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t.sohu.com/20150716/n416911333.shtml(文 观察者网 闻政明)7月15日12点55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对于绝大多数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沉痛的消息。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万里193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长期追随邓小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张维为曾经担任过邓小平和万里的翻译,还说起过两人交往的一些趣事。
是的,提起改革开放,除了邓小平,万里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回顾万里同志的一生,除了抗战时期戎马倥偬的革命经历,建国后在铁道部大刀阔斧的改革,顶住压力力挺小岗村,更让人们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
万里同志
力挺小岗村:“要吃米,找万里”
20世纪70年代末“四人帮”粉碎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对“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清查运动。而在安徽,当时的省委负责人却以“安徽特殊论”为由,始终对此没有动作,冤假错案得不到平反,干部群众怨声载道。
迫于形势,中央不得不撤换干部,以此强力推进安徽问题的解决。于是,万里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到安徽的第一个月,万里就大刀阔斧地解决了“四人帮”遗留的组织问题,再次验证了邓小平的眼光。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万里坦承自己不了解农业,于是,他带着司机、秘书,和一两个记者朋友搞调查。当时有媒体形容万里,从皖南、皖东到皖北,这一走陆续就是三四个月。
在大量调查之后,万里对安徽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有了深刻了解。他曾经说过:“1977年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学大寨的那一套‘左’的东西特别积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了?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人民公社化后发生的三年困难时期,到处浮肿病,饿死人。据了解,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见1998年4月30日《中国经济时报》)。
当时安徽一些地方已经有人在暗地里搞包产到户,这些情况报到省委之后,万里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1979年2月初省委又开会专门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不少人因为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挨过批判,不敢表态。万里说:“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未必是错误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试验,我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
万里在安徽农村考察
后来万里到小岗村考察,看到粮仓里有很多粮食,非常高兴。他还开玩笑说,“别的来要饭的,你们可以多给一点吗?”“多给”。万里听完以后,很满意,当时就说了,“我们共产党要让农民过好日子,我们解放全中国的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现在不仅没有过上好日子,还很贫穷,早期也有人想过这样干,但没有这样干,小岗村这样干了,我准许你们干三到五年。”
正是这句话,让小岗村村民吃了定心丸。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在后来回忆到:“听到这个我们真是快活的不得了啊,现在想想,领导能对我们这样肯定确实不容易。想当初签字那时候,心里怕啊,晚上睡不着觉。我们现在干好了、领导表扬了、肚子不饿了,归根到底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啊,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我们得不到这样的成绩,走不到今天啊。”
后来,包产到户在全国引起争论,农民暗里悄悄地搞,基层干部暗地支持,怕说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在这种情况下,万里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的。1980年1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公有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加以调整。”不久,四川、内蒙、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包产到户。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同万里谈话时,充分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同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另一次谈话中又一次称赞安徽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由于当时国家农委主要负责人不大赞成农村搞包产到户,中央于1980年3月调万里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万里上任后,首先组织农口各部门大批干部赴各省农村调查,倾听农民意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赞成包产到户,已包产到户的增产明显。
在摸清全国情况的基础上,万里主持召开农委党组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随后,国家农委起草了一系列文件,总结了很多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包产到户规范为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万里在邓小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还主持制订了5个“一号文件”,使中国农村改革有序前进,农业连年丰收。
时隔已久,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不过是一项农业改革政策,但对于当时处在饥饿线的民众以及饱受政策困扰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创举。正是在这项政策的引导下,中国才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踏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铁路改革,全民整顿的突破口
万里在1977年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之前,曾担任过一年半的铁道部部长。那是在197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届一次会议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着手展开全面整顿工作,以期摆脱八年“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把全面整顿的突破口选择在铁路系统,因为当时铁路运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这个问题不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整顿、发展就无望。于是,刚刚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的万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1975年1月28日,万里刚刚上任10天,邓小平就召见他听取情况汇报。根据万里的汇报,目前铁路系统突出的问题有四点:一是运输生产下降,二是事故惊人,三是机车车辆损失严重,四是一些铁路枢纽、重点站段,经常发生堵塞,致使大部分列车不能正点运行,特别是徐州、郑州两大铁路枢纽,问题更为严重,万里也将改革的头炮选在了徐州。
1979年万里在安徽芜湖火车站
1975年3月,万里同江苏省委负责人赶到徐州后,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同群众见面,先后召开了徐州铁路分局全体职工、家属万人动员大会,徐州市和徐州地区党员动员大会,分局机务段全体职工确保铁路畅通誓师大会,传达贯彻9号文件。
接着,他又不停蹄地出席各种各样的群众座谈会。在全市形成围剿的气候下,有关部门又把煽动派性、搞打砸抢、威吓群众的造反派坏头头抓了起来。此举震动了徐州,人心大快。
在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的同时,万里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的方针,重点抓了分局领导班子的整顿。他主持召开了分局党委会议,逐个地听取了常委的汇报和自我批评。接着,万里要求党委成员在分局全体职工大会上,开展自我批评。他鼓励大家要勇于改正错误,不要怕群众不谅解。他说:“我问过几位挨过整的老职工、老干部:‘还要不要像整你们那样,再整一整现在的领导人?’他们说,没有这个意思,只要他们认识错误,改了就好,要赶快把生产搞上去,再这样下去不得了。”
此外,万里还要求徐州分局党委抓紧时间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到3月19日,万里在徐州整整度过了10个日日夜夜。在这10天中,他参加各种会议,还深入到各基层站、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改革的效果也立竿见影:津浦、陇海两大干线的徐州枢纽很快畅通无阻,1975年4月提前3天完成运输任务。
与徐州类似,另一个“老大难”郑州局的突出问题是领导班子由派头头掌权。货车司机出身的唐岐山,在“文化大革命”中靠造反起家,当上了九、十届中央委员、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是“四人帮”眼里的红人,连河南省委也不敢惹他。
1984年,万里视察衮石线
1975年4月中旬,万里来到郑州,同该局主要领导人交换了意见,要求他们认真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工业书记会议精神。但是该局领导人把万里的话当成了耳旁风,采取拖延战术。
鉴于这种情况,6月初,万里同李新第二次专程来到郑州局。在他的亲自参与主持下,郑州局连续召开了几次党委会,会上围绕新乡铁路分局与郑州铁路局的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斗争。
6月10日,郑州局召开了干部会议。万里说:“郑州局处在中原之地,铁路交叉点,是枢纽,心脏,久拖不好,不能再等了。开会时跟联合国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整天开会,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好办了。所以,请示了中央,跟省委共同研究了以后,从组织上调整一下。”
接着,万里宣布了组织决定:免去徐达本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和他在郑州局的一切领导职务,调离郑州铁路局,由河南省和中央组织部另行安排工作;由不久前兰州局调来的老干部苏华代理郑州铁路局党委第一书记职务,主持党委工作;胡逸平负责郑州铁路局革委会工作,同时也调整了干部处几名干部的工作。
万里如此大刀阔斧地整顿郑州局领导班子,受到了郑州局广大职工的欢迎和支持,全局出现了新的运输生产高潮。但被调整的一些人不服,在省委某些领导人的纵容支持下,以唐岐山为首的帮派分子,顽固阻挠整顿工作。他们诬蔑万里到郑州“挑起了派性”、“破坏了安定团结”、“打击了新干部”。唐岐山指使其帮派分子,搜集整理万里、苏华的材料,多次向中央告黑状。
后来在中央领导的主持下,明确肯定了铁道部的工作,肯定了万里的做法,要求河南省委支持铁道部派去的工作人员,郑州铁路局的整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无论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还是铁道部的彻底改革,万里在当时所顶的压力都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如今斯人已逝,我们只能通过回忆这些故事来缅怀他坎坷曲折的一生,也惟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
FROM 27.151.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