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七章 派向中国的西班牙使团
一、王泮升官,教士高兴。
“对于教团来说,友好的长官晋升为岭西道的高位是一件幸运的事,这使他管辖好几个县;而且还有一桩好事,是他不改变他在肇庆的驻节地。-----,而长官认为他和教团的友谊不仅对他无害,而且是将来飞黄腾达的可能征兆。”
晕,这个岭西道官员和传教士互相利用啊。呵呵
备注:这个岭西道官员就是王泮,王泮于1584年迁按察司副使,分训岭西道。
二、马尼拉大主教管区会议
菲律宾总督在召开的马尼拉大主教管区和评议会上决定给予在中国的传教士以某些支持。
“主要原因是希望打开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之间的贸易往来,尽管他们知道除对葡萄牙人而外,这种交往直迄当时是对所有人都关闭的。他们的想法是要获允通过广东省的一个新港口进行贸易”
三、西班牙国王的皇家监督官罗曼(Jean Baptiste Roman)和西班牙的耶稣会士桑切斯(Alphonso Sanchez)
这二人被派往澳门进行谈判,并携有致澳门神学院院长和肇庆神父们的信函,
“其内容大致是祝贺我们有幸进入中国。这是西班牙天主教国王和整个基督教世界多年来所企望着的。鉴于他们的共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亟愿提供可能有助于教团发展的一切帮助。他们正以布施的方式送去捐款和别的赠品,其中有一只精美的钟是靠齿轮运动而不靠重力来计时的。信中还提到下述的事:在过去若干年中,天主教国王赠送中国国王贵重的礼物,但后来得悉它们被误送到了墨西哥。然后信中请求神父们取得广东总督的允许,让外交使团前往中国的宫廷。这会提供他们一个进入首都的机会,也许他们能用这种方法获得皇帝允许在全国公开传布基督教。旅途的全部费用都由西班牙国王的监督官支付。信函的梗概就是这样,这位菲律宾的监督官和神父请求让他们得以获允亲自朝见皇帝和接待所遣使节。”
四、澳门神学院院长卡普莱特神父
“当时澳门的神学院院长卡普莱特神父写信给肇庆的神父们,劝他们以不致损害他们自身传教事业的方式来办理这件事。他们按照这一指示办了,因为直至当时中国的教团是受澳门神学院的管辖的。他们在总督府一名官员的协助下写了一封申请书,但其中没有署上他们的名字或任何一个与他们教堂有关的人名。在把信送给总督前,他们把它先交给他们那位刚刚被提升的保护人即原长官,看看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神父们觉得这事有点冒险而且肯定是前途未卜。说来奇怪,他比他们所预期的更满意这件事。他赞成申请,而且在他建议下,由他的译员来署名。然后长官亲自坐上他的轿子,去找那个负责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把这类申请或呈递总督或予以拒绝的官员。长官把信交给他,叫他马上转交总督不得迟误,并说信得内容既对中国有利而又极为荣誉。说来令人诧异,它丝毫没有使总督不快,他按照惯例把它送给在该地首府的海军大将,我们称他为海道的,吩咐对申请进行研究并将结果送回。”
“这时,从澳门又来了新的指令,和头一次所收到的指令恰恰相反。当事情正在肇庆取得进展时,澳门行政当局却认定提出西班牙使团的主要原因是在同一省内要打开和中国人的贸易关系,而这是他们自己已在该省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一定会使他们的生意和殖民地遭到破坏。菲律宾群岛有大量银子,那是每年从新西班牙和秘鲁省送来的;但是葡萄牙人估计,如果这笔钱用来购买广东省的中国货物,那就会破坏贸易市场。以后葡萄牙人就不得不用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货物,并被迫用低价把它们在海外售出。”
“因此,在一份正式通知中神父们被告诫不要再推动那项拟定的计划,因为它意味着殖民地的灾难,而他们自己正靠这个殖民地得到许多好处。通知中复述,澳门的人民确信传教士不愿给他们造成不幸,而且他们还说,让西班牙获得遣使中国皇帝之荣乃是不合时宜的。这一荣誉应属于葡萄牙人,当有关与中国贸易的问题提了出来在西班牙国王和葡萄牙国王之间作出决定时,教皇亚历山大第六早就把它判归葡萄牙人了。尽管这两个王国现在是在同一位国王之下,天主教国王仍然愿意两国各自进行自己的事,禁止一国干涉另一国的权利和过去的特权。这就是通知的内容。”
“至于不久前为促进这次遣使而送去的礼物,大家都知道已被分到各地,要收回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份通知由澳门市长下达给神父们,正是奉他之命,神学院院长才命令不要再追问这件事。这一意外事件给教团造成了困难的局势,因为事情已进展到难以设法完全收拾它。不管怎样,他们决定不再去管它。如果不再过问,也许整个事情会自行不了了之,而事情恰恰正是这样。”
1. 文中的“新西班牙”是哪个国家?
两份迥然不同的通知,如此游戏当时的广东地方官,这些传教士们可真能忽悠啊,传教士主动送给官员的礼物因为传教士自己的计划有变反而还惦记着要收回礼物,哪有出尔反尔的事情呢?呵呵,传教士简直不懂人情世故也不遵守交往礼节还有点小气,患得患失的。
前后两份截然不同的通知,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争夺东方世界中存在着利益也存在着矛盾,又要做生意又要传教,从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想占中国的便宜,想得倒美。
这些传教士为了走进中国的大门可真是绞尽脑汁啊,蛮拼的。
2.“教皇亚历山大第六”
“教皇亚历山大第六”应该是指"Pope Alexander VI" ,即教宗亚历山大六世(拉丁语:Alexander VI,1431年1月1日-1503年8月18日),在位期间的1493年,曾为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划定了殖民扩张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
五、海军将官对“传教士两次申请”的最终裁决
海军将官对两次申请的最终裁决是公布一张告示,贴在省城城门的显眼地方。这张告示的梗概大致总结如下:
“1. 这位海军将官充分了解了申请的起因和过程,并列举了他从不同来源得知的反馈意见。
2.严厉斥责那个译员,因为他没有到公堂上出面。
3.裁决如下,如果拟议中的使节是来自从未被邀遣使中国的民族,他们最好别再为此拿他们的脑袋找麻烦,因为没有人会批准他们干这种新鲜事,无论他们跟澳门的外国人是否同族。然而,如果原先已有关于使节的文件在流通,诸如许可证之类,那就要对遣使的事加以考虑。
4.他在末尾告诫香山的守令不得允许有关的人把这些申请书交给总督,并说他要严惩任何企图这样做的人。
这样整个事情就告一结束,并且于教团无损;而既是神父们很不明智地和别的外国人卷进了一桩违反帝国法律的事,那本来很容易招致损害的。”
备注:“香山知县,德礼贤考为香山知县涂文奎。”
六、香山县
北京有香山,广东也有香山?摆渡了一下,果然有香山县。
关于香山县的立县缘起,见诸《香山县志》的记载共有两处,其一云:“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关于香山得名,《太平寰宇记》有此一说:“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县志称,香山“疑”即五桂山。
香山县,古时县名,主要地域涵括现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今广州市番禺区部分地区。香山县自古人才辈出,特别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是香山人(今中山市翠亨村人)。香山县又是著名的侨乡。
香山县名来源于香山镇,该镇地处五桂山分支凤凰山山麓。史志记载,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香山镇由此而名。香山场(今珠海市山场村),为香山镇前身,是当时香山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南宋1152年,香山镇提升为香山县,县址仍在今珠海山场村。到南宋1154年,香山县县址搬迁至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区)。 1925年,为了纪念逝世的孙中山,从而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1849年,葡萄牙侵略香山县澳门地区作为殖民地,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大陆。 1952年和1965年,从“中山县”划分出去的部分成为现今的珠海市,剩下的地区(除了澳门外),就是现在的中山市。
七、卡普莱勒神父访问肇庆的驻地
“澳门神学院院长、中国教团的监督卡普莱勒神父访问肇庆的驻地,以遍把第一手的消息向印度耶稣会视察员和在罗马的耶稣会会长报告事物。----------。卡普莱勒神父抵达后就去拜望岭西道,送他一些礼物,也得到回赠。卡扑莱勒获允在城内城外自由行动,并了解到教团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
正是卡普莱勒神父为头一批入教的信徒隆重地施行洗礼。这次有两人受洗,其中一个取名保罗,福建人,是有知识和文化的(其实就是秀才)。他后来被神父请来作中文老师。另一个是我们已经提到的年轻人(陈理阁),他在神父们被驱逐时保存了祭坛,在他们返回时又款待他们居住。他取名乔万尼(Giovanni)。洗礼仪式是公开举行的,有许多中国人参加。”
“教会监督的访问证明对教团有很大帮助,因为视察员和会长神父都变得极愿意提供所需援助以巩固它的稳定。”
这么说还没等明朝政府批准这些传教士在广东落脚,他们就已经开始收徒洗礼了。
感觉这些传教士为了打开明帝国的大门可是费了很大功夫啊,各种送礼各种找理由拉关系,各种找借口要留在广东,总是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实质上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他们传教的念头,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传教而铺路或者服务的,不过,这一章里提到了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中国的贸易,他们两国之间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传教目的暂时为他们的经济利益所妥协,但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传教的。只是时机和时间早晚的问题。总之为了打开明帝国的大门,这些洋人们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双管齐下。
怎么样能有个办法既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又避免让他们来传教呢?
“
--
FROM 124.2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