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ncentpok
孙权、刘备分争荆州
东汉末,中原大乱,刘表到荆州,一时有治象,中原人士纷纷来此。刘表是“八及”
之一,文采不错,但武略差些,随着年岁增高,子嗣不才,荆州呈危。
曹操早就盯着荆州,只碍北面袁氏之患,故迟迟不能下手。孙策也欲有荆州,孙权更
继之。刘备寄寓荆土,建安十二年得遇诸葛亮。诸葛亮献可得荆益计,刘备大喜。但
刘备刚开笑口,就又不得不叫起苦,因曹操雄师直下,刘琮束手就降。刘备只好仓促
南走。
刘备在当阳被曹操追上,一顿给打散。刘备愁无出路,可就在这当口,鲁肃走上前来
,欲刘备自结于孙权。孙权驻在柴桑,密切关注荆州的局势。他知道曹操要是轻取荆
州,定将雄纠气昂跨过长江,故他希望能纠集各种力量,御敌于外。
刘备天无绝人之路,遂东结孙权,建立联盟。这是个什么样的盟呢?我认为这是一个
以孙权为主,刘备副之的盟。就像袁绍等义兵结的盟一样,袁绍是盟主,其他是盟员
。结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可谓结盟的鼎盛时期。诸侯结盟,盟主也称
诸侯长,或叫霸主,有发号施令的权力。故在结盟时,常有争当盟主的情况。张邈有
些不满意袁绍的做法,袁绍就想杀掉张邈,不希望盟员敢有不敬。前苏联曾在世界范
围结共产国际联盟,斯大林是盟老大,敢有迕意者,都要给以颜色。有时盟主就是山
寨王,盟员皆为小喽罗。
袁绍的盟很快就分裂了,但袁绍与曹操连和的稍久一些。袁绍说是与曹操盟,实际已
把操视为部属了。这是中国人固有的表面上的含蓄礼遇、委婉客气的文化现象。曹操
兖州被吕布袭取,几乎要无家可归,这时袁绍求与曹操连和,实乃迫其归附。
孙权在向刘备保持盟主的同时,亦有迫其归顺的打算。赤壁战后,刘备亲见孙权,绸
缪恩纪,求都督荆州。周瑜不同意割土以资刘备,谓其枭雄,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宜
趁此机软禁之。孙权说正用英雄时,不能操之急。孙权、刘备两家若是平等的两家,
周瑜、孙权的对话就是痴人说梦;正是孙权做了盟主,有对刘备发号施令的权力,所
以他们谈话的时候,才有自居的口吻。反观刘备,则是卑辞厚币,有求于人。
为抵抗强敌曹操,孙刘弱势连和,就要拧成一股绳。赤壁之战,孙刘两家协同作战,
打败曹操。孙权势力强于刘备,故在战斗中起主要作用。孙权应握有统一的指挥权,
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双方应该是统一作战,统一分配胜利果实。
盟约里应该有这样的条款。不可能打起来后,就各自为战,各自争抢利益。小的摩擦
冲突不能避免,但大的原则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我认为孙权、刘备分荆州一共有四次:第一次,分江陵地区;第二次,分南四郡;第
三次,分南郡;第四次,以湘水为界分诸郡。
周瑜、刘备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乘胜追到江陵。孙权在赤壁战前,消灭黄祖,势力
已渗透到江夏郡南部;周瑜胜赤壁,溯江而上,沿途收取长沙郡北部等地。联军拿下
江陵等地后分配利益,周瑜据江陵等地,刘备据江陵南岸地。刘备南征四郡,人们都
被这“征”字迷惑住了。刘备的征不假,但我推测他是按孙权的部署行动的。故刘备
征得四郡后,按理他没有权利独占,要交由孙权分配的。荆州问题最困惑的地方大概
就在此。尽管孙权此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北面,但抽出部分兵力南下不是不可能。吴军
已占长沙郡北部,再顺次而下是可行的。黄盖入武陵的事,时间有争议,还不能完全
排除发生在此时。如果可以乱争,孙权未必不能争的,正是因有安排,我们只见刘备
南下。陈寿写《三国志》,为司马氏曲笔掩饰是难免的;陈寿是蜀国人,在简择史料
的时候,是否同情刘备呢?
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先主传》中说:“‘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前人谓此处
文意与下文不相连属,疑有脱文。”按陈寿的笔法,刘备主动去见孙权求都督荆州,
那这事就应该在刘备的传里写的详细明白。我认为如有脱落,脱落的很可能就是这些
内容。因为主要的脱漏了,我们现在只能在孙权、周瑜、鲁肃的传里看到只言片语。
虽然不排除陈寿有同情刘备的可能,但现在看来主要还可能是遗漏造成疑惑。刘备向
孙权绸缪恩纪,显然是在讨好,拉关系,求得实惠。刘备求的是什么呢?刘备主要求
的是都督荆州,就是要做荆州牧,请孙权批准。刘琦死,众推刘备为荆州牧,这只是
刘备属下的意愿,刘备还不敢自为。孙权的势力也在荆州,盟主的官还未高过牧,刘
备羽翼不丰,是不能造次的,必须谨慎求得孙权的允许。故刘备先表孙权行车骑将军
,领徐州牧,然后再让孙权表他以左将军领荆州牧。程序应该如此。曹操占东郡,占
兖州,虽属下推其为主,但他皆要征得袁绍的表拜。刘备为陶谦表为豫州刺史,陶谦
死,州人推刘备领徐州,刘备向袁绍奔请,袁绍准许。
《庞统传》注引《江表传》记:刘备与庞统宴语,知道自己到吴,差点被周瑜囚住,
乃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
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
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刘备据四郡之地,还急甚去见孙
权呢?愚谓刘备征的四郡还有说法的,故刘备急见孙权,想想方设法留为己用,可他
没想到自己差点被人留用。我觉得“借荆州”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出自孙权的安排。
刘备可能不会提借,刘备向孙权说一堆好话,可能就是想留住所占之地。刘备以刘表
、刘琦的宗亲的身份,以长期寄居荆州的经历,求为荆州牧,有些理论依据。孙权既
然已与刘备结盟,又要利用其抗北,但又不能放纵其不受节制,遂搞出来个“借”。
刘备是老油条,不管孙权写什么条款,立什么字据,权且应之,能真正居之就是达到
目的,因最后的结局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江表传》说刘备向孙权借荆州数郡,应
该看作是东吴的笔法。
刘备穿行于危机,竟然运气亨通,满载而归。曹操闻孙权益地给刘备,丢笔于地。曹
操也多少帮了刘备的忙。赤壁败后,曹操就应该趁势装熊,示弱无力再下,去挑引孙
刘相兼,可他竟然顾及起面子,迅入江淮,以示赤壁创伤不深,仍力有余焉。这让孙
权也不得不满足刘备的要求。实际这次所谓的借地,应该就是刘备南征的四郡。周瑜
不同意姑息割土,鲁肃则劝孙权借之。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意见。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说刘备败奔孙权,孙权以刘备无资,故借地与之。这借地一说,就与这四郡有关。
若刘备可以自征自占四郡,就没有刘备还无资,需要孙权借给的说;正是刘备尚不能
自征自占四郡,所以刘备仍处于无资状况,需要孙权借给的说。一般都认为刘备是来
借南郡,其实可能不是的。周瑜在南郡,他还要从南郡西向巴蜀,他根本不会同意把
南郡给刘备的,他说的不能割土,当指刘备受命所征之地。从鲁肃同意借地及曹操闻
借地而惊来看,周瑜仍在南郡,故借地不是南郡。
周瑜死,鲁肃和程普进驻南郡。刘备与孙权对南郡的交易应该是这时达成的。周瑜的
死,对孙权的力量是一个很大的削弱。周瑜在江陵,程普在江夏,孙权在建业,沿江
布置紧凑。周瑜死,曹操江淮力量不减,孙权鉴于这种形势,收缩防线,将南郡再借
与刘备,让程普复还江夏,并将长沙郡北部地区置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愚谓这
次交易很可能涉及交州的归属。初,交州刺史张津、苍梧太守史璜相继死,刘表遣赖
恭代张津,吴巨代史璜。后赖恭、吴巨失和,吴巨举兵逐赖恭,赖恭走还零陵,归刘
备。刘备出兵交州可谓一步之遥,探囊取物,但他却毫无反应,任由吴军夺取。这个
交易的结果,就是刘备进驻江陵,鲁肃守汉昌,步骘南取交州。孙权形成一个壁垒,
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回旋余地;刘备占荆州大部及要害,舍交州,但可取益州。我认
为孙刘联盟期间,对势力范围是有划分的,就象国共二次合作对势力范围有所划分差
不多。
刘备入蜀,曹操、孙权都知道。《先主传》注引《傅子》记,曹操臣赵戬说刘备拙于
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傅干则认为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何
为不济?《吴范传》记,孙权臣吕岱从蜀还,遇刘备军于白帝,观其无斗志,谓事必
不克,而吴范则说刘备当得之。刘备终得蜀,实力大增;关羽镇荆州,与吴有所不睦
。孙权不满,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不能拒绝,又不能答应,遂敷衍说等取下凉州,
当以荆州相与。孙权知刘备滑头,没有诚意,遂攻取三郡。刘备下兵争之。这回又是
曹操的行动影响了孙刘两家的行动。刘备向孙权讲和,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
后来就是纯争荆州了,孙权巧借曹操父子,袭取刘备的荆州;刘备再来争之,结果大
败而回。
--
FROM 218.2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