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673d5fc0102wy8l.html 说明:本文转载自《昨天》83期,原文题为《文革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文革五十年: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选读)》,作者王海光,该文选自作者《文革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展望——兼论文革史研究的多复线叙事》,发表于《文革五十年: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一书,全文共4万余字,分两个部分。因原文太长,这里节选的是导语部分。
原文内容提要:文革史是与现实关联度最高、互动性最强的一段历史。文革史研究的开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开始于平反文革冤案,起步于拨乱反正,发展于改革开放,开拓于21世纪。经过40年筚路蓝缕的历程,当前的文革史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气象,同时也存在着因缺乏学术公器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文主张文革史研究要以“存史”为第一要务,“存而不论”,兼容并蓄,提高学术含量,坚持学术中道,消弭社会戾气,从单一叙事发展到多复线叙事,以立体地呈现文革历史的复杂性,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
2016年是文革发生50周年,结束40周年。此时,总结一下文革史研究的历史,梳理一下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展望一下文革史的研究前景,应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点。
历史不是单纯的流逝的过去,而是现在对过去的重新构建。如何构建过去的历史映像,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理性能力。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此为学界引用最多,歧义最多,批评也最多的话。但在文革史上,这句话却是非常贴切的。文革史搭接着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界,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与时代变迁的互动性强,有着与众不同的学科特点。
首先,文革史的学科形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是同时发生的,学科问题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联度很高。中国的文革研究工作,开始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起步在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开拓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文革做出了“彻底否定”的政治定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底线。1980年代,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选择,左右之争非常激烈。但无论如何激烈,没有人会赞成回到文革。这是“六四”以前中国朝野上下一致的共识。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上获得巨大发展,但政治上僵化如故,社会转型的问题多多,社会阶层分化相当严重,这使文革研究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改革开放让人们享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证明了毛泽东左倾社会主义的虚妄,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另一方面,中国改革显失公正的问题十分突出,也会促使人们对文革发生原因的反思。一些人会把对现实的困惑和愤慨投射到文革上来。同时,由于执政集团对文革研究长期设置禁区,以“宜粗不宜细”的政治实用主义态度切割历史,丧失了叩问历史的能力,阻塞了自我调整的社会通道,造成社会不满情绪的淤积不化。不仅不能为现实性问题提供历史镜鉴,而且造成了民族记忆的巨大断层,失去了建立社会共识的基础。至今中国社会仍然还没有走出文革的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革史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政治,也是学术。
第二,文革史研究与现实政治有很强的交互性,相互投射,相互影响。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文革是一段民族痛史,一块国家的伤疤,揭开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有正视历史的勇气。所以文革史研究的开放度,总是反映了当前政治体制的宽容程度、学术民主的自由尺度。
2.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历了文革劫难后的反拨,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往往是与对文革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当改革开放发展得比较顺利时,社会上否定文革的声音就大。反之,社会上肯定文革的声音就会大。
3.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正处于各种问题的多发期,官民矛盾、贫富差距、腐败严重、道德滑坡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会促使人们回望文革,试图从历史中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与答案。
4. 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严重,而体制又缺乏民主政治的社会整合能力,所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许多人由于知识视野的局限,往往会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投射到对文革的认知态度上,谈论起来往往带有非常激烈的情绪。所以对文革认知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认同分裂的状况。
正因为如此,一些有识之士总是不断地提起反思文革的问题,以作为建立改革共识的历史镜鉴。
因此,文革史并不单纯是过去的历史,凝固的历史,它还是当下的历史,行走的历史。文革史研究状况,具有多重的社会维度意义,是政治开明的度量器,社会现状的投影仪,社会共识的测量表,社会情绪的温度计。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一方面说明了文革史研究对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性,是我们民族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也说明文革史研究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复杂性,绝不是政治上“彻底否定”这么简单。也就是说,文革史研究的本身,也是文革史的一部分。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已出现了路径困惑,改革开放的社会共识不再,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回首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重新激发人们痛定思痛的反思精神,在长时段的历史中找回前进的方向感,这对当前的中国社会尤其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让历史告诉未来”,并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方向感的民族。在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下,社会缺乏共识的基础,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会使整个民族盲目地走入灭顶之灾。这是一再为历史所证明的惨痛教训。
--
FROM 58.23.25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