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竹书记年》
【 在 heqiao (小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的偶不说了。 一家之言copy很累的。
: 你说我看得杜预的那个,我就给你原文,
: 你要是有疑问,也可以去看看,偶不知道咱们看得是不是有
: 不同的。或者杜预的这个 左传集序也有假冒的吧。乱啊
: 乱啊
: 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进不成为错
: 综经文以尽其变,退不守丘明之传。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
: 《公羊》、《谷梁》,适足自乱。
这里说的是版本的问题,就好象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列著作都有所不同,
岂可与伪书相提并论?在讨论真伪问题的时候以此来说明《左传》被
人“修改”过是不是有混淆视听之嫌?
: 廖平说左传伪书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但是其根据与结果关系未必成立而已。
: 这个是论证问题。
那你为什么认为他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左传的刘歆伪托说已经被地下
发现的文献否定了。
--
FROM 61.157.49.*
关于两汉之间公羊、谷梁与左传的地位变迁随便找本研究左传的书来都
可以搞清楚,你非要把杜预说的不同版本注解左传的书说成是左传被“
修改”,还“拜托拜托”说我“乱来”?
儒家在魏晋的衰落尽人皆知,你却把这与尚书、左传、纪年之间的相互
关系相联系,我倒想问问,你转的这一段与你的1842有什么关系?
【 在 heqiao (小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拜托 拜托。
: 你乱来了啊。 偶引杜预的集序是为了说左传是伪书么?你原先置疑的是什么啊?
: 偶说廖平的论证方法问题,怎么会变成结论有道理。唉。你这样子搅下去,
: 偶不玩了。
: 再给你一段关于儒家到魏晋之后的低潮。偶早先那个随口说说的,
: 这个别人说的,偶也copy吧。
: 有人称杜预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在‘博士’‘经师’之外的权威经学家”
: ,[33]杜预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经学家尚可商议,但他是独立于“博士”“经师”之
: 外却是无疑的。纵观他一生,政治活动和戎马生涯占其大半,这种政治、军事上的
: 丰富阅历,形成了他后来注《左传》时高瞻远瞩视野宏阔的学术见识;《晋书》还
: 说他“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34]明律令,精历法,通技艺,尤其是他第一
: ...................
--
FROM 61.157.49.*
“若曰”这两个字在尚书中是常见词,很多人都“若曰”过
并不是什么天子专用语。
而且即使“共和执政”是指“共伯和执政”,共伯和也绝对
没有称王,即使是纪年也没这么说。
“师某”和“师氏某”是对担任两种不同职务的人的称呼,
前者是干乐师的,后者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金文中的“
白和父”、“师和父”被认为可能就是共伯和,但是并非
确证。
【 在 icepiao (ic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共伯摄政”,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 共和行政时期的一件铭器上载有“伯和父若曰”的辞句,这在金文中相当罕见,
: 因为一般只有周天子的语言才冠以“若曰”。
: 这个铭文表明共伯和是称了“王”的。
: 厉王时期的彝铭记载共伯和曾任周王朝的“师”职,又担任过“司马”,皆为军
: 事职务。司马之职管辖王畿地区的军事力量。彝铭记载的师晨、师俞等“师”职
: 官员,皆出之共伯和手下,应当是王畿附近的中级军官。
: 参加国人暴动的有“师氏人”——即师职官员管辖之人,如果据此而推测师晨、
: 师俞以及共伯和支持或纵容手下的人员参加了暴动,应当说是可信的。
: 首先呢,纪年是在西晋时期被发现的。
: 关于丹朱,纪年记载的是舜“掩塞丹朱”,一般认为是指不让丹朱和
: ...................
--
FROM 61.157.52.*
看来我上一篇帖子没表达清楚。我要说的意思是,“若曰”
是尚书里的常用语,很多人(包括尚书之外的人)都若曰
过。《庄子·秋水》有“北海若曰”,《史记·宋微子世
家》有“太师若曰”,再加上尚书里的“微子若曰”,即
使我们认为周公居摄时曾经称王,那么上面这些例子也足
以说明“若曰”并非是天子专用词汇。何况再强调一次,
即使是纪年上也没说共伯和称王了。
【 在 icepiao (ice) 的大作中提到: 】
: 杨树达先生说:“非王而称某某若曰者,仅此伯和父之铭。《尚书》除王若曰外
: 有微子与周公称若曰,周公之称在其摄政时。天子自称小子,此伯和父以是,故
: 此人即共伯和也。”
: 事实上用若曰的人并不是你所说的很多人
--
FROM 61.1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