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cinason 的BLOG:夷夏东西】
BLOG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index.php?id=cinason日志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pccon.php?id=110&nid=26723&s=all “阿富汗”名称来源猜想
昨天在录入《北朝胡姓考》的时候,碰到“阿伏干”一族。“阿伏干”也作“阿薄干”,或“阿伏于”,但据姚氏考证,“于”很可能是“干”的讹误,所以仍应以“阿伏干”为准。
很久以来一直想弄清楚“阿富汗”这一名称的由来,现在想想,其来源很可能即是“阿伏干”。对音的近似是显而易见的。但光有对音当然不成。于是联系其他方面,作如下的猜想,待有空时再进一步证明或证伪之:
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阿伏干为柔然别部,而柔然别部多为敕勒-高车部落,那么阿伏干很可能也属敕勒-高车部落。在六世纪中叶突厥崛起之后,原隶属于柔然的部落大多转归突厥,因此阿伏干很可能也改属突厥。阿富汗地区自经历吐火罗、贵霜之后,本受嚈哒统治,六世纪下半叶,嚈哒被突厥与波斯联手破灭,阿富汗之地遂落入突厥之手,一时复称“吐火罗斯坦”;而“阿富汗”一名的出现,恰恰在六世纪之后(一般认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阿薄健国”即与之有关),那么似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即当时统治阿富汗地区的突厥人属于阿伏干族,于是之后渐渐以“阿伏干”之名称呼其地,此即为后世之“阿富汗”。
今早起来查彭树智的《阿富汗史》,里面提到“阿富汗斯坦”第一次正式大规模用作民族、国家的名称,乃是在十八世纪近代阿富汗国家的奠基者杜兰尼王朝时期,而“杜兰尼”本为王朝建立时新改的部族名称,其原名“阿布达里”正为“嚈哒”在中世纪的专称,可知嚈哒在当地势力颇盛;而阿伏干属柔然别部,柔然与嚈哒也曾在中亚西域一带角逐、互动过,那么“阿伏干-阿富汗”与“嚈哒-阿布达里”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可以建立起来。
Google了一下“阿富汗 "阿伏干"”,发现网上已经有人想到这一点了(周策纵:原族——《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序),不过也仅仅是猜想,呵呵,还没“申请专利”。以后进一步研究时可以参考。
相关文章
吐火罗与阿富汗
--
FROM 162.1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