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到第三卷结尾时,按耐不住的想读《马可波罗游记》,元朝,明朝,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代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带着好奇,从图书馆特意借来这本书--《马可波罗游记》,一读。如果说未来的世界还不可预知,那么至少过去的世界尽在眼前了。
借了两个版本的,一本是繁体字竖排版的,一本是简化字现代翻译版的。
翻开繁体字版本的首页,看到了一行手写的小字,1936,----二十五年九月九日购于故都,----。不知道这本书是谁购的,怎么到了图书馆呢,年代久远,书页发黄,但保护的很好,纸张没有丝毫破损,封皮是黑色的硬纸做的,斑驳的痕迹看得出年代久远,这大概是我目前看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本纸质版书籍了。却还能闻到墨香,书的封底有一个牛皮纸做的小筐粘在书页里,里边有张白色的卡片,是借书条,我小心翼翼拿出来仔细看了下,上边写着232091 马克波罗游记 981.4 1070 c2 , 下边是还书日期和借书人姓名。还书日期下边是一行遥远的年代,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七日,一九六七年十月三十日,翻过纸条的背面,还书日期下边,变成阿拉伯数字,1980年5月1日,1981年12月31日,1982年4月16日,1987年5月13日,1992年8月11日,1994年9月23日。一阵敬意油然而生。
一、序言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评价
1、“这是一部真情实录的宏篇巨著”
大概翻了一篇全书的目录和内容,确实是一部实录,读书习惯于先看全书目录章节了解书的框架然后再逐章去精读,这是我的读书习惯。实录的文章更是会引起阅读的兴趣。
2、“请读一读马可·波罗的这部游记吧!”
序言这句很是煽情,比倪萍还煽情,“请读一读马克·波罗的这部游记吧!”好吧,那就读一读咯。
3、“通俗易懂地记述了亲身经历的各种见闻”
通俗易懂+各种见闻,又出自老外之口,这书想不畅销都不行。
小学时读诗,最喜欢读贺知章的诗,无它,唯通俗易懂也。
中学时看到宰相张九龄的诗,一句顶杜甫一千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它,唯通俗易懂+意境高大上,此诗不流传都说不过去。
二、序言对马克·波罗的评价
1、“马可·波罗是威尼斯的市民,聪明而有学问。”
看到序言中这句,不知道为何立刻想起中学课本里的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久闻大名,却从未读过,想来应该借来读一读了。都是游记,看看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呢,内容肯定是不一样了。
老外写文章很直白,说话也比较直接了当,中国人比较含蓄,常常自谦,很少直接说某人聪明这样直白的话。至于文章到是兜圈子的比较多,兜一个大圈子,兜兜转转一圈下来,结尾点出主题,那叫升华;前面说了一大堆与标题不一样的咚咚然后突然笔锋一转转到要谈的主题上来,那叫欲扬先抑,中学散文读下来其实就是一个欲扬先抑,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这就是散文,不过我发现,天下文章都一样,欲扬先抑似乎适合任何体裁,论文也一样,《古文观止》里的说论名篇欲扬先抑的多了去,所以文虽无定法,但却有章法,写的好不好,文章的“魂”会说话,“魂”就是章法。
又要提一下李白了,李白诗成泣鬼神,号称诗仙,仙不是指浪漫飘逸,而是指他抓住了诗的“魂”,笔落惊风雨,游刃有余,出神入化,也只有李白能做到,对于诗,李白确实做到了空前绝后。没有人能超越他的诗。
2、“本书写作的时间,是一二九八年。”
13世纪,好久远,马可·波罗写于狱中,这让我想起了《狱中杂记》,似乎学过这么篇课文,忘记了内容,但又想起了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人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三、马可·波罗简介(来自百度)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三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马可波罗趁机向忽必烈大汗请求参与护送任务,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并顺路归国。
1292年春,马可·波罗随三使者护送阔阔真公主从泉州起航出海到波斯成婚。1295年马可波罗一家回到意大利。
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Ramusio)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注:Lach,p.35.)。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马可·波罗游记》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马可·波罗行纪》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
修改:igrogous FROM 124.205.77.*
FROM 124.20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