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安史之乱发微7
肃宗朝党争略述
《旧唐书》卷一十肃宗纪刘昫赞云:
然而道屈知几,志微远略。残妖未殄,宜先恢复之谋;余烬才收,何暇升平之礼。方听
王玙
伏奏,辅国赞成,绀辕躬籍于春郊,翠幰先蚕于茧馆、或御殿晓宣时令,或登坛宿礼贵
神。
礼即宜然,时何暇给。钟悬未移于簨虡,思明已陷于洛阳,是知祝史畴人,安能及远。
近日读邓小军《诗史释证》一书,由杜甫诗文及疏救房琯事考述肃宗朝党争,窃以为可
作为
理解肃宗一朝政治史的一条有用线索,故以此文略论之。
肃宗起自马嵬,仓促流离,本无文武相随,综观肃宗一朝,任用之臣僚大体有三个来源
:一
是灵武朔方军系统之文官,如裴冕、杜鸿渐、魏少游、崔漪、卢简金、李涵、暢璀,这
部分
人资历较浅,能力亦不强;二是肃宗到达灵武后间道来从者,如李泌、苗晋卿、李岘、
吕諲
、李勉、崔器、崔光远、杨绾;三是玄宗从蜀中派来的策命之臣,如韦见素、房琯、崔
涣、
崔圆、张镐、李麟、李揆、高适。
肃宗自作太子以来,即长期遭受李林甫、杨国忠两任宰相的迫害和压制,故对于外朝为
政者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而辅佐肃宗摆脱玄宗北行兴兵从而垄断大权者,实为以张
良娣
、李辅国为代表的原东宫内廷势力,这是理解肃宗一朝政治与党争的关键。李长源之坚
辞外
朝官职而只作内廷顾问者,亦有此因也。
邓小军《释证》以为肃宗朝士大夫有清浊之争,实际上当时并无泾渭分明的党派划分,
中朝
之臣僚盖由以下几个关乎肃宗政权根本、而又相互关联问题的政治态度不同而可分为两
派:
一是对玄宗的态度,"清流"认为玄宗作为上皇的权威地位应予维护,强调肃宗要尽"孝"
,以保持两朝之间协调共存的现状,而"浊流"则以为玄宗与肃宗的权力争夺为一零和游
戏,玄宗对肃宗地位始终构成威胁,故应排抑之;二是对肃宗内廷势力的态度,"清流"
不认可辅佐肃宗起家的张良娣、李辅国为首的内廷势力所据有的特殊地位,认为应该恢
复外朝掌握政务的正常政权组织形式,"浊流"则倾向于依附内廷势力;三是在对待叛军
及从叛的朝臣的政治处理问题上,双方也有分歧,"清流"对安史叛逆多主张严办,而对
前朝从叛文臣多主张宽赦,"浊流"则正相反。
据以上标准,可粗略的将肃宗朝主要宰执暂分为"清""浊"两派,并分别简述于下,以见
中枢党争之大略。
"清"派人物:房琯,张镐,李揆,李岘,萧华,李麟
"浊"派人物:苗晋卿,崔圆,吕諲,王玙
肃宗朝之初,可得之朝臣中资历最老者为苗晋卿,旧唐书卷一百一十苗晋卿传云:
李林甫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
官有
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二年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与遥以倚初承
恩,
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奭在其首。众知奭不读书,论议纷然
。有
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
之。
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
谓之
"曳白" 。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遥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
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托人。" 时士子皆以为戏笑。天宝三载闰二月,转
魏郡太守,充河北采访处置使,居职三年,政化洽闻。……寻改河东太守、河东采访使
,入为尚书、东京留守,征为宪部尚书。属禄山叛逆,杨国忠以晋卿有时望,将抑之,
乃奏云: " 宜以大臣镇东道。 " 遂出为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御使。及入对,固辞老
病,由是忤旨,改宪部尚书致仕。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自陈希
烈、张均已下数十人尽赴洛阳,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
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
苗元辅之受劾于安禄山及受抑于杨国忠,对肃宗来说都可谓长处,故"手诏追晋卿赴行在
,
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而元辅"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盖肃
宗朝政事,多决于内廷,元辅不争,史称"苗晋卿、崔圆已下惧其威权,倾心事之(李辅
国
)",实为一素餐庸相也。
玄宗入蜀途中,相继任蜀地官员崔圆、崔涣为相,并于至德元年八月至至德二年三月先
后数
次派其所任宰相韦见素、房琯、崔圆、崔涣、李麟等赴肃宗行在,实际上是欲以此掌控
肃宗
朝廷政治的主动权。但随着两京收复,肃宗地位已渐稳固,这批自蜀而来的大臣也参与
进了
肃宗朝的中枢。其中为首者即房琯。房次律天宝年间曾坐善李适之、韦坚而遭李林甫迫
害贬
官,故对肃宗来说亦有好感。玄宗派来册命的宰相中,韦见素以杨国忠党而不得用,房
次律
遂获重用,"肃宗以琯素有重名,倾意待之,琯亦自负其才,以天下为己任。时行在机务
,
多决之于琯,凡有大事,诸将无敢预言。"为了平衡朔方军的势力,肃宗甚至想以他掌管
重
新整编后的河西、陇右兵,以成收复长安的大功。然而,陈涛斜一战,"四万义士同日死
"
,随后即有贺兰进明的进谗。《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房琯传云:
会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自河南至,诏授南海太守,摄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中谢,肃
宗谓
之曰: " 朕处分房琯与卿正大夫,何为摄也? " 进明对曰: " 琯与臣有隙。 " 上以
为然。进明因奏曰: " 陛下知晋朝何以至乱? " 上曰: " 卿有说乎? " 进明曰:"晋
朝以好尚虚名,任王夷甫为宰相,祖习浮华,故至于败。今陛下方兴复社稷,当委用实
才,而琯性疏阔,徒大言耳,非宰相器也。陛下待琯至厚,以臣观之,琯终不为陛下用
。"上问其故,进明曰: " 琯昨于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为江南节度,颍王为
剑南节度,盛王为淮南节度,制云 ' 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 '。且太子出为
抚军,入曰监国,琯乃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
也。琯立此意,以为圣皇诸子,但一人得天下,即不失恩宠。又各树其私党刘秩、李揖
、刘汇、邓景山、窦绍之徒,以副戎权。推此而言,琯岂肯尽诚于陛下乎?臣欲正衙弹
劾,不敢不先闻奏。 " 上由是恶琯,诏以进明为河南节度、兼御史大夫。
贺兰进明奏对中,除指责房次律曾效忠玄宗外,还提到"各树其私党刘秩、李揖、刘汇、
邓
景山、窦绍之徒,以副戎权",也颇为重要,此语暗示了房次律在朝野尤其是军界的影响
力
已颇大。肃宗虽不欲朔方军独大,但再于外朝树立一支强大的异己势力,则是他更不愿
看到
的,他宁可将这种势力留在内廷。故房次律之遭贬斥及获罪,已不可避免。(参见邓小
军《
杜甫疏救房琯案与墨制放归鄜州》一文)
至德二年四月丁巳,房琯罢相,张镐接任。张从周原为杨国忠引荐之人,以"奏识多有弘
益
"获肃宗认可,但仍不能执掌中枢,于同年八月出为河南节度采访等使,以挽救河南各州
的
战局,任中相仅三个月,由装神弄鬼之王玙接替。至乾元二年三月苗晋卿告老,李岘、
李揆
、吕諲、第五琦继相。其中,李岘先遭李辅国及吕諲、毛若虚等"浊流"贬斥,《旧唐书
》
卷一百一十六李岘传云:
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由是諲等衔之。初,李辅国判行军
司马,潜令官军于人间听察是非,谓之察事。忠良被诬构者继有之,须有追呼,诸司莫
敢抗。御史台、大理寺重囚在狱,推断未了,牒追就银台,不问轻重,一时释放,莫敢
违者。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纵有敕,
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及岘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岘正直,事并变革。
辅国以此让行军司马,请归本官,察事等并停,由是深怨岘。凤翔七马坊押官,先颇为
盗,劫掠平人,州县不能制,天兴县令知捕贼谢夷甫擒获决杀之。其妻进状诉夫冤。辅
国先为飞龙使,党其人,为之上诉,诏监察御史孙蓥推之。蓥初直其事。其妻又诉,诏
令御史中丞崔伯阳、刑部侍郎李晔、大理卿权献三司讯之,三司与蓥同。妻论诉不已,
诏令侍御史毛若虚覆之,若虚归罪于夷甫,又言伯阳等有情,不能质定刑狱。伯阳怒,
使人召若虚,词气不顺。伯阳欲上言之,若虚先驰谒,告急于肃宗,云:" 已知,卿出
去。 "若虚奏曰:"臣出即死。"上因留在帘内。有顷,伯阳至,上问之,伯阳颇言若虚
顺旨,附会中人。上怒,叱出之。伯阳贬端州高要尉,权献郴州桂阳尉,凤翔尹严向及
李晔皆贬岭下一尉,蓥除名长流播州。岘以数人咸非其罪,所责太重,欲理之,遂奏:
" 若虚希旨用刑,不守国法,陛下若信之重轻,是无御史台。"上怒岘言,出岘为蜀州
刺史。
吕諲,《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吕諲传云:
肃宗即位于灵武,諲驰赴行在。内官朱光辉、李遵骤荐有才,帝深遇之,超拜御史中丞
,进
奏无不允从。幸凤翔,迁武部侍郎,赐金紫之服。十月,克复两京,诏厓与三司官详定
陷贼
官陈希烈已下数百人罪戾轻重。諲用法太深,君子薄之。
吕諲之败也,《新唐书》吕諲传云:
諲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中人马尚言者,素昵于諲,为人求官,
諲奏
为蓝田尉。事觉,帝怒,命敬羽穷治,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諲为太子宾客。数月
,拜
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
马尚言一案,其后或有内廷权力斗争之背景,然吕諲由内官而兴,又由内官而败,则其
为宦
官党与可无疑也。
与吕諲同时为相而始终相互为敌者,为时称"门地、人物、文章第一"之陇西李揆,亦身
兼
"清流"领袖地位。《新唐书》李揆传云:
其为舍人也,宗室请加张皇后"翊圣"之号,肃宗召揆问之,对曰;"臣观往古后妃,终则
有谥。生加尊号,未之前闻。景龙失政,韦氏专恣,加号翊圣,今若加皇后之号,与韦
氏同。陛下明圣,动遵典礼,岂可踪景龙故事哉! " 肃宗惊曰: " 凡才几误我家事。
"遂止。时代宗自广平王改封成王,张皇后有子数岁,阴有夺宗之议。揆因对见,肃宗从
容曰:"成王嫡长有功,今当命嗣,卿意何如?"揆拜贺曰:"陛下言及于此,社稷之福,
天下幸甚,臣不胜大庆。"肃宗喜曰:"朕计决矣。"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
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
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
,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 " 遂制罢羽林之请。
李端卿一阻张后加尊号,二阻李辅国立羽林巡检,其为内廷势力之死敌可无疑也。上元
二年二月李端卿遭吕諲奏谗而罢相,继任者为萧华。萧华自然也同时继承了李端卿作为
中枢"清流"领袖的地位。
《旧唐书》卷一百三萧华传云:
时中官李辅国专典禁兵,怙宠用事,求为宰相,讽宰臣裴冕等荐己,华颇拒之,辅国怒
。肃宗方寝疾,辅国矫命罢华相位,守礼部尚书,仍引元载代华。肃宗崩,代宗在谅暗
,元载希辅国旨,贬华为峡州员外司马,卒于贬所。
其时正值肃宗末年,李辅国幽死玄宗,权遮两宫,是内廷势力极度膨胀之时。故"清流"
势力不免尽覆,萧华引荐继相之裴遵庆"性惇正","敦守儒行",懦弱非党争之才,于是
出现了依靠内廷势力的权臣元载上台。上元二年建巳月,玄宗、肃宗相继而死,困扰肃
宗一朝的几个重大问题随之而不复存在,但肃宗朝所遗留下来的党争却以新的形式继续
在代宗朝演化和发展着。
附:肃宗朝宰相任期表
肃宗所任宰相
玄宗所任宰相
武将挂相衔者
至德元年六月
韦见素 崔圆
至德元年七月
裴冕
韦见素 崔圆 房琯
至德元年八月
裴冕 韦见素 房琯 崔涣
崔圆
郭子仪 李光弼
至德二年正月
裴冕 韦见素 房琯 崔圆 崔涣
李麟
至德二年三月
房琯 崔圆 崔涣 苗晋卿 李麟
至德二年四月
崔圆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乾元元年五月
王玙 苗晋卿
乾元二年三月
吕諲 李岘 李揆 第五琦
乾元二年五月
吕諲 李揆 第五琦
乾元二年十一月
吕諲 李揆
上元元年五月
李揆
上元二年二月
萧华
上元二年四月
萧华 裴遵庆
宝应元年建辰月
元载 裴遵庆
来瑱
--
FROM 123.112.156.*
都是旧帖,水木博客完蛋后从博客里整理出来的,贴在这里聊增点积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肃宗朝党争略述
: 《旧唐书》卷一十肃宗纪刘昫赞云:
: 然而道屈知几,志微远略。残妖未殄,宜先恢复之谋;余烬才收,何暇升平之礼。方听
: ...................
--
FROM 123.112.156.*
据说web挂在版面上加积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旧帖,水木博客完蛋后从博客里整理出来的,贴在这里聊增点积分
--
FROM 124.65.166.*
好文。受教了。
【 在 bear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旧帖,水木博客完蛋后从博客里整理出来的,贴在这里聊增点积分
:
--
FROM 183.128.108.*
不错,你现在越来越谦虚了哦
【 在 mlhs (mlhs)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文。受教了。
--
FROM 222.29.26.*
没有啊,对的赞,错的批。我一直都是这么客观的。
【 在 igrogou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错,你现在越来越谦虚了哦
--
FROM 21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