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waqi发飙之凿井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挖井这项技术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的
: 在河边挖个坑能出水不是挖井技术,要在平原上能挖个坑出水才是技术
古人一向就住在河边或者是河的附近,你要他们不在河边挖井,他们吃饱了没有事情干啊。而且就算是平原上,挖井难道又是很困难的事情么,虽然现在华北平原很干旱,可是几千年以前呢?现在成都平原上我就可以自豪的挖井,因为那里挖一米就有水了。
还有就是不懂为什么一定要国际上发表的东西才算,很多研究中国历史的就在中国,很多资料也是先发在中文期刊上的。
也许你要说的是外国没有这样的学术欺骗,但是这个是自欺欺人而已的说法。
--
FROM 219.224.169.*
高祖又不是没有兵
看看平城之围
不过匈奴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 在 jumbochow (萊茵哈特·馮·羅嚴克拉姆) 的大作中提到: 】
: 讨论整部文献记载的正确性似乎意义不大,不能由一部分为考古发掘而确定就得出所有都为真的结论,需要具体条款具体分析;仅仅依照文献记载的话,就是经学而不是史学了。
: 我记得史记里面的商代帝王世系与甲骨文相符,而晋侯世系与发掘的晋侯墓葬就不一样,而后者和伶州鸠一样都是断代工程里面的重要依据,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工程里面仍然取的是太史公的说法。我还记得,中国人口史(差不多的一个名字)对战国人口的估计也完全的利用苏秦的说
: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残酷战争后,依然有实力北抗匈奴,南击九越;而在楚汉相争之后,高祖却只能采用绥靖政策。显然根据记载前者的战争损失较之后者要大得多。
--
FROM 219.224.169.*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后来的汲取了教训
【 在 jumbochow (萊茵哈特·馮·羅嚴克拉姆)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说吧,中国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在初期都有段修生养息的时间,为什么秦没有呢。
--
FROM 219.224.169.*
【 在 HansSachs (纽伦堡的师傅歌手——明道风度伊川气象)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仔细看过二里头的考古报告么?别拿殷墟跟那儿比,差了好多年呢
: 胆机石机各有优点,反倒是集成电路作出来得音响很rubbish的
~~~~~~~~~~~~~~有水平,当时上模电的时候老师就说过这句话
--
FROM 219.224.169.*
但是不明白的是既然挖一米就可以有水
你为什么要挖很深的井
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青铜器上面
中国的富铁矿是如此少
在铁器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前
为什么要用铁器代替青铜
技术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
是社会生产产生的
而不是在于先进的东西一定可以得到推广使用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得很对
: 在成都平原挖了一米深就有水那不是井
: 挖井是一门专业技术
: 看看老井就知道了
--
FROM 219.224.169.*
现在谁都知道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好
我说的是“富”铁矿
现在中国各个铁矿中哪个是富铁矿?
不然宝钢也不用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砂
就是因为中国的铁矿杂志太多,进口设备不能适应
汉以后是基本铁器横行了,那是因为
第一、知道的人多,开采的人多,官府集中,成本下降
第二、采集和炼制的技术上去了
其实这个就像为什么中国有如此精美的青铜艺术而西方是以石头的雕塑为主差不多
现在谁都知道
使用金属浇铸一件艺术品,还要浇铸的十分精美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金属的成分、浇铸温度、铸模材料、造型、浇铸时间、设置适当的冒口以避免薄壁部分提前凝固等等技术
那么古代西方为什么不发展铁器浇铸的艺术品。或者说他们的金属艺术品的精致程度为什么赶不上同时代的中国?
那是因为铁本身就不适合用于工艺品的制造,尤其是精致的东西
而青铜恰恰就适合
这个就是环境造成的原材料的不同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随便挖个坑出水那不是技术,就像狗也会选择最近的路去吃食物
: 但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是需要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
: 中国的铁矿是否少我不知道,但是汉以后基本上就是铁器横行了,除非没有这项技术
: 否则谁都知道用铁比用铜好
: 就不要为技术的落后找借口了罢
--
FROM 219.224.169.*
【 在 wapi (青青子衿)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来也没有用铁铸造的工艺品呀
: 这是铁的特征所决定的
这句话说得好
那么中国的青铜文明和世界的青铜文明比较孰优孰劣呢
现在不是讨论什么美学问题么
: 不过看看古埃及的金器再对比一下时间就知道中国的青铜器是多么的后进了
: 还是回到开始吧,其实还是拿不出中国同时代值得骄傲的东西
: 中国的青铜器已经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在青铜时代过后才发展起来的,本来应该是
: 落后的证据,反倒拿出来吹牛了,实在是不理解
--
FROM 219.22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