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八章 另外两位传教士获允来中国。访问浙江
一、范礼安神父的初衷
“范礼安神父始终非常关怀他亲自组织的这次中国之行。当他被任命为印度的大主教并不得不放弃他和日本使节同赴欧洲之行时,他就致力于充实中国教团。他作为宗教领导人的长期经验,使他能够用适合情况的命令和教诫去处理和控制形势。他得到了顺利开端的消息,即成功地进入中国、 长期定居、 新盖屋舍、 还有福音和福音传播者所赢得的巨大威望;这时他首先禁不住要感谢上帝这位一切恩惠的源泉,然后就要为教团的进一步巩固做出安排。”
二、孟三德(Eudardo Sande)神父和麦安东(Antonio Almeida)神父
“范礼安神父的第一步行动是任命葡萄牙人孟三德神父为教团监督,这是个老成持重并具有其他可贵品质得人。然后,他撤销澳门神学院对中国教团的管辖权,使之受他本人和日本教区长(Provincial)的领导。”
1. 孟三德神父
(1).孟三德神父来澳门
“当时孟三德神父入耶稣会已有若干年。他从葡萄牙抵达印度,同行的有那些一直在位中国教团工作的人。他的助手葡萄牙人麦安东神父于前一年从欧洲抵达印度,是个年轻人,有才能和品德,虔诚而热心于拯救灵魂。通过印度总督梅尼斯(Eduardo Meneses),范礼安神父获得以天主教国王名义颁发的年金,藉以支援中国教团。并且还做了如下安排,即这份津贴由最接近中国的马六甲银行支付。
当他把这两位神父从印度送往中国时,范礼安神父致函给肇庆的神父们,要求他们为新来者进入中国做好准备,但在这样做时要小心谨慎,避免任何可能危害教团整个利益的事。当时两位神父不得不在澳门等待进入中国的机会,他们要准备好在肇庆的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以免经常往来澳门从而加深中国人的疑心。
孟三德和麦安东两位神父于1585年7月底到达澳门。有关职务的指令由视察员神父从印度送来,他兴趣不衰地坚持他的长远计划,这可以从他的屡次来函和指令中看出,它们表明了他对神父们的热爱并鼓励他们在委托给他们的艰难工作中要满腔热情。”
这个视察员神父是指哪个神父啊?不清楚。
(2).孟三德神父得以在肇庆居留
视察员神父致函,教团神父(已在肇庆的神父们)活动。
神父们搬出保护人,岭西道答应迎新人。
新人只能来一位,孟三德欣喜前往。
朝廷来信要羽毛,总督澳门购羽毛。
时机赶巧不赶晚,踏破铁鞋无觅处。
罗明坚神父主动请缨,赴澳门采购为总督。
返回顺带孟三德,不忘送礼访总督,
礼物虽小情意重,玻璃棱镜您收下,
赢得好感第一步,投其所好最重要。
长官满意玻璃镜,神父乘机大开口,
不想短暂滞留澳,可否同伴长久留?(同伴指孟三德及随他来的神父们)
长官指路问总督,总督批准就可居,
神父申请递上去,总督方面无回应,
长官见机来许诺,同意神父可居住,(神父指孟三德神父)
但要附加一条件,此条必须要遵守,
教堂人员不再赠,购买羽毛价钱高,
长官几盎司银子补神父。
这样孟三德神父总算可以在肇庆居留(落脚)了,但麦安东神父仍在澳门。
2.麦安东神父
(1).麦安东神父在澳门
“在传教士们取得新的胜利时,唯一使他们不满意的是,麦安东神父仍留在澳门,等待就任分配给他的职务。这时感谢上帝的旨意,他的进入中国比任何人所希望的更加容易。”
王泮升官,继任者郑一麟上任,二人是浙江同乡,而王泮被这些传教士称为他们的保护人,就是和他们的关系不错,这就为麦安东神父进入中国提供了方便。澳门也是中国的 ,此时麦安东神父已经在澳门了,那就是进入中国了,不明白利玛窦书中所写怎么还要进入中国,澳门就属于中国啊,利玛窦认为深入内陆才算进入中国吗?
看到下面这样一段资料,更加说明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权在中国”。
“明清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 葡人入据澳门后,明朝政府确定采取特殊贸易区政策,设立机构,明示“主权在我”。这些机构是:
一、守澳官与驻军。1574年,明政府在澳门半岛通向香山县的莲花茎之间建立关闸,“设官守之”。1614年,关闸驻军达千人。1621年,增建前山寨,建制陆军700名,水兵1200名,分别在澳门各要地驻防。后清承明制,防范更加严密。
二、县丞与海防同知。澳门地属香山县,1731年(雍正9年)在澳门前山寨设立县丞衙门,作为县政府派驻机构。此后到1906年,清政府先后派出57任县丞。为进一步加强管理,1743年(乾隆8年),又在县丞之上,增设职权更大的“澳门海防军民同知”,“专理澳夷事务”。到1911年,这一职务的官员共历64任。
设立机构是为了加强管理,主要包括:征收地租。自1572年始,每年葡人向中国政府缴纳500两银子的租金,作为葡人居澳的代价。
制度化管制。为管束不法葡人的行为,地方官员于1614年将5条严禁事项,刻在石头上,竖立于葡人议事亭,以示“勒石永禁”。后在1744年,制定出更为具体的对澳门管理规章,共12条,分别用中葡两种文字勒碑于县丞衙署和葡人议事亭。
所有这些机构和措施,都充分证明,中国一直对澳门行使着主权——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
1574年,明政府就在澳门半岛通向香山县的莲花茎之间建立关闸,“设官守之”。而孟三德和麦安东两位神父于1585年7月底才到达澳门,从时间上就说明这两位神父到达了中国,到达了中国的澳门,所以利玛窦书中后边叙述的是这两位神父要接着深入中国内陆地区,但利玛窦书中的表述是他们从澳门要进入中国,这就弄混了概念了,因为澳门本来就属于中国啊。
(2)麦安东神父到浙江
官员进京参加三年官检,行前去教堂出席宴会,索需一位神父随其进京,手下劝说带外国人进京不安全,官员遂改变主意,但愿意带神父们去他的本省浙江。
“这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因为他们曾奉教会视察员之命要尽可能开创新的教堂;这样,若是我们有更多的教士能进入中国,便不会引起那么多的猜疑。那时如果发生什么事可能会使我们关闭一所教堂,也不会使整个布道事业都告结束。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立足点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奋斗,如果我们被迫不得不再重复这场事业,那或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新长官的邀请便欣然被接受了。”
书中这段话无疑再次证明了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坚定目标,同时利玛窦再次在文中提到“进入中国”,实际上麦安东当时已经在澳门了就是已经在中国了,不知道利玛窦为何总搞不清这个概念呢,还是他故意的啊?
书中这段话也同时说明传教士们处心积虑啊,为了进入中国各个省份为了开辟更多的教堂,这些传教士台前的幕后的想了好多办法,和中国官员以及上层交往,然后利用这些上层来为他们办事即为他们的传教开路,玻璃三棱镜是个什么小玩意啊,为何好几个明朝官员都喜欢玻璃三棱镜呢?也许是稀罕玻璃吧,物以稀为贵。
以前总听说或者在书里看到说洋人不懂人情世故,看了《利玛窦中国札记》,发现,一点都不是这样,这些传教士挺会送礼的,不惜花大价钱讨好明朝官员,只要对他们传教有利,他们就会主动去结交,主动送玻璃三棱镜等欧洲小礼物,并且在教会的支持下,不断来中国的教士都带有大量欧洲小礼物,玻璃三棱镜,会报时的钟,等等当时让中国人稀奇的礼物。
罗明坚神父被批准带着麦安东神父去中国内陆地区旅行,授权其在浙江 湖广及附近地区旅行。听到这个消息后,麦安东神父无比激动和兴奋。
官员保证神父旅途安全及花销,神父心中暗自窃喜好机缘。
恰逢老朋友岭西道的兄弟来粤,浙江丝绸老板来广州赶集,(岭西道的兄弟就是这位浙江丝绸老板)
葡萄牙商人购买兄弟所有丝绸,商人高兴带神父们去浙江,(神父授意葡萄牙商人买这位浙江商人的所有丝绸)
为了报答神父情意,商人邀请神父坐其船,
平安送神父们到浙江,神父们开始用尊名。(尊名大概就是指传教士都取个中文名字,便于在中国传教,也方便称呼。)
浙江绍兴已来到,岭西道家来款待,
家族大户有套院,还有家庙在其中,
宜居就数大套院,神父交耳齐声赞,
神父到来很稀奇,乡里乡亲看洋人。
家宅家庙一门连,隔断下层看热闹。
绍兴虽不是省城,却是浙江重要城,
清水湖中一座岛,商业贸易名遐迩。
如果还是不明白,浮想联翩威尼斯。
学者辈出誉华夏,精英荟萃名天下。
推杯换盏酒酣畅,酒壮人胆谈基督。
语言不通默默听,中西对话静静流。
白发老父受了洗,三个死婴被超度。(白发老父是岭西道的爹)
整个城镇很高兴,当地长官更高兴。
神父到来很稀奇,双方发展建友情。
岭西道公开赞神父,神父们暗自心欢喜。
一块石头落了地,神父吃了定心丸,
从此拥有新驻地,这个驻地在内地。
(3).葡萄牙传教士不差钱
书(《利玛窦札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述方能说明这些葡萄牙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教也是蛮拼的。如下:
“我们的老朋友岭西道有位兄弟,携带大量盛产于浙江的丝绸和其他各种衣料到广州的市集来。他原打算把衣料卖完,马上回家;但因得不到他所定的价钱,他在广州停留的时间不得不比原定的更长。最后是通过我们这些神父,葡萄牙商人按他的要价购下了他的货物。我们在这里要顺便说,只要是有助于宗教事业,葡萄牙人从不吝惜花钱,或者怕所得减少。”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7.*
FROM 124.2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