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渑池之会的背后——战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渑池之会的背后——战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昭王28年,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小学课本中的《将相和》对此有生动描述: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从记载上看,因为蔺相如的力争,秦王没有占到便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渑池之会成为一场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赵王乘兴而归,蔺相如也因此被加封,官位超过了廉颇,又引起了廉颇的嫉妒和后来“负荆请罪”的故事。
但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渑池之会之前五年,秦国联合燕、赵、魏、韩四国,大破齐国,几乎占领了齐国全境,一代强国齐国自此一蹶不振。虽然此役秦国在领土上的收获不大,但因为消灭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齐国,使得秦国再攻击六国少了很多顾虑。
果然,五国破齐的第二年,秦国就大举攻打魏国,一直打到魏国首都大梁城下。魏王求救于孟尝君,孟尝君动用个人资源说服了赵、燕两国暂时放弃攻齐,转而出兵援魏,联军主将很可能就是名将乐毅,结果引发林中之战,秦国吃了败仗,被迫退兵。
秦国为了报复赵国,转而攻赵,取离石等两城,但自己也损兵折将。秦一败于林中,二伤于离石,国际声望大大受损。之前一直与秦国保持和平的楚国,为报楚怀王受欺死于秦国的深仇大恨,也开始蠢蠢欲动,欲联合韩国攻秦,楚军前锋已抵秦的巴郡城下。如果楚韩再与赵魏燕串联起来,继五国攻齐之后,再引发一场五国攻秦,像第二次合纵那样逼迫秦国退还之前侵占各国的土地,那秦国的损失可就太大了。
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式,秦国从军事、外交两方面积极开展行动。一方面,积极拉拢魏、韩两国,根据《战国策》记载,秦国许诺将本属楚国的叶、蔡交于魏,对韩国应该也有相应许诺,也就是支持韩、魏两国攻楚,得到了小恩小惠的韩、魏犹豫起来,对合纵攻秦也就没那么热心了。另一方面,秦国派名将司马错从四川反击楚军,名将白起攻赵,结果两个方向上都取得胜利:司马错击退攻击巴郡的楚军,并趁势夺取了楚的黔中;白起则攻下赵国战略要地光狼城,杀赵军二万。
军事上取得优势的秦国又转而拉拢赵国,怂恿赵国攻齐、攻魏。这就是渑池之会前的战国局势。
从渑池之会后赵国的战略动向来看,秦国显然达到了其战略目的。赵国自赵武灵王开始,为了对付最大的威胁——齐国,主要奉行联秦战略,与秦国的关系很不错,而且赵国确实也从和秦国的联合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成功灭掉了中山国、削弱了齐国,一跃成为强国,所以赵国政坛上有大量的亲秦派。赵惠文王估计正是受了这些亲秦派的影响,在渑池之会上确定了再次与秦联合的外交策略。
渑池之会后,赵国转去攻齐、攻魏,腾出手来的秦国专心攻楚(这里特别说一句,因为已与赵国达成了合约,秦国原来答应魏国的叶、蔡两城,自然也就不给了)。结果用了三年时间,把楚国彻底打垮,楚国苦心经营的根本之地——荆州全部丢失,国都郢都被秦将白起一把火烧了,被迫向东迁都至陈。
打垮了楚国的秦国转而对付韩、魏,没有了齐、楚这样大国支持的韩、魏哪里抵挡的住秦军这样的虎狼之师,一败于大梁,损兵四万;二败于华阳,损兵十三万,连醒过味来转而支援魏国的赵军也被一块被击败,赵军也损失二万人。
大梁、华阳两战,加上二十年前的伊阙之战(秦军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韩魏前后损失超过四十万人,对两国来讲不啻于一个长平之战。韩、魏两国从张仪时代开始,因为奉行与秦国联合的“连横”战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生养息,实力有所恢复,经此三战,又把老本全部赔光。
华阳之战后,秦国为了避免楚、魏、赵、韩等国狗急跳墙,又玩起了拉拢、分化的老招数。对赵国说,愿意借兵给赵国帮其攻齐;对韩、魏两国说,愿意与其联军灭楚,吓得楚国急忙派春申君入秦做工作,其最终结果是楚国借兵三万给韩、魏两国帮其攻燕!
就在六国被秦国玩的团团转、彼此互相残杀之际,最先醒悟是赵国。赵惠文王突然发现渑池之会上了秦王的当,导致楚国、韩国、魏国被秦国彻底击败,沦为中等国家,加上之前已经崩溃的齐国,六国之中现在能够与秦国单独较量的只剩下赵国,赵国如果继续奉行自武灵王以来的联秦战略,只能是自掘坟墓。
这之后赵国先是在阏与之战中联合魏国摆了秦国一道,接着又通过拉拢齐国的田单、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建立了赵、魏、楚、齐的抗秦联盟,从而在赵惠文王在位的最后几年,重新为赵国赢得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外交环境。
--
修改:forgauss FROM 123.114.153.*
FROM 123.114.153.*
写得不错!渑池之会,当时学这篇古文时就觉得蔺相如能保住会晤本身赵王的颜面就已经很不错了,秦国灭六国是大势所趋,不能夸大或者期望蔺相如等个别英雄人物的力量和作用。
另附:《廉颇蔺相如列传》看秦赵大战前的外交角力与士气攻防战
林聪舜(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台湾新竹30043)
“秦“渑池会”背后的企图———扣留或羞辱赵王,打击赵国民心士气与六国合纵抗秦气势秦方丢出“渑池会”的建议,其动机仍是对赵军事行动外的神经战,企图让赵国进退两难。赵王若与会,则可扣留之,一如扣留魏公子卬或楚怀王; 亦可羞辱之,使赵王威严扫地,打击打击赵国民心士气。因此赵王的反应是: “畏秦,欲毋行。”然赵若不敢与会,就是示弱,并且公然怀疑秦“为好会”的动机,会与秦提前决裂,这也不是赵国所乐见。所以蔺相如、廉颇计曰: “王不行,赵弱且怯也。”有些学者对蔺、廉让赵王犯险赴会,深不以为然,清代武亿的论点颇具代表性,他说: “殆哉,此以其君为试也。———安有其身已入于危,而复区区争此口舌之间,冀得相抗而自张,此大惑已。”[5]1这是峻拒“为好会”以策万全的想法,这种想法忽视正面回击秦国士气打击战的迫切需要,也忽视赵国对秦虚与委蛇,避免立刻摊牌的用心。这是东方六国的共同想法,除非被迫应战,谁也不想先与秦国摊牌。
赵王最后选择接受挑战,前往渑池与盟,相如从。廉颇知此行凶险,事先做了安排,他送赵王至边境,与王诀别,提出建言: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的建言堵绝了秦扣留赵王以相要挟的可能,并使参与盟会的赵王一行减轻后顾之忧,能在“渑池会”中以坚定的立场与秦周旋。这是高瞻远瞩的布局,但可能触赵王霉头,引发赵王猜忌,非公忠体国者不能为。历来称许廉颇此一建言者颇不乏人,如李晚芳曰: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 非大忠大勇,不敢任此事。[1]712钟惺曰:观渑池之会相如从而颇守,颇送王至境上,与王诀,“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数语,已壮相如之胆矣。[4]16姚祖恩更认为廉颇见识在蔺相如之上,曰:乃相如二事皆争胜于口舌之间,而于相如传中特将立太子以绝秦望一议属之廉颇,则廉将军之为社稷臣,加于相如一等,明矣。
有了万全的准备,创造出赵国与强秦在盟会上抗衡的条件。当然,要周旋得当,不辱国体,仍有赖蔺相如的机智、胆识。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
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
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
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渑池之会过程,秦也是意在羞辱赵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的羞辱,若无法及时扳回面子,赵王将威严扫地,赵国抗秦的信心将遭重挫; 并突显赵国在强秦压力下只能摇尾乞怜,造成赵与东方国家合纵抗秦的困难,张扬强秦胁迫六国的气势。赵国对秦斗争的成败,会影响东方各国与赵结盟抗秦的信心,例如赵在阏与大胜之后,“天
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7]202。因此,蔺相如以“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相威胁,强迫秦王击缻,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王为赵王击缻。”已反让秦王更显不堪,十足挽回赵王颜面。至于之后“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的针锋相对,则已是主戏后的余波,只显示秦方无能在盟会上占到便宜,又不甘就此放弃的喋喋不休罢了。
蔺相如的机智、视死如归,协助赵王顺利完成渑池会,保住了赵国的尊严。然而,与“完璧归赵”一样,渑池会的成功,背后仍需国力支持,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廉颇预知此行凶险,事先做了周详的安排,为蔺相如提供可以在外交舞台操作的空间,这是不能忽视的条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正表明渑池会的成功,固然有赖盟会上的折冲,也依赖国力与周详的准备作为坚强的后盾。”
[1] 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 历代名家评史记[C]. 台北: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1990.
[4] 锺惺,史怀·廉颇蔺相如列传[M]/ /百部丛书集成
第99 辑. 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
[5] 武亿. 蔺相如渑池之会[M]/ /百部丛书初编第64
辑. 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66.
[7] 战国策·秦策[M]. 刘向集录. 台北: 里仁书局, 1980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渑池之会的背后——战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秦昭王28年,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小学课本中的《将相和》对此有生动描述:
: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 ...................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7.*
FROM 124.205.77.*
279年的黾池之会标志着283年以来赵燕魏三国抗秦同盟的终结。
284年五国破齐后,燕国势力急剧膨胀,与赵国组成同盟,并一度包围了进攻大梁的秦军
秦“兵困于林中,乃重燕赵”,被迫与三国讲和
282-281年,秦攻拔赵蔺(蔺相如看姓氏可能就是蔺城人)、离石三城,但遭到重大损失
,“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燕赵合体势力对秦威胁很大,当时有人一度提出了立
三帝的倡议,西帝秦,中帝赵,北帝燕
但是279年田单杀燕骑劫复齐,燕国从顶峰跌落下来,赵所占济西等齐地也难保,故赵也
有与秦讲和缓和对抗的需求。
另外,黾池之会后蔺相如不但升为上卿,还被任命为赵国相邦,有赵国兵器铭文为证。
大秦新语之十
赵惠文王喜剑,尝从庄子学剑。秦赵会渑池。饮酒酣,赵惠文王曰:“愿舞剑以为兴。
”秦御史以舞剑为不祥,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
舞之愈兴,渐近秦王,意刺之也,秦王左右皆靡。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
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
不肯击缶。相如私谓秦王曰:“吾王尝从庄子学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今近大王
,五步之内,以血溅大王,恐大王无以自卫。不如握此缶杵以防之。”乃献杵。於是秦
王不怿,受杵在手,为一击缶。赵王见秦王握杵有备,乃罢之。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渑池之会的背后——战国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秦昭王28年,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小学课本中的《将相和》对此有生动描述:
: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
: ...................
--
FROM 123.126.30.*
这段和课本里看到的不一样啊,这是哪里的数据啊?
“
大秦新语之十
赵惠文王喜剑,尝从庄子学剑。秦赵会渑池。饮酒酣,赵惠文王曰:“愿舞剑以为兴。
”秦御史以舞剑为不祥,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
舞之愈兴,渐近秦王,意刺之也,秦王左右皆靡。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
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
不肯击缶。相如私谓秦王曰:“吾王尝从庄子学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今近大王
,五步之内,以血溅大王,恐大王无以自卫。不如握此缶杵以防之。”乃献杵。於是秦
王不怿,受杵在手,为一击缶。赵王见秦王握杵有备,乃罢之。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渑池之会原文如下: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279年的黾池之会标志着283年以来赵燕魏三国抗秦同盟的终结。
: 284年五国破齐后,燕国势力急剧膨胀,与赵国组成同盟,并一度包围了进攻大梁的秦军
: 秦“兵困于林中,乃重燕赵”,被迫与三国讲和
: ...................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7.*
FROM 124.2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