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izi (栀子~似是故人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绍兴十二年后南宋的统军大将 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26 13:38:17 2004), 站内
和议既成,诸大将兵罢,秦桧的两大政治目标双双实现,此时仍然担任枢密使的张俊便成了狡兔死尽后的走狗。秦桧授意御史对张俊进行攻击,认为他有谋反的可能,“俊据清河坊以应谶兆,占承天寺以为宅基,大男杨存中握兵于行在,小男田师中拥兵于上流,他日变生,祸不可测。”高宗倒是了解张俊,知道此人贪财畏事,未必有这个胆量,但是张俊自己不自安,遂求解去,于是解枢密使职,和韩世忠一样去当醴泉观使去了。朝廷为示优容,特进爵为清河郡王。于是南宋的南渡五大将张,韩,岳,刘,吴此时都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之后的南宋军界,就是他们部将辈的将领的天下了。
殿帅杨存中官运亨通,升为了少保,开创了宋朝以保傅的高位担任三衙总兵官的先例。
总结绍兴和议后南宋军制的改变可以发现:南宋中下游的防务由三宣抚司的体制变成屯驻大军制。各地的屯驻大军以XX(地名)驻扎御前诸军为番号。主将为都统制,专为武官。不再象之前的宣抚使那样军民兼管,令朝廷担忧五代藩镇割据之局重现了。
除了建康府,镇江府与鄂州这三支大军外,绍兴十二年南宋还组建了另外一支大军,这就是池州、太平州大军。这支部队主要是李显忠的部曲。绍兴十年金人败盟南下,朝廷打算让刘光世复出掌军,授予了刘光世三京招抚处置使的头衔,命令他出援淮北。刘光世的旧部曲早已星散,大部分随郦琼、靳赛叛降了伪齐,剩下的也大都由张俊接收,此时刘光世重新出山,四处拼凑了一点部队,并且让朝廷将当时担任枢密院都统制的李显忠拨到自己的属下。这支部队并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用处,行到宿州,泗州,部分部队就开始溃散。还没有行到顺昌,刘锜便已大捷,于是刘光世遂引军自和州退回池州,太平州驻扎。第二年三宣抚并罢之后,刘光世也上表请求再度解除兵权,于是朝廷将他任命为万寿观使的虚衔。这支部队就由李显忠节制。到了和议结成之后,朝廷将李显忠军衔升为保信军节度使,调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南宋兵制,正规军皆由各军统制官节制,总管,都监,矜辖之类的官职,只是管州县的一些散兵而已。因此李显忠此时也等于被调离了现役,要直到近二十年后的金亮南侵之役方能一展身手了。
至此,朝廷便委派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安远军承宣使王进为池州,太平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进也是张俊的部将,最早是帐下一个提辖,负责在行军时掌管军印,军中都称他为“背印王”。后来从征李成,积功由统领,同统制直升到统制,此时又担任池州、太平州都统制,俨然成为统军一方的大将。不过此人之前战绩乏善可陈,担任了都统制之后又不恤士卒,专心交结内侍以固其权,竟然也得以久任,看来和田师中当是一路人物。
这一年冬天刘光世去世。刘光世于南宋大将中统兵最早,资历最深,也是最不孚人望的一个。遇敌动辄“持重求全”,未曾敢于主动击敌,遇有小胜即夸饰为大功劳,向朝廷所要封赏。幸好手下有王德这么一员骁将,屡立战功,庶几与其他诸将相比还不算过于丢人。不过朝廷每论解除大将兵权,总是第一个提刘光世,可见其不称职。南宋大将中出自刘光世部下有王德,杨存中两人,但是两人都是在张俊手下方才飞黄腾达的。刘光世其他两名部将郦琼和靳赛,后来都叛逃到了伪齐。刘光世才具平庸,朝廷倒也不担心他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因此解除兵权后国家对其颇为优厚,死后晋封王爵,也算是南宋军界庸人反得高位的一大例证。
基本同时去世的大将还有就职年许的镇江府都统制解元。他也是没有福命,去世前刚刚被授予节钺,升为保顺军节度使,未及除拜便去世。朝廷便以韩世忠另外一名部将王胜担任镇江府都统制。
王胜就是那个在张俊和岳飞按视淮东军时衷甲参见的那个镇江府中军统制。事后张俊对他暗自怀恨,想找机会除掉他。张俊知道王胜和王德的关系一向不好,便寻细故将王胜贬至建康府军中,想来王德一定会去杀掉王胜。没想到王德见到王胜很高兴的说:我是王夜叉,你是王黑龙(两人的绰号),我们俩不是亲戚,那还有谁是亲戚了?于是就对王胜非常厚待。由此可见张俊容人的气量,连王德都不如。张俊失势后,王胜到临安府找老上司韩世忠代为说项,走了走上层路线,拜托人在高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这时便得到了镇江府都统制的任命。
--
FROM 24.9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