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机构
1.士大夫的气节
“我们可以赞美中国人说,通常他们宁愿光荣赴死而不肯效忠于一个篡位的君主。事
实上,他们的哲学家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
是有这样的格言,但是并不见得去很好遵守和执行,朱棣篡位,那么多大臣还帮着朱
棣篡位呢,明末洪承畴吴三桂等就是投降去事别的主子了,还有京城那些明朝的大臣主
动去投靠李自成,可见这些士大夫根本就毫无一点当时的道统和正统嘛。
“洪武这位皇帝(朱元璋),显然不仅以他的武功而且还以他巧妙的外交天才著称。
他用以稳定国家的许多法律和法令就是充分的明证。”
法律和法令是用来对内统治的,不明白这跟外交有什么关系?
2.贵族政体
“虽然---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这里的贵族政体,大概是指民主政体?大臣也有出身贫寒的,显然不是贵族啊,(没
读过该书的英文版,不知道贵族这个汉语对应的英文版英文原词是什么,就是noble;
peer; aristocrat; grandee; magnifico这几个吗?)利玛窦大概是说这种政体的制衡
模式?因为书中紧接着说“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
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3.阁老
“由君主直接给任何人写信,不论其地位如何,在国内或者国外,都被认为是不符合
帝王尊严的。”
“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做阁老,他们的具体
职责是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
明自洪武十三年后罢丞相,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佐之,而以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实为一种参议机构。殿阁指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入殿阁
的大学士称为阁老。
4.知府和知县
“各府又分为州和县,可以叫做城镇,相当于我们中等城镇的大小。这类城镇的长官
相应地被称为知州和知县,知在中文的意思是治理。”
查了一下“知”,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
客的人。亦称“知客”)。
5.低薪
“所有官员的俸金都由政府按月以钱或米付给;这些俸金无论钱米,与官员的显贵相
比,都是较少的,一年不超过一千个金锭。”
金锭的确切价值作者没有说,也无法比较。但至少可以明白明朝的官员的俸金不多,
真正的低薪,但低薪容易滋生贪污,高新养廉新加坡是典范。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明朝的
很多官员包括张居正杨傅都有点爱财呢,严嵩那样的大贪官就更不必说了。
6.官帽
“所有的官员,无论文武高低,都戴同样的黑色帽子,帽子上有两个椭圆形的翅,刚
好在耳朵上面,轻轻插在帽子上,很容易上下摆动。”
黑色沉重但也威严,明朝官员的帽子设计挺有意思的。
7. 关于“天下”的概念
“首先,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有无
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
军,很容易征服临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
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
常常不满意---,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年的
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
以前在历史版讨论关于“天下”的概念,粘过来正好可以理解《利玛窦札记》中的这
段描写。
发信人: igrogous ( Big Data Er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转载: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15 11:22:57 2015), 站内
你最后一句说在点子上了,中国的传统思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美国为何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根子在哪里?显然离不开思想啊,
儒教,基督教,就这么简单的文化影响。这个你说到天边也绕不开。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基督教的条条框框对美帝民众有没有约束力吧,基督教不允许放贷吧,也不允许
吃猪肉吧,不能去动尸体吧,有人遵守吗?圣经那一套,上帝造人之类的会出现在他们
的教科书里吗?
: 普世教指的是美帝宣扬的那些人权之类的所谓普世价值,即使是发动战争,也是打着
这个借口
发信人: igrogous ( Big Data Er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转载: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15 11:39:31 2015), 站内
你最后一句又涉及到一个定义,在中国古代其实最早对“天下”有个定义的,那就是地
理知识不发达,当时的中国人都以为天下就是中原以及九州那么大点地方,既然都统一
了,而且还有周边小国来朝拜进贡,可不天下就是我的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一
统天下”,你以为过去的“天下”概念有多大?
欧洲列强突然打到八里桥时,皇帝惊呆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怎么还有那么遥远的国家突
然就打到家门口来了呢,呵呵,历史真的很有趣。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种宗教或意识形态都有扩张和推行其意识的欲望,方式不一样罢了。儒教不也说王
化、教化之类的吗?如果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谈何以天下为己任,一统天下?还教
化别人?
8.哲学家治理军务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
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尽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
握。军队的官兵都对他们十分尊敬并极为恭顺和服从,------。战争政策由哲学家规
划,军事问题仅仅由哲学家决定,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比军事领袖的更受皇上的重视。--
--,因此,结果是凡有希望成为有教养的人都不赞成战争,他们宁愿做最低等的哲学
家,也不愿做最高的武官,他们知道在博得人民的好意和尊重以及在发财致富方面,文
官要远远优于武官。--------。也许还出于这一事实:从帝国建立开始以来,人们就更
愿意学习文科而不愿从事武职,这对一个很少或没有兴趣扩张版图的民族是更合适
的。”
这是一段常识,中国人都明白古代重视文科,这里特意引出来这段,我是想起以前讨
论历史时,有人说《孙子兵法》算不算军事著作,有人回答不算,更哲学著作,那么照
此逻辑孙子就是哲学家更恰当了?
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斯也写过军事著作,里边很多内容和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之
处。
清朝时,清政府派出去到国外学习的第一批留学生以及清政府的一个官员(左宗棠的
部下,郭?,一时想不起来了,等想起来补上。在历史版发过这个官员出访欧洲关于军
事的见闻的帖子,一时找不到了)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发现,这些国家的军事人物都在学
习中国的《孙子兵法》,他们认为《孙子兵法》这种哲学书打仗很管用很厉害,所以这
些国家的军事学校都用这个当教材。那么哲学能不能打仗?当然能,明朝心学家王阳明
与其说他是军事家不如说他更是个哲学家,打仗怎么样?战果辉煌啊。评判藩王朱宸濠
的叛乱。
9. 反腐败
“所有省份,地区和城市的高级官员,即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知州和知县等等,
每三年都必须在北京聚会以表明效忠皇上。这时候要对全国各省的官员,包括前来的和
没有被召的,进行一次严格的审查。这一检查的目的是决定哪些应留任公职,有多少应
调离,以及升降和惩罚的人数--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这次的调查审问中,对任何人都一
视同仁。---------。
被判处的人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而受惩罚的人,他们从私人财产或公款中贪污自肥。这
种人被剥夺一切的标志和豁免权,并且永远不得再任公职。
第二类是对罪犯用刑过苛的人。他们也被削去一切标志和官方特权,回乡为民。
第三类包括年老生病的以及用刑或供职玩忽的人。他们恢复平民生活,但可以穿官服
并终其余生可以享受所任官职的豁免权。
第四类包括定案时过于草率,考虑不周的人以及奉公施政有欠理智和审慎的人。这类
人要被降到低级职务,或调到公务不那么困难的地区。
最后一类则是在规范个人生活或家务上行为不检的人,以及一般说来所过的生活与他
们职位的尊严不相称的人。对他们的处罚也是剥夺职务以及与之相随的特权。朝廷中的
官员也受同样的审查,也可能受到类似的判处,但对他们的审查只是每五年一次。在中
央官吏五年一度的审查中,也按同样程序进行,而且也同样严肃认真。”
“通常的规矩是法官不得在他所出生的省份里主持法庭,除非他是武官。这是为了防
止偏袒亲友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至于武官的情形则是为了培养他更深厚的爱国心。”
来京的官员进行严格的审查,由谁来审呢?京官?如果地方官贿赂这些有资格审查的
京官,那么这种腐败如何来防止呢?贫穷的或者刚正不阿的官员没钱或者不愿意送礼给
更高级别的官或者能给皇上递话的太监,那么这样的官员在被审查中是不是就容易被暗
箱操作啊?
总的来说明朝的反腐力度还是可以的,起码制度层面做了保证,就是监督方面书中没
有详写。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6.*
FROM 124.2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