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札记(2015-03-31)
第一卷 第五章 关于中国人的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及学位的运用
这一章,没什么难点,也没什么问题要问(除了个别几处小事情不甚明白),因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话题已经在历史版讨论过多次了,正式的历史著作给出的观点是:中国直到明朝朱棣(包括朱棣在位期间)中国科技也可说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当然历史版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否认这一传统观点的。那么利玛窦在这一章里对于中国科技是怎么看待和评价的呢?从其叙述的角度来看,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既赞扬了中国的科技,也对比了同期欧洲的科技,而并未作出主观的孰优孰劣(先进与落后)的评论,只是针对同一事物和同一发明在列举东西方的文明进行对比,思考是留给读者的,评论也是留给读者的。
1.关于“汉字”
利玛窦提到“所有中国的字词无一例外都是单音字。我从未遇到过双音或多音字,虽然有些字可能包含两个甚至三个元音,其中有些是双元音。”
我的理解:汉字的多音字很多啊,难道欧洲对于多音节和单音节的划分和汉语不一样?平常多音字多了去了,不明白利玛窦为何这样写。
2.“道德哲学”
(1). 利玛窦书中写道:“中国所熟习(注意不是熟悉)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
这里,利玛窦认为中国的人文社科是科学也是哲学更是道德法则。
(2). 书中曰:“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在他们那里,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他们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这段有点深奥,还是接着道德哲学往下说的,利玛窦认为中国的道德哲学也就是儒学(我是这么理解的),由于不讲逻辑所以导致混乱。这里的混乱是指语言思维的混乱。大概也可以涉及一点形式逻辑的混乱,而不是指辩证逻辑的矛盾(哲学领域里的矛盾),这一点叙述之后,利玛窦接下来开始谈孔子,并没有继续证明他所得出的这个混乱是怎么个混乱,就是每一进一步展开解释来论证他的观点。
而我认为,利玛窦可能还是读中国的著作比较少,比如孔子以及别的大家的著作,他多中国《四书》,《五经》,以及中国学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也许这章是他刚入中国时所写?而后天也未加修改和阐述。这就不得而知了。
就中国学而言,或者再范围小点,就儒学而言,我觉得还是很有体系的,知识体系和层次还是很清楚的,并未发现逻辑混乱的地方,形式逻辑也没有自相矛盾。当然中国古代确实没有形成专门的逻辑学,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逻辑学都是引用国外的逻辑学来编写我们的逻辑学课本,图书馆里尼找逻辑学的书籍,书架上赫然在目的就是:康德的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罗素的《逻辑与知识》和《数理哲学导论》,等西方学者的逻辑学著作。
最早的逻辑学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明的,所以最早的逻辑学著作见于他的一些逻辑学著作,这些著作是《范畴学》、《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等.他的著作主要是三段论演绎推理,是古典的逻辑学.
国内的逻辑著作基本比较平庸,随便挑一本名为《逻辑学》的看就行,基本讲的就那点事,没什么新意.
中国的墨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但是墨子的这些体现逻辑的思想在古代并未象西方古代那样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逻辑学,为何中国古代就没有自己独立成体系的逻辑学呢?这大概和中国古代重文轻理有关吧。但是如果我们在春秋战国之前就能发展出自己的逻辑学,那或不会影响统治者在后来的设置科举考试时把逻辑学或者从逻辑学发展而来的理科并入考试内容呢?
3. “孔子”
孔子很流行啊,明朝的传教士利玛窦在短短的第五章里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眼中的明朝人对中国的孔子的认识和对待,一个字,神!
他是这样描写孔子的“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
“不仅哲学家作为一个阶级是如此,就是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一个人的最高敬意。”
这里的“哲学家”值得是中国的读书人即士大夫阶层,“最高敬意”是指儒学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也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孔子在民间和庙堂都是很有地位的,孔子被奉上神坛,成为中华民族的唯一信仰。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对于建立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来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也许,利玛窦笔下的“孔子”可以以一己之力对应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的“上帝”。
4. “历算学派”
“当今皇帝花很多钱支持两个不同的历算学派,-----,一派是遵循中国人的方法,另一派遵循撒拉逊人的体系。”这里的皇帝指万历皇帝。两排互相实验比较结果看看哪派的天文历法比较准,就互相学习,这点记载和明实录的记载基本吻合,古人实事求是,不媚外不自大的对待科学的客观态度值得称赞!
5. 利玛窦不知道的“龙”
书中曰:“我听说他们害怕日月蚀时行星会被龙吞掉,究竟是什么样的龙,我却不知道。”
这个“我却不知道的龙”是指我们民间传说中的“天狗”吗?“天狗”什么样?是龙的样子吗?我也不知道。
6. 关于“数学和医学”
“在这里每个人都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
这里的“哲学领域”指儒学,大家都忙着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仅存在于北大,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一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思想,农民,农业,农村,更是举整个家族之力培养读书人出人头地,将来当官,荣归故里,家族脸上有光啊,这看似无可厚非,因为入世的思想显然不要出世的道家,那么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就有很现实的基础,这个基础的背后体现着儒学的文化实质,钱理群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和儒学还有不同,儒学“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抱负和国家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天下服务,为天下苍生谋利益,这正是儒学或者说中国学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包含了辩证法的观点。
7.“三种学位”
利玛窦认为“在哲学领域(实指科举考试)有三种学位,----,第一种学位与我们的学士学位相当,叫做秀才。----。中国士大夫的第二种学位叫举人,可以和我们的硕士相比。----。中国人的第三种学位叫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
这个划分和比较很有趣,就是觉得古代的考生想博取功名好辛苦啊,录取的名额很少,全国每次授予博士学位不超过三百名,这个比例相当少了和今天比起来。
在历史版讨论过唐宋八大家的是否是状元的话题,结果似乎无一人是状元,苏轼也只是个进士,当时颇有点吃惊于这位大文豪竟然不是状元,倒是文天祥这位民族大英雄让我眼前一亮,文天祥是宋朝的文状元,厉害!
“犹记得,读史书,那一年,举国科考,苏轼率领其弟,曾巩率领曾家四兄弟,还有当朝齐名的几个大家一同科考,那一场据说是史上最辉煌的一场牛人辈出的一场科考,但结果很遗憾,那些后来名垂青史熠熠生辉的大家都没有进入前三甲,更是与状元无缘了,更真正金榜题名夺得头魁的三甲状元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无闻,这大概是历史老人和我们开的玩笑吧。”
下面是引用的关于苏轼科举的两段史料,可供参考。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登进士第者达388人!其中第一名是章衡,字子平。建州浦城县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第二名是窦卞,字彦法。曹州冤句县人。纲子。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第三名是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而才华横溢的苏轼实为进士乙科(第二等),真不知仁宗皇帝钦点状元时是什么眼光?
如此看来,苏轼确实没有中过状元,尽管他足当状元之名!
不过,苏轼进士及第的那一科被誉为“史上最牛科”,其人才济济的程度令人惊叹。试看这些名字: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程颢、张载,吕惠卿,蒋之奇……哪一个不在当时和后世声名显赫!要知道,他们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呀!
那个文风昌盛的时代真令人向往呀!”
8.关于“科技”
“中国人不仅在道德哲学上而且也在天文学和很多数学分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里他提到了分支,至少他认为中国的数学还是不成体系?
“他们一度很精通算数和几何学,----。他们把天空分成几个星座,其方式与我们采用的有所不同。他们的星数比我们天文学家的计算整整多四百个,因为他们把很多并非经常可以看到的弱星也包括在内。尽管如此,中国天文学家却丝毫不费力气把天体现象归结为数学计算。”
这里的“弱星”是指什么星?是距离地球更遥远的行星吗?
“由西方进入这个国家的撒拉逊人曾带给中国人某些数学科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很少是以确切的数学证明为基础的。撒拉逊人留给他们的大部分是一些规则的表格,中国人用来校准日历并按照表格归纳他们对行星以及一般天体运动的计算。”
“在所有考试中,无论军事科学或数学或医学以及特别是哲学的考试,主考或监考都总是从哲学元老中选出,从不增加一位军事专家或数学家或医生。擅长于伦理学的人,其智慧受到极高的尊敬,以至他们似乎能对任何问题作出正当的判断,尽管这些问题离他们自己的专长很远。”
这里的哲学元老应该是指当时的儒学大家。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6.*
FROM 124.205.77.*
"所有中国的字词无一例外都是单音字。我从未遇到过双音或多音字...":这里的“单音字”应该是指单“音节”字。
【 在 igrogous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卷 第五章 关于中国人的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及学位的运用
: 这一章,没什么难点,也没什么问题要问(除了个别几处小事情不甚明白),因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话题已经在历史版讨论过多次了,正式的历史著作给出的观点是:中国直到明朝朱棣(包括朱棣在位期间)中国科技也可说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当然历史版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否认这一传统观点的。那么利玛窦在这一章里对于中国科技是怎么看待和评价的呢?从其叙述的角度来看,态度是比较客观的,既赞扬了中国的科技,也对比了同期欧洲的科技,而并未作出主观的孰优孰劣(先进与落后)的评论,只是针对同一事物和同一发明在列举东西方的文明进行对比,思考是留给读者的,评论也是留给读者的。
: 1.关于“汉字”
: ...................
--
FROM 183.157.64.*
音应该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发多个音节,不是指不同的用法发不同的音
【 在 igrogous ( Big Data Era)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卷 第五章 关于中国人的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及学位的运用
: 这一章,没什么难点,也没什么问题要问(除了个别几处小事情不甚明白),因为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话题已经在历史版讨论过多次了,正式的历史著作给出的观点是:中国直到明朝朱棣(包括朱棣在位期间)中国科技也可说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当然历史版也有一些不同的声
: 1.关于“汉字”
: ...................
--
FROM 210.77.67.*
糎,圕,这两字是多音节不?
【 在 amdopteron (皓龙) 的大作中提到: 】
: 音应该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发多个音节,不是指不同的用法发不同的音
--
FROM 124.205.76.*
不认识……
【 在 igrogous ( Big Data Era) 的大作中提到: 】
: 糎,圕,这两字是多音节不?
--
FROM 210.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