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waqi发飙之凿井
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一万年的人工栽培水稻
【 在 Hygeris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的大作中提到: 】
: 水稻至少是中国独立培养的,河姆渡时期就有水稻种植了。
: 从以下的引文来看,水稻起源于印度是obsolete的说法了。
: ...................
--
FROM 202.120.224.*
玉蟾岩证明: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
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
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
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
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
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
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
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
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1995年1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时,突然发现一块不同寻常
的钙质胶结物。当中国农业大学水稻专家张文结教授敲开胶结物时,发现里面竟嵌有
一粒黄澄澄的稻壳。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情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
喜悦!因为这一敲,敲开了水稻历史之门,敲开了远古人艰辛生存的历史!玉蟾岩先
后发现的4粒稻谷壳,经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以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
稻谷遗存。这一惊天大发现,将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探讨时间,一下子从八千多年
前推至一万四千年前!
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麻拐岩,位于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距县城16公里。岩洞
文化堆积保存状况良好,蕴含着大量由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转变的信息
。1996年2月,道县玉蟾岩遗址入选全国九五年度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3月,玉蟾岩
遗址又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1年7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在 DauDjiongx ( )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都发现了距今一万年的人工栽培水稻
--
FROM 202.120.224.*
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水井了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样吧
: 你能否给我一个殷商以前有井存在的例子?如果举出来了,我认为我说错了。
: 我的证明也很简单,现在的考古没有发现井的遗迹,我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
: 认为那时候商人还不会挖井,要知道,挖井的确是一门技术,尤其是距离河比较远的地方。
: 而商代早期也不知道是否存在文字,所谓甲骨文得井字是没法证明的。
: 因为甲骨文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还是外来的也难说。
: 起码据我所知,现在人们吃的绝大多数粮食都不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仅仅有个小米
: 还基本上不吃了,大米国际上主流的认识是印度人发明的。
: 商代也有家畜了,但是这些家畜也都是外来的,因此没有理由就一定认为文字是自己发明的
: 而不是传来的。
: 早商经常迁都,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不会挖井,因此人们只能生活在靠近河边的低地
: ...................
--
FROM 202.120.224.*
史前水利寻踪(三)
-------------------------------------------------------------------------
-------
杨秀伟 2001-12-29 07:29:42
考古发现说明了我国灌溉起源于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而不是黄河流域种植
粟、黍的旱地农业。同时也说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史前灌溉工程
出现的年代并不晚于其他文明古国。“从世界范围来看,农田水利的起源大约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四十世纪”。(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9月
)江苏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田灌溉系统遗址,其年正好距今6000年左右。不过
,中国农田灌溉的起源似可追溯到比马家浜文化时期更早的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桐乡罗家角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壳遗存。
应当指出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工具。仅第四层就出土了170多件骨耜,系采用
大型哺乳动物(可能是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长20厘米左右,肩臼处横凿方孔,
骨质较轻薄者则无方孔而将其修磨成半月形,骨板正面中部琢磨出浅平竖槽,在浅槽
下部两侧各凿方孔。同时发现了木柄,顶端修成丁字形或雕出抓手孔,下端贴着骨板
,用藤条穿过方孔将柄绑紧。这些骨耜由于长期使用,刃缘已磨蚀甚深。(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这种
类型的农具后代称为,西汉有“举为云”的歌谣,其功能可翻土、开渠。有了耜
,原始稻作修沟渠就有可能。“根据水稻生产特点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
已经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排灌技术。”(科学出版社《中国
科学技术史稿》上册)这种判断是合乎科学的。
河姆渡和马家浜时期的井
开凿水井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有了水井就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扩大了人
们经济活动的区域,有可能离开江河湖泊之滨到更远的地方去生活和生产。原始社会
水井的功能有两种:一是属于生活用井,包括制陶用水;二是属于灌溉用井。因此在
探索史前水田稻作农业问题时,必然要涉及水井。
古代文献记载:伯益作井,(《世本·作篇》)认为伯益是凿井技术的发明者。
在水井遗址考古发现以前,有的学者提出伯益在协助大禹治水中发明了凿井。这只是
一种猜测。我国最早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是1957年在河北邯郸涧沟
考古发掘的两座水井的其中的一座口径约2米,深约5~6米。1976~1977年在河南洛
阳汤阴白营遗址清理的一座水井比涧沟水井,井口更大、井身更深。井口近乎方形,
上口约5.7米见方,向下约半米后收缩为3.7米见方,井底只有1.5米见方。井深约
12米,是考古发现的最深水井。井内有14层井字形木架加固井壁。(见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可见当时凿
井技术工艺已比较高。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井遗迹是河姆渡遗址二层发掘的一座浅水井。方形井
口,边长约2米,每边井壁打下几十根排桩,用1个由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下于井底
以防四周井壁排桩倾倒。井口框架由16根圆木构成,井深约1.35米。水井外围有28
根栅栏桩,并又在水井内发现辐射状的小圆木结构和苇席残片,推断此井盖有井亭。
(见同上书目)
到了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了农田灌溉用井。
江苏苏州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出井、水塘、水沟构成的水田灌溉体系
,使人们重新评价水井的功能。“以往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曾出现过众多的水井遗存。而对史前时期水井的问题,说法不一。有的学者根据江
苏阳澄湖遗址发现大量的良渚文化时期水井,推断新石器时代的水井还不能用于水稻
种植和灌溉农业的用途问题,主要要分析所发现水井与周围遗迹单位的关系。如果在
原始村落居住地、陶窑旁,发现水井,那可能是生活用井。而像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
化时期水田群中存在的那种水井,应该用于农业生产。”(文物出版社《稻作、陶器
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的论文《江苏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水田的发现》)(未完待续)
【 在 DauDjiongx ( ) 的大作中提到: 】
: 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水井了
--
FROM 202.120.224.*
上一篇已經給出了。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井遗迹是河姆渡遗址二层发掘的一座浅水井。方形井
口,边长约2米,每边井壁打下几十根排桩,用1个由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下于井底
以防四周井壁排桩倾倒。井口框架由16根圆木构成,井深约1.35米。水井外围有28
根栅栏桩,并又在水井内发现辐射状的小圆木结构和苇席残片,推断此井盖有井亭。
(见同上书目)
到了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了农田灌溉用井。
江苏苏州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出井、水塘、水沟构成的水田灌溉体系
,使人们重新评价水井的功能。“以往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曾出现过众多的水井遗存。而对史前时期水井的问题,说法不一。有的学者根据江
苏阳澄湖遗址发现大量的良渚文化时期水井,推断新石器时代的水井还不能用于水稻
种植和灌溉农业的用途问题,主要要分析所发现水井与周围遗迹单位的关系。如果在
原始村落居住地、陶窑旁,发现水井,那可能是生活用井。而像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
化时期水田群中存在的那种水井,应该用于农业生产。”(文物出版社《稻作、陶器
和都市的起源》一书中的论文《江苏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水田的发现》)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出证据来?
--
FROM 202.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