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竹书记年》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本书,它是来自于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东晋时被挖出来的
更加奇特的是,里面记载的历史和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里面记载了很多不合礼法的事情,比如钦定的历史记载,汤靠了伊尹的帮助战胜
了夏,建立了商,汤的儿子太甲昏庸,伊尹把他囚禁了三年,等他悔改了才重新
把他扶上王位。《竹书纪年》却说 ,伊尹囚禁太甲,自立为王,三年后,太甲在
旧臣的帮助下逃脱,诛杀了伊尹, 才重登宝座的。
还有这部书中认为,是舜囚禁了尧,杀死了尧的儿子丹朱,夺取了王位。后来禹
又逐走了舜,取代了他。所谓舜南巡而死,其实是逃亡。禹自己很聪明,顺利地
把王位传给了启,但启也经历了一场与有扈氏的战争,才坐稳了位置。
另外还有就是共和行政了,史记中是说:厉王逃走后,“召公、周公二相执政,
号曰共和”,而《竹书记年》里面则说“共伯和干王位”,即共国的国君叫和的
人摄政,他能够统领军队,所以利用军队和国人将厉王赶走,自己篆夺了王位,
所以曰“共和”。呵呵
此外还有很多,基本上春秋以前的事情《竹书记年》都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副不同
的图卷,是一副比较血腥的皇位争夺历史,相比正史中记载的那种祥和平安的太
古生活,实在有些另类,那么实际上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比较倾向于《竹书》
--
FROM 202.113.16.*
那个时候的人对王权还是很敬畏的
异姓人不太敢称王
所以伊尹篆权而不称王是可以理解的,而这样他也就不敢留下什么证据
到了春秋时大国争霸还要打着尊王的旗号呢
【 在 whiho (逢赌必输~~我回家了,happy中)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 icepiao (ic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本书,它是来自于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东晋时被挖出来的
: 更加奇特的是,里面记载的历史和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 里面记载了很多不合礼法的事情,比如钦定的历史记载,汤靠了伊尹的帮助战胜
: 了夏,建立了商,汤的儿子太甲昏庸,伊尹把他囚禁了三年,等他悔改了才重新
: 把他扶上王位。《竹书纪年》却说 ,伊尹囚禁太甲,自立为王,三年后,太甲在
: 旧臣的帮助下逃脱,诛杀了伊尹, 才重登宝座的。
伊尹并非子姓,乃一陪嫁奴隶,要当王难度较大
当个摄政大臣倒很可能
这个没有旁证,即便真有这么一段后羿称王式的历史
也不能从子姓保留的祭奠的甲骨上找到证据
所以这种推测,等于画鬼,没人看到过,怎么说怎么是
: 还有这部书中认为,是舜囚禁了尧,杀死了尧的儿子丹朱,夺取了王位。后来禹
: 又逐走了舜,取代了他。所谓舜南巡而死,其实是逃亡。禹自己很聪明,顺利地
: 把王位传给了启,但启也经历了一场与有扈氏的战争,才坐稳了位置。
: 另外还有就是共和行政了,史记中是说:厉王逃走后,“召公、周公二相执政,
: 号曰共和”,而《竹书记年》里面则说“共伯和干王位”,即共国的国君叫和的
: 人摄政,他能够统领军队,所以利用军队和国人将厉王赶走,自己篆夺了王位,
: 所以曰“共和”。呵呵
: 此外还有很多,基本上春秋以前的事情《竹书记年》都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副不同
: 的图卷,是一副比较血腥的皇位争夺历史,相比正史中记载的那种祥和平安的太
: 古生活,实在有些另类,那么实际上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我比较倾向于《竹书》
竹书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者的胃口,人物因兽性而真实
--
FROM 202.113.16.*
是保王派
【 在 bearn (贝亚恩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 heqiao (小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纪年,可怕未必如李学勤那样的吧。纵横游士可不是简单就有
: 编著这种东西的财力物力的。
: 再说了,上古历史在战国初期还是有标准版本的,那时候用不着
: 可以血腥化上古历史的。 相反,尚书成书年代可能稍晚,
: 而儒家用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窜改历史,孔子可是自己也知道这样做
: 不好的。儒家当时可算保守派,维护王权是其核心。
战国时代儒家可不是保守派
: 左传不好说的,因为后来的左传被人修改了一些的,主要是汉初的时候,
: 左传里涉及上古历史的也少。
--
FROM 202.113.16.*
关于“共伯摄政”,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共和行政时期的一件铭器上载有“伯和父若曰”的辞句,这在金文中相当罕见,
因为一般只有周天子的语言才冠以“若曰”。
这个铭文表明共伯和是称了“王”的。
厉王时期的彝铭记载共伯和曾任周王朝的“师”职,又担任过“司马”,皆为军
事职务。司马之职管辖王畿地区的军事力量。彝铭记载的师晨、师俞等“师”职
官员,皆出之共伯和手下,应当是王畿附近的中级军官。
参加国人暴动的有“师氏人”——即师职官员管辖之人,如果据此而推测师晨、
师俞以及共伯和支持或纵容手下的人员参加了暴动,应当说是可信的。
【 在 flzt (吾家之宝树)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呢,纪年是在西晋时期被发现的。
关于丹朱,纪年记载的是舜“掩塞丹朱”,一般认为是指不让丹朱和
尧见面或者囚禁或放逐丹朱,而不是杀了他。
关于启和有扈氏的战争,正史上就有记载,尚书·甘誓就是此战前启
的演说。
共伯和干王位是指共伯和被国人推举主持政事,而不是共伯和当了摄
政以后利用军队和国人赶走了周厉王。
纪年成书于战国,并不比左传,国语上记载的历史更可信。李学勤先
生就曾明确指出,纪年是当时的纵横游士们为了给自己的主张找依据
而篡改的历史,此说甚有理。近来的考古发现有不少可以证明正史的
正确性,去年轰动一时的眉县青铜器上的铭文似乎就有可证明共和执
政是周、召共和的记载。
【 在 icepiao (ic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本书,它是来自于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东晋时被挖出来的
: 更加奇特的是,里面记载的历史和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 里面记载了很多不合礼法的事情,比如钦定的历史记载,汤靠了伊尹的帮助战胜
: 了夏,建立了商,汤的儿子太甲昏庸,伊尹把他囚禁了三年,等他悔改了才重新
: 把他扶上王位。《竹书纪年》却说 ,伊尹囚禁太甲,自立为王,三年后,太甲在
: 旧臣的帮助下逃脱,诛杀了伊尹, 才重登宝座的。
: 还有这部书中认为,是舜囚禁了尧,杀死了尧的儿子丹朱,夺取了王位。后来禹
: 又逐走了舜,取代了他。所谓舜南巡而死,其实是逃亡。禹自己很聪明,顺利地
: 把王位传给了启,但启也经历了一场与有扈氏的战争,才坐稳了位置。
: 另外还有就是共和行政了,史记中是说:厉王逃走后,“召公、周公二相执政,
: 号曰共和”,而《竹书记年》里面则说“共伯和干王位”,即共国的国君叫和的
: ...................
--
FROM 202.113.16.*
杨树达先生说:“非王而称某某若曰者,仅此伯和父之铭。《尚书》除王若曰外
有微子与周公称若曰,周公之称在其摄政时。天子自称小子,此伯和父以是,故
此人即共伯和也。”
事实上用若曰的人并不是你所说的很多人
【 在 flzt (吾家之宝树) 的大作中提到: 】
: “若曰”这两个字在尚书中是常见词,很多人都“若曰”过
: 并不是什么天子专用语。
: 而且即使“共和执政”是指“共伯和执政”,共伯和也绝对
: 没有称王,即使是纪年也没这么说。
: “师某”和“师氏某”是对担任两种不同职务的人的称呼,
: 前者是干乐师的,后者是军队中的中层干部。金文中的“
: 白和父”、“师和父”被认为可能就是共伯和,但是并非
: 确证。
--
FROM 202.113.16.*
是的,竹书上面也没有提到称王
共伯和本人亦没有称王
我推测的是他干涉朝政,行天子礼,呵呵,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啊
【 在 flzt (吾家之宝树)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我上一篇帖子没表达清楚。我要说的意思是,“若曰”
是尚书里的常用语,很多人(包括尚书之外的人)都若曰
过。《庄子·秋水》有“北海若曰”,《史记·宋微子世
家》有“太师若曰”,再加上尚书里的“微子若曰”,即
使我们认为周公居摄时曾经称王,那么上面这些例子也足
以说明“若曰”并非是天子专用词汇。何况再强调一次,
即使是纪年上也没说共伯和称王了。
【 在 icepiao (ice) 的大作中提到: 】
: 杨树达先生说:“非王而称某某若曰者,仅此伯和父之铭。《尚书》除王若曰外
: 有微子与周公称若曰,周公之称在其摄政时。天子自称小子,此伯和父以是,故
: 此人即共伯和也。”
: 事实上用若曰的人并不是你所说的很多人
--
FROM 202.113.16.*
山海经就很好啊
【 在 AmethystZh (空の軌跡◎游走在虚幻与更加虚幻边缘) 的大作中提到: 】
伪不伪,有多伪
这都无损于竹书成文历史的久远性质
而正是这个性质
决定了它的价值
老外评价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局限性
就是太注重成文史的研究
而成文史必然带来疏漏和扭曲
故此才有对考古的分外重视
然而对成文史的研究也不可一概抹杀
即便是扭曲疏漏的历史
但毕竟也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辨的方向
也提供了一个从扭曲误导背后窥见真实的缝隙
哪怕是从悖反的角度
而如果没有这个成文史
恐怕连这个缝隙都没有
想思辨也没有着手的方向
BTW:中国古代的种种神话流传下来
不知道有没有人也从这种悖反思辨的角度研究过啊...
【 在 heqiao (小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从春秋而言,其实就是已经裁剪修饰的历史了。这个东西那是小事情啊。
: 到汉朝,今文学派一直是主流,属于古文学的左传一直是被严厉打压的,
: 甚至于拿今文的公羊 糓梁传来微言大义左传。
: 竹书与尚书里的历史差别可不是一点两点了。微言大义放大的结果,还是
: 相当有问题的。历史与政治混在一块,为了政治观点去裁剪古史,儒家做得
: 过分了的。
: 竹书,一直地位相当高的。主要就是其年代更久,说有没有被人裁剪的
: 历史,提出一个逻辑上似乎很通的理由,但恐怕没有什么意义。法家不修饰
: 历史?我不知道,但是恐怕不会有儒家的爱好这么强烈。
: 上古历史,真的是温情脉脉的历史么?
--
FROM 20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