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首立五王
五国相王,为战国中期具有时代分水岭意义的大事,但现存记载仅有《史记·赵世家》
及《
中山策》犀首立五王、中山与燕赵为王 2章,两章所记内容大体相同: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 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
废
其王。 " 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 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
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 登对曰: " 君为臣多车
重
币,臣请见田婴。 " 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 " 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
魏
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
、魏
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 田
婴
曰: " 奈何? " 张登曰: " 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
、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
君废
其王而亡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 " 田婴曰: " 诺。 " 张丑曰: " 不可。臣闻
之, '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
,
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
国寒
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
之君
久矣,难信以为利。 "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 " 齐欲
伐
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之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
。岂
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
赵
、魏。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 " 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
,
何侔名于我? " 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
" 公何患于齐? " 蓝诸 君曰: " 齐强,万乘之国,耻其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
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
吾弗
患也? " 张登曰: " 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 " 蓝诸 君
曰: " 此所欲也。 " 曰: " 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 " 蓝诸 君
曰: " 愿闻其说。 " 登曰: " 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
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 ' 然。 ' 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
;
出兵以攻中山者,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
用,
中山可废也。王必曰: ' 子之道奈何? '" 蓝诸 君曰: " 然则子之道奈何? " 张
登曰: " 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 ' 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
为
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 ' 中山恐燕、赵之不
己
据也,今齐之辞云 ' 即佐王 ' ,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
王
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 " 蓝诸 君曰: " 是则必听
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 张登曰: " 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
言
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 ' 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
山
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 ' 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 " 蓝诸 君
曰: " 善。 " 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
使
其王。事遂定。
《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已
曰
君。"
梁玉绳《史记志疑》据《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之语,指出《赵世家》"武
灵王八年"应为"武灵王三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五国相王考》进而考订为周显王四
十六年,魏惠成王后元十二年,即前 323 年。目前的战国年表均采此说。
但是在我看来前 323 年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要否定《赵世家》的成文,而《赵世家》
是
公认的《史记》六国诸世家中最详实、保存原始史料最完整的部分。二是据《中山策》
,五
国相王为公孙衍所策动,而前 323 年公孙衍尚未任魏国相邦,此时魏相仍为惠施,魏国
政
坛正处在惠施与张仪的激烈斗争中。尚未掌权的公孙衍是否有能力策动五国相王,实属
疑问
。
故而我认为《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之语应视为概说,不可作为明确系年
的
依据。五国相王的确切年代,仍应以《赵世家》所记"武灵王八年",即前 319-前318年
为准。前 319 年,公孙衍受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登上魏国相位,并发动合纵攻
秦运动,五国相王,正是合纵攻秦运动的一部分,意在借相互称王的手段加强六国间的
凝聚力,提升合纵攻秦的声势。
定五国相王于前 319- 前 318 年,还有另一旁证。策文中云"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
中山并为王"、"其言曰: " 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可见其
时之齐王为一骄横盛气之人,颇类宣王而不似晚年无所作为之威王。齐宣王"好高人以名
"(《楚策二》),其性格在《孟子》中多有反映,在这次合纵运动中也正是因为在合纵
盟主的竞争中输给了楚怀王而中道退出了合纵阵营。故而这个"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的
齐王,更有可能是即位于前 320 年的齐宣王,相应的五国相王的年代,也更有可能在前
319-前318 年。齐抵制中山称王的失败,与竞争盟主不成一样,都是其退出合纵阵营的
直接原因。
定五国相王于前 319- 前 318 年,尚需解决一个问题。据策文,此时齐主政者仍为田婴
,
而田婴在齐威王末年的前 323 年确为齐国执政者,但在前 319- 前 318 年是否仍执政
呢?
据《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章"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
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的描述来看,田
婴
在宣王初年作为权力的妥协,确实短暂的担任过齐国执政,并留在齐国朝廷中,五国相
王恰
好发生在这期间。
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亹墓诸青铜器铭文,给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山国史提供了原始资料
。据
铭文,前 319- 前 318 年正值中山王亹在位初期,处在中山国国势的上升期,故其敢于
仿
效七雄称王。中山与齐存在着一种固定的互利关系,即齐与中山以政治、经济支持,中
山与
齐军事支持,因此策文中张登宣称齐"是欲用其兵也",立即引起了赵魏的警惕。
中山王亹时中山之权臣有二人,乐池,司马熹(即铭文中之"司马 [ 贝周 ] ")。"蓝诸
君"又作"望诸君",望诸君为赵封乐毅之号,故此策中之中山相邦当为乐池。
策文中齐称欲割与赵之平邑,即《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之地
。
在今河南南乐东北。张登称齐所欲攻之"河东",应为黄河东南畔的平原、武城等赵、燕
领
土。
至于五国相王之参与国,大概起初为三晋,燕,齐,而中山"后持"。后来由于中山的参
与,齐国退出。故实际上前后五国并不相同。
最后说说各国互称王的年代。齐魏互称王始于前 334 年徐州之会,韩魏互称王始于前3
25 年的巫沙之会,秦为单独称王。宋之称王当在五国相王之后不久,即《孟子》所谓"
今宋王欲行仁政"之时。
--
FROM 123.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