战争咨文;6月,第一批美国
: 陆军部队抵达法国;1918年1月8日,“十四点和平宣言”公之于众。美国决定性地踏进
: 了世界政治,为的是进行一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现代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
:
: “领域分离”
:
: 今天我们能找到的伍德罗?威尔逊的照片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这个清瘦忧郁、目光犹疑不
: 定的中年人似乎缺少自信,他的眼睛总是望向远方,也很少露出笑容。但在1912年,当
: 威尔逊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去和一代枭雄西奥多?罗斯福角逐总统席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
: 位精干热忱的改革家——这个人一手把名不见经传的普林斯顿大学发展成世界顶级学府
: ,又公开喊出“新自由”的口号,呼吁和贫富分化、垄断以及非道德行为作斗争。当他
: 最终击败老罗斯福、赢得入主白宫的机会之后,威尔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银行改革、反
: 托拉斯立法以及广泛的社会变革,一扫塔夫脱时代保守沉闷的风气。不仅如此,威尔逊
: 敢于公开在国会为自己的主张声辩,并身先士卒地投入到国策制订和舆论动员当中:白
: 宫不再是国会的某种听差,而是真正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灵魂。
:
: 唯独在外交事务上,威尔逊采取的是一种萧规曹随、缺乏新意的方针,那就是著名的“
: 领域分离”(separate spheres)学说。该学说脱胎于独立战争“教父”托马斯?潘恩,
: 经华盛顿、汉密尔顿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几位早期政治家塑造成型,它包含四大原则
: :(1)例外主义,即认为美国的地理位置、民族信念和政治制度是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为
: 优越的存在,上帝创造美国这个“例外”是为了使它安享独特优势的福利,故美国没有
: 任何需要效仿的历史范例。(2)孤立主义,即不排斥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和贸易关
: 系,但绝不加入某种军事同盟,以免本国的独特优势和行动自由遭受侵蚀。(3)门罗主
: 义,即美国的权势基础在美洲“新大陆”,它反对欧洲列强插足这一战略后院,但也无
: 意将触角伸至更辽远的地区。(4)“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即美国可以在
: 必要的时刻将其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对外投射,但这种投射不能是出于形势所迫,而须由
: 全体国民自己来决定。
:
: 在“领域分离”学说指导下,威尔逊政府对1914年爆发的欧洲战争持冷淡态度。当年8月
: 4日,美国发表了中立宣言,威尔逊呼吁他的国民“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保持中
: 立;既要在行动上、也要在思想上不偏不倚”。驻英大使佩奇更是兴高采烈地宣称:“
: 当世界上一半国家在遭受战争不可言状的残忍戕害时,保持我们的道义力量、政治权势
: 和理念的完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在爱尔兰外海击沉英国邮
: 轮“卢西塔尼亚”号,船上有128名美国乘客罹难,华盛顿的亲英分子乘机鼓吹对德开战
: ,但威尔逊仅以三番两次发出照会、敦促德方停止攻击无武装船只了事。这种克制态度
: 赢得了大部分百姓的支持——1916年大选中,角逐连任的威尔逊以49.2%的得票率击败共
: 和党人休斯。
:
: 不过,威尔逊并不反对“与世界各民族发展友谊、通商交好”,不反对利用欧洲局势大
: 发战争财。1913-1916年,美国对欧商品出口总额从15亿美元激增到38亿美元,弹药、工
: 业制成品和农产品从新大陆源源不断地装船运出,使欧洲那两个精疲力竭的军事集团有
: 足够“血液”继续撕咬下去。而到1916年底为止,协约国还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了超过
: 22亿美元的战争债券,纽约银行家像观望股票走势一般紧盯着报纸上的战况,期待狠狠
: 捞上一笔。
:
: 当然,作为“昭昭天命”的代言人,美国政府也希望在欧洲局势中发挥影响。1915年1月
: ,威尔逊派他的私人顾问爱德华?豪斯前往欧洲,探询英德媾和的可能性。由于德国人拒
: 绝从比利时撤军,豪斯无功而返。紧接着,美国政府又希望以经济压力为工具,迫使英
: 法德三国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停火事宜。但伦敦当局对美方与德国一起提出和平倡议的
: 举动大感不满,认为这是对德方侵犯比利时中立行为的偏袒,德国人则满心以为自己有
: 把握取得军事胜利,对威尔逊的调停也是半心半意。到1916年底为止,美国在欧洲扮演
: 的始终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掮客角色,它的“例外主义”和“昭昭天命”凸显的不是优
: 越性,而是与传统政治的格格不入。
:
: 谋主豪斯上校
:
: 在1916、1917年之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威尔逊的对外政策
: 方向,这个人就是那位神秘顾问爱德华?豪斯。尽管从未有过军旅生涯,豪斯却被人称作
: “上校”,他是个清瘦的小个子,面色沉郁,在纽约银行界颇有人脉。与典型的美国政
: 治人物不同,此公对大众政治和媒体极为排斥,更乐意扮演18世纪欧洲外交中宫廷顾问
: 和秘密信使的角色。从1892年到1902年,豪斯先后为四位民主党人策划德州州长竞选,
: 无一失手;当他在1911年结识威尔逊后,又成为后者两次大选的参谋长。威尔逊曾多次
: 邀请豪斯入阁,但“上校”对官僚政治的繁文缛节毫无兴趣,他宁愿放弃抛头露面的虚
: 荣,为的是能从幕后对实际政策施加更具决定性的影响。
:
: 大战爆发以后,威尔逊派豪斯前往欧洲视察战情,并对双方的政治企图进行评估。豪斯
: 的判断相当严苛:“如果协约国获胜,欧洲大陆将被俄国所统治;而如果德国获胜,未
: 来的几代人必将被显而易见的军国主义专制所笼罩。”
:
: 接下来两年里,豪斯负责了美国政府在两大集团间的大部分调停工作,但无功而返,这
: 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印象:传统欧洲外交倚重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观念培养
: 了一系列利己主义和视人命如草芥的谬误,人们宣称均势可以避免战争,实际上却在为
: 某种仅存在于纸面的“平衡”牺牲上百万人的生命。推动整个冲突的心理因素没有一项
: 是高尚的,军人通过泄密来攻击自己的同僚,媒体煽动民族仇恨以吸引眼球,号称文明
: 人的先进民族以比野蛮人凶残百倍的方式杀伤昨日的友人。这种对欧陆政治的厌恶,又
: 和著名的“门户开放”主义结合起来——按照19世纪美国外交家的看法,新大陆在政治
: 和经济方面的自由主义不可能在脱离海外传播的情况下独自生存,它迟早要对外输出。
:
:
: 对均势外交的厌弃、对“美国式生活方式”向全世界传播的必要性,以及建立某种永恒
: 的、牢固的和平秩序的想法,随后就开始在豪斯和威尔逊的脑海里生根。1916年10月5日
: ,威尔逊在豪斯的建议下向美国民众疾呼:“战火正在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合众国却远
: 离当前的冲突,这不是因为它不感兴趣、更不是因为冷漠无情,而是因为它希望扮演的
: 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角色。”这种新角色不同于过去英国充当的均势缔造者,更不是经
: 由秘密外交和领土割让来达成,它的三大支柱在传统欧陆政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那就
: 是普遍民主、集体安全和民族自决。
:
: 威尔逊和豪斯都是虔诚的新教长老宗信徒,信奉崇高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至上主义。在他
: 们看来,人之本性皆善,不好争斗,这种本性在民主制下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保全;民
: 主国家的外交通常反映其国民的特质,是故它们热爱和平,不会主动挑起“反人性”的
: 战争。依此类推,倘若民主制能在全世界普遍建立,持久和平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
: 欧洲国家冲突不断的主因不是均势被破坏,而是均势这个“不道德”观念本身,是基于
: 均势观念对合理的民族独立权的压制。必须使一切民族获得平等的地位去决定其政治前
: 途和国家存废,在这个基础上,各国结成类似议会的共同体,按照白纸黑字的法条判断
: 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是非曲直,一致惩戒违规者:如此“民主在世上方得安存”。
:
: 从这个角度看,欧洲正在进行的战争起因就不道德,目标更不合理:美国要加入的绝不
: 是这样的旧式战争。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在参议院发表了题为“没有胜利的和平”的
: 演说,阐述了美国的和平理念——缔造一种既无胜者、也无败者的和平,不以旧式的领
: 土兼并和金钱赔偿为基础,重要的是厘清造成冲突的是非曲直,惩戒作恶者,并对潜在
: 的冲突因素进行疏导,这样才能建立稳固的战后秩序。此时他仍寄望于豪斯的外交接触
: ,期待能以会议形式敦促双方停火,但齐默尔曼电报的公开把美国逼到了死角:倘若再
: 不明确外交态度,德国就要对美国本土进行“预防性”攻击了。于是,4月2日,威尔逊
: 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布“为了美国的权利与荣誉”,必须对德宣战。四
: 天之内,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这一咨文,美
: 国终于参战了。
:
: 唐吉诃德的进军
:
: 在威尔逊和豪斯看来,美国要打的是一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击败德国“屠夫”
: 固然得靠物质力量,确立战后和平却需要全体国民的理解和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压
: 制爱尔兰裔反战分子(他们本土的同胞正在德国支持下发起反英暴动)、支持孤立主义
: 的“太平洋主义者”以及社会主义者就成了当务之急。宣战后一星期,以民主党全国委
: 员会宣传部干将科利尔为主席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就成立了,委员会动员大批演员、
: 学者和作家在各州举行集会,煽动反德情绪,强调美国参战的正义性。与宣传战相伴随
: 的还有暴力专政——1917年6月颁布的《间谍活动法》规定政府可以对妨碍征兵以及鼓吹
: 叛国者处以监禁和罚款,1918年通过的《煽动法》则对具有煽动反英、亲德倾向的媒体
: 和个人设置了严苛的处罚标准。在这种“爱国主义恐怖”中,贝多芬的交响曲被撤下了
: 各大乐团的节目单,德式泡菜更名为“自由泡菜”,一位电影公司老板罗伯特?戈尔斯坦
: 因为制作了独立战争题材的影片《1776年精神》被判处十年徒刑,因为这部电影显然宣
: 扬了仇英情绪,而戈尔斯坦先生不幸又是个德裔移民。
:
: 比内部宣传更具现实意义的是经济动员和军事准备。1917年7月成立了战时工业局,负责
: 协调私人企业以确保战事所需的石油、煤炭、钢铁和汽车产量保持稳定,食品管理局和
: 燃料管理局则在国内建立了大范围的定额供应制,把节省出来的肉、糖、面粉和燃料运
: 往欧洲前线。私人信贷暂时中止,确保大部分剩余资本可以提供给协约国用以继续作战
: 。从1917年5月到1918年11月,美国财政部共发行了4批“自由公债”,总额接近200亿美
: 元。有2400万名在18-45岁之间的男子参加了征兵登记,其中300万人被征召入伍。在19
: 18年的春天和夏天,175万美国陆军从新大陆抵达欧洲,他们挡住了德军最后也是最强劲
: 的一波攻势,直接开辟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
: 然而,军事胜利只是威尔逊计划的开端而非结束,现在,美国就要乘新胜之余,向全世
: 界公布它的伟大和平方案了。1918年1月5日上午,豪斯和威尔逊在总统办公室待了两个
: 小时,几乎是凭空规划出了未来的世界版图。根据年轻的沃尔特?李普曼准备的材料,威
: 尔逊把消除经济壁垒、贸易平等、航行自由等通则写在纸上,随后把他对德国问题和欧
: 洲领土调整的意见一一加上;由于豪斯的坚持,“公开外交”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加在了
: 前头。紧接着,威尔逊亲自用打字机把重点多达十四条的演讲稿打出来:仿佛是预感到
: 这些原则永远不可能为多数人理解,整个准备过程安静得像做贼,没有通知副总统,更
: 没有告诉威尔逊相当厌恶的国务卿兰辛。6日下午,威尔逊把准备好的讲稿念了一遍给豪
: 斯,后者的评论是:“这是您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它要么让您青史留名,要么
: 让您堕入地狱。”
:
: 1918年1月8日,星期二。打完高尔夫球后,威尔逊在11点半通知国会他要发表演讲。到
: 这时为止,就连部长们也不知晓他们会听到什么样的言辞,匆匆赶来的议员们只贡献了
: 一点零星的掌声。但随着演说的进行,掌声越来越频繁地响起,最后变成了震耳欲聋的
: 欢呼。人们跳到桌子上,挥舞着手臂,好像在观看一场足球比赛——
:
: “我们参加这次战争,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至于我们在这次战争中要求的,绝不仅
: 仅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我们所要求的是使整个世界适于人类生存和安居乐业,特
: 别是要使这个世界成为以下的图景: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所有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希望
: 依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制度、希望获得正义以及和世界上其他民
: 族一样的公平待遇,而不至于受到暴力和自私的侵略的保证的国家,都能够安居乐业。
: ”
:
: “我们自视为所有联合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亲密合作者。我们利害
: 一致,也紧密相连,必将并肩合作到底。”
:
: “在我所罗列的整个方案里,贯穿着一个鲜明的原则,这是一个使得正义遍及一切人民
: 和国家的原则——确认他们不管是强或是弱,在彼此平等的条件上都有享受自由和安全
: 生活的权利……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决不可能依照其他原则行事;而他们为了维护这一
: 原则,甘愿奉献出他们的生命、荣誉和所有一切。”
:
: 呼告、呐喊和国歌声一波一波地涌起,如潮水般拍打着讲台,那个清瘦孤独的唐吉诃德
: 站在最顶端,像摩西俯瞰子民般注视着下面的民意代表。很快,这欢呼的潮水将涌出新
: 大陆,在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听到它的回声,从世界无数个角落升起的感激、祈
: 求、建议将通过电报线传递到华盛顿,让那个“要么青史留名、要么堕入地狱”的人物
: 生出些许自得。1918年12月13日,这位唐吉诃德乘上“乔治?华盛顿”号邮轮,前往催生
: 齐默尔曼电报的那片大陆去完成他的和平巴别塔,大船在冬日的雾霾中无声无息地消失
: ,仿佛预示着骑士最终的命运。
:
:
: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
http://www.guancha.cn/ShiDaiZhouBao/2014_06_19_234264_s.shtml:
:
:
: --
: 发信人: ElderOrb (Summum bonum), 信区: Comic
: 标 题: Re: 还是没忍住,又烧了一个……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Sep 29 22:41:41 2009), 站内
:
: 你还是去找妹子罢...
: 1:1,可以脱袜子...
:
:
※ 修改:·freeguy 于 Jul 8 10:35:16 2014 修改本文·[FROM: 124.42.116.200]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67.220.232.*]
--
修改:freeguy FROM 124.42.116.200
FROM 124.42.1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