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之盟与逢泽之会,发生在 BC344-342 年,是战国中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个人
认
为可作为整个战国时代的分水岭。但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八三逢泽之会辨》和杨宽《战
国史
》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均未能将二事区分,而是混为一谈,不利于对战国中期历史
发展
的认识,乃至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所起的重大作用的理解。今试分辨之。
一是地点不同。九里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成周东南郊,《秦策五》又称"驱十二诸侯以朝
天
子于孟津",孟津在今河南孟津会盟镇,成周东北郊。逢泽在今开封东北,在大梁城东北
,
属魏境。《汉书·地理志》注引《纪年》:"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可见逢泽还是属
于
魏王室的园林湿地。两地相隔甚远,一次会盟不可能分在如此远的两地举行。
二是参与者不同。九里之盟参与者除魏外,据《韩策三》均为"小国",据《齐策五》"所
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而逢泽之会参与者,则至少有秦(《秦
本
纪》、《年表》)、韩(《吕氏春秋》),则不可谓"小国"。
三是内容不同。九里之盟既在周郊举行,其主要内容为"朝天子",魏惠王率小国诸侯朝
见
周显王,这是形式内容。此外实质内容是"以西谋秦"。其中并没有魏惠王称王的举动,
实
际上魏惠王自立王号,与朝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完全矛盾的,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
而逢
泽之会,魏惠王有"乘夏车,称夏王"、"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的
僭越称王的行为。可见二者绝非一事。
实际上,史记年表对二事也有明确的区分:
《年表》:"周显王二十五年( BC344 年),诸侯会(周)",魏"丹封名会"。
《年表》:"秦孝公二十年( BC342 年),诸侯毕贺,会诸侯于(逢)泽,朝天子。"《
秦本纪》"孝公二十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钱穆和杨宽据策文将九里之盟与逢泽之会认为一事,因而将史记年表及秦本纪的记载调
前
2 年,并不妥当。史记年表及秦本纪多据秦官史记载,比较可靠,不宜轻易否定。细读
《战
国策》,可知九里之盟与逢泽之会实为前后二事,九里之盟在 BC344 年,逢泽之会在
BC342 年。相关策文如下:
《韩策三》:魏王为九里之盟,且复天子。房喜谓韩王曰:"勿听之也,大国恶有天子,
而
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听,魏安能与小国立之。"
《韩非子·说林》"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彭喜谓郑君曰……"
《秦策四》:"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
《齐策五》:"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
诸
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
为守
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
诸
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
(败
)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
诸
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棰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
不若
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
从天
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
公
宫,制丹衣,建 [ 旌 ] 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
怒,
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
齐,
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
《秦策五》:"梁王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
布
冠而拘于秦。
《吕览·报更篇》:"张仪西游秦,东周昭文君资之至秦,惠王相之。张仪德昭文君,令
秦
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
可见,上述诸条除《秦策四》外,均未将二事混淆。而《秦策四》表述简略,不可凭据
。其
中最为详尽的是《齐策五》,《齐策五》为苏秦对齐闵王的说辞,内容比较可信。其反
映的
卫鞅在策动魏惠王称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应亦属实。
BC351 年赵魏漳上之盟结束邯郸之战以后至 BC344 年间,各国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魏
惠
王将正在崛起中的秦国作为主要对手,"西围定阳",迫使秦归还安邑等城。这时,魏惠
王
想出了效仿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故伎,举行九里之盟,以联合小诸侯朝天子的方式"西谋
秦"。其逻辑,我猜测是想通过先利用小诸侯造出声势,将秦国渲染成"西戎"的威胁,以
从道义上形成东方诸侯对付秦国的统一阵线,使魏国从中获益。(秦在战国中期以前,
不与
中原通使,诸侯多"戎狄视之"。)看来这个计划对秦国是有不小威胁的。因此秦孝公立
即
派卫鞅到魏国开展外交活动,成功的劝说魏惠王转移目标,甚至大张旗鼓的公开称王。
卫鞅
的具体说辞手段不详,但这一外交行动可谓十分成功。不久,魏惠王与之前一直追随魏
国、
但却拒绝参与九里之盟的韩昭侯立即发生战争,从而引发马陵之战,魏军遭遇灭顶之灾
。
BC342 年,马陵之战以后,魏惠王被迫向齐国为首的诸侯求和,并组织(或容忍)包括
秦在
内的各路诸侯大军齐聚魏首都大梁东郊,举行所谓逢泽之会。这次会盟可能也有朝天子
的内
容,但涵义却完全不同,大概是以尊天子的形式来贬损刚刚称王的魏惠王。于是才有了
代理
周显王出场的东周昭文君受到"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的待遇。魏惠王搞这次会盟,目
的
应该是缓解齐、秦、赵的攻势,争取一个短暂的休战期,赢得喘息之机。但实际上作用
有限
,次年齐、秦、赵军就恢复了对魏的三面攻势,将魏彻底打垮。
从《竹书纪年》记载来看,惠王二十七年( BC343 年)十二月,马陵之战开始,至次年
初
应已结束。而惠王二十九年( BC341 年)五月齐军才继续进攻魏国。中间有近一年的休
战
期,正是逢泽之会所营造的。
以下是 BC344-341 年大事顺序:
BC344 年,魏惠王为九里之盟,驱十二诸侯朝天子于孟津,魏相白圭封会。卫鞅使于魏
,劝魏惠王称王。其后,魏惠王称"夏王"。卫成侯薨,魏惠王如卫,立卫权臣子南劲为
卫平侯。齐威王率众卿大夫聘于秦。
BC343 年,魏免白圭,相中山君。因韩不从,以襄疵为将攻韩,败韩孔夜于南梁,韩急
而求救于齐赵。赵公子刻攻魏首垣。韩五战不胜,齐乃出兵。魏主动起兵攻齐莒,太子
申将。
12 月,齐田肹大破魏于马陵。
BC342 年,马陵之战结束。魏惠王跣行按兵,东次于齐以求和。诸侯(敌魏者)毕贺,
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逢泽,朝天子。东周昭文君与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
BC341 年, 5 月,齐田肹及宋人攻魏东鄙,围平阳, 9 月秦卫鞅攻魏西鄙, 10 月赵
攻魏北鄙。魏惠王亲自反攻秦军,卫鞅大破魏公子卬。魏惠王身布冠而拘于秦。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