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宗法制与世卿制、世职制的内在矛盾
宗法制和世卿制、世职制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不过我觉得在
宗法制和其他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整的内在矛盾。
按宗法制的要求,诸侯之子除嗣子之外都要封为大夫,而且由于其与国君的
关系比先君的公子及其子孙们更近,所以按“尊尊亲亲”的原则,这些当朝
国君的儿子或兄弟们应该做地位高于其他宗亲的卿。这一点在古籍中可以找
到很多证据。而按照世卿制、世职制的规定,卿的身份和相应的官职是世袭
的,如果先君的公子及其子孙们没有因为犯大罪而灭族的话,那么卿位和官
职应该一代一代传下去。所谓“子子孙孙永宝享用”。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如果先君的公子们的子孙都干得好好得,没有出什么问题,那么哪里有空闲
的卿位和官职给当朝国君的儿子或兄弟们去做呢?
我怀疑在春秋以前,被切实遵守的应该是宗法制。世卿制、世职制是在春秋
时期大夫力量强大之后才出现的,后来被附会成古制了。
--
FROM 218.89.232.*
问题是即使是“封疆大吏”也不过是个一般大夫而已,卿就那么几个,
只有在朝廷身居要职的大夫才是卿。晋国卿最多的时候就十二个,估计
也是当时卿最多的一个国家了,后来还是缩编到了六个。所以卿的位置
绝对不是想加多少就加多少的,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大国也最多就五六
个卿。
【 在 whiho (逢赌必输~~我回家了,happy中)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按道理说,应该是越往后,封地和官职不够的矛盾越突出
: 从前可以随便划国外的一片土地让公子们去开拓
--
FROM 218.89.240.*
卿是大夫里的一个级别,是大夫里地位比较高的。春秋里只有卿才记名,
一般的大夫是不记名的。晏平仲在给他的父亲服孝的时候用的是士的礼,
别人说他这样不合礼制,应该用大夫之礼,他说只有卿才称得上是大夫。
这些都说明卿和普通大夫是有差别的。而且当时是没有职和阶的区别的,
只有做到相应的官职才能成为卿,所以没有无职而受大夫或卿的待遇的。
至于说后来春秋时期也存在这同样有这种矛盾,确实是这样的,只不过
那时候早就“礼崩乐坏”了,在这个矛盾中世卿制、世职制已经占了上
风,宗法制就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了,特别是“尊尊亲亲”的原则被抛到
了一边。这和以前的状况恰好反了过来。
【 在 whiho (逢赌必输~~我回家了,happy中) 的大作中提到: 】
: 卿不算独立一级吧
: 比如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 我在台湾问过卿和大夫的区别,没听明白
: 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可以把官制分为职官和阶官
: 有阶而无职就行了,也就是世职的职,只由嫡长子承袭
: 但向下分裂受封的,就按阶来,待遇等同司局级干部就行了
: 如果真是后世附会的,那么还是有个问题
: 因为后世同样有宗族自然分裂造成没位子的情况,而那个时候记载又挺详细了
: 岂不是造这个说法的时候就已经在对着干了
--
FROM 218.8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