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guo 讨论区 】
发信人: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信区: Sanguo
标 题: 关于袁绍的几点论述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31 22:45:14 2015), 站内
关于袁绍的几点论述
1、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
一般认为袁绍实力远远强于曹操,官渡之战纯粹因为刚愎自用、指挥不当,才会招致惨败,但其实当时袁绍也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曹操在平定吕布及其同盟者后,立刻挥军攻打袁绍,而此时袁绍刚刚消灭公孙瓒,士卒疲惫,战争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事起仓促,导致袁绍没有精力仔细经营河北四州,后方基础并不稳定。原来公孙瓒就有一定基础的幽州不必说,高干的并州则是首鼠两端,袁绍能调动的,主要来自冀州和半个青州。而从官渡之战后,冀州多地起兵反袁来看,袁绍在冀州的统治也并不算牢固。
其次,袁绍渡黄河攻击曹操,粮食从河北运来,需要渡过黄河,很不方便,这也成为后来曹操重点攻击点和制胜点。而曹操则在官渡一带已预设阵地,防御比较坚固,足以抵消袁绍的兵力优势。
袁绍的优势主要在于出身四世三公,又新破公孙瓒,当时声望较高,能够影响士族和一部分中间势力,而官渡之战中,袁绍也比较好的利用了这一点。曹操部下有大批人给袁绍写信,应该就是许都的士大夫和中间势力,这些人写给袁绍的信肯定不只是表忠心,也涉及大量军事情报。另外,袁绍还派部将韩荀率游骑骚扰许都附近,并说动汝南刘辟叛变,并派刘备支援。只不过曹操部军事能力较强,能够两线作战,曹操自己在官渡挡住了袁绍的猛攻,曹仁则迅速平定了后方的叛乱。
2、袁绍没有迎取汉献帝是对是错
支持迎取献帝的一派,主要理由是可以获得大义名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反对的一派,担心迎天子后,“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意思是,听皇帝的话,等于给自己找个领导;不听皇帝的,又成了奸臣,大义名分自然也没了。不如让天子自生自灭,到处流浪,最好被哪个军阀杀掉,这样袁家就可以汉家气数已尽,堂堂正正取而代之。
两边听着都挺有道理,那我们就看看实际迎取天子的曹操的遭遇。曹操迎取汉献帝后,确实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吸引了一部分士大夫归附。但这些人的忠诚度并不高,悄悄给袁绍写信就是例子。即使在迎取初期、与皇帝关系尚好的蜜月期间,曹操攻打吕布、袁术、张绣,仍然主要靠军事征服,对袁绍、孙策、刘表、刘焉、雍凉军阀等地方势力也没什么影响力,所谓的“大义名分”作用微乎其微。而且这蜜月期也没维持太久,很快就发生了所谓的“衣带密诏”事件,曹操杀了国舅董承一族,与皇帝闹翻,从忠臣变成了国贼。自此,反
曹势力也不缺大义名分了,因为反曹也是拥汉。
官渡之战发生时,曹操已经杀掉董承,不可能从汉献帝那里得到任何对反袁有帮助的支持。而官渡之战后不久,曹操消灭袁氏,统一北方,成为中国最大的势力,人才纷纷主动投靠,已不再需要天子这杆大旗了。
但迎取天子的恶处,却被不幸言中了。曹操恢复了汉天子的威望,却把自己置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一方面要打着汉室的大旗提高自己的正统性;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篡位创造舆论环境,这两个根本矛盾的目的让曹操伤透了脑筋,到死也没有解决。结果不仅使曹操这个为恢复北方秩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在历史上落下了一个奸雄、国贼的骂名;而且也大大影响了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为后来司马氏的篡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你废得了皇帝我也废得了,而且你曹家的皇位本来就得来不光彩)。
所以,是否迎取献帝对袁曹之争没有什么影响,曹操没从中获得太多实惠,而袁绍也谈不上犯了重大战略错误。
3、袁绍渡河与曹操在官渡决战是重大失误,应该听从田丰、沮授的建议,采取骚扰、消耗战术
从官渡之战的最终结果来看,这个论断无疑是对的。但仅从结果来推断实现决策,难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袁绍之所以做出渡河决战的决定,也是有其理由的:
首先,袁绍刚刚通过强攻的方式,彻底消灭了公孙瓒,而公孙瓒被普遍认为军事素养是要超过袁绍的。士气正旺的袁绍军,希望再次通过决战的方式消灭曹操,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事实证明,袁绍仅靠军事是干不过曹操的,但在战前,谁也不可能预料这一点。即使英明如曹操,后来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赤壁之战(曹操也认为可以通过决战一举定江东,但事实证明打不过周瑜)。
其次,田丰提出的“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并不可取。曹操在黄河一带的防御十分坚固,袁绍曾三次派部将攻击曹军,都以惨败告终,损失大将颜良、文丑,将领何茂、王摩等,官渡之战中派出的偏师刘备、韩荀之流,也不堪一击。袁绍手下缺乏满足田丰要求、能够使曹军“疲于奔命”的将领,这些人真论军事能力,可能还不如袁绍自己。派部将渡河被曹军消灭,不仅仅白白损失军队,还可能进一步提高曹军的士气和威望。
当然,如果袁军拒守黄河,曹操也不太好办。之前曹操曾渡河偷袭袁绍,得知袁绍已消灭公孙瓒率大军回师后,就马上撤退了,说明曹操也无渡河战胜袁军的把握,但“论持久战”这种战法,恐怕不符合袁绍这个世家子弟的性格。
4、袁绍废长立幼,是袁氏灭亡的又一大原因
袁绍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长子袁谭、幼子袁尚为争位自相残杀,便宜了曹操。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根本性的。即使袁绍死前指定袁谭或袁尚为继承人,以此二人的能力,也是无法对抗曹操的。而当时的中国局势,指望刘表、孙权等其他军阀能够牵制曹操,也是不可能的,曹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专心消灭袁氏。所以即使袁氏团结一致,最多也就是多拖延几年,改变不了其根本命运。
5、袁绍的问题到底在哪
袁绍主要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管理上的问题,就是鼓励竞争,使内部不团结。袁绍的智囊团来源比较复杂:审配、沮授是河北大族,田丰是河北寒族,逢纪、许攸是南阳人,荀谌、郭图、辛评、辛毗是颍川人,这几派观点不一,议事之时往往互相攻击。这与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均来自颍川、且彼此熟识,差距很大。而且,袁绍似乎很满足于这种局面,认为几派互相竞争,反而对自己科学决策更有利。后来他以三子一甥各领一州,互相竞争,“以观其能”,也是这套理论。这种管理方式在太平盛世,也许真有点作用,但遇到强敌,就另当别论了。
另一大问题,就是性格缺陷,“外宽内忌,迟重少决”,这两者对领导者来讲都是致命的。前面说袁绍军中缺少独当一面的大将,其实麹义是一个很不错的将领,但比较狂妄,就被袁绍杀掉;田丰刚直敢言,袁绍失败后怕面子难看就把他杀掉,相比曹操、刘备的用人,高下立见。袁绍鼓励内部竞争,讨论大事往往意见不一,而袁绍自己有没什么决断力,结果要么左右摇摆、要么采取折中措施,此种做法,还是那句话,和平年代可能有点用,战场上就要坏事。
最后总结起来三句话:
当领导要有度量,敢拍板。
创业时内部要团结。
即使实力大大占优,最好也不要亲自出马,寄希望一战定天下,因为确实有风险。
--
修改:forgauss FROM 123.114.134.*
FROM 123.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