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izi (栀子~似是故人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绍兴十二年后的南宋统军大将 4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y 28 01:15:27 2004), 站内
在郑刚中被解除兵权差不多同时,王德也丢掉了兵权。原来王德为建康府都统制,统帅张俊旧部。张俊侄子张子盖在王德手下当统制官。张俊失势已久,王德渐渐对张俊也不怎么买帐了,对张子盖,以及其他一些张俊以前亲信的将领态度逐渐轻慢起来,后来甚至将张子盖解职。比起杨政对吴璘始终待以门下礼相比,王德似乎颇为凉薄。不过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能得士卒心,而张俊为人猜忌刻薄,王德可能心底里也颇不以为然。只是此刻论影响力活张俊终非死吴玠可比,张俊每每向朝中大臣控诉王德,秦桧正好也觉得王德骁勇善战,论资历又出于当时诸将之右,让他长期统兵,总是令人难以放心的。于是就乘此机会将王德罢为浙东都总管,解除了他的兵权。
前面说过,绍兴和议成之后,张俊得势一时,手下部将分掌建康府,鄂州,池州三大军,殿前,步军两司。按照宋朝传统,一人势力太大,必须要加以挚肘。此时朝廷大概觉得张俊潜在的影响力仍然太大,应当加以抑制。韩世忠虽然因为和议之事不为朝廷所喜,但他解职后终日闲游山水,不和旧部曲来往,朝廷渐渐觉得他已经构成不了威胁了,于是这次建康府都统制一职,就落在了韩世忠旧部王权的身上。之前张俊用部将田师中夺取了岳飞的鄂州大军,想必是得意洋洋,此刻看到自己的建康府大军居然由一个韩世忠的人来统帅,却不知道张大帅心中是何滋味了。
按照绍兴和议后以庸将代名将的传统,这个王权也不例外是大庸将一名,之前在淮东军中似乎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后来金亮南侵一役中,王权更是以其拙劣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原本南宋诸军中,兵力最强的当是岳飞的京西军。田师中担任鄂州都统制后,对其进行了大肆破坏,岳飞手下部将个个都郁郁不得志。张宪冤死。王贵被解除兵权。牛皋赴田师中宴中毒而死。董先转到步军司后,和主管步军司赵密不和,屡遭打击,后来还是杨存中看不下去了,想让他到殿前司任职,却被朝廷以三衙将领不得有牵连的理由驳回了。董先后来也郁郁而终。梁兴,傅选等人也都先后被调离了现役。岳飞部属后来成为大将的,只有李道和李宝两人而已。兵数也随之锐减。京西军原来当有十万余人,至此兵数可能已经削减近半。倒是原本不算什么主力部队的殿前司,由于杨存中深得高宗信任,部队扩充极快,到绍兴十七年的时候已经扩充到七万余人,成为诸军之冠。其部队除戍守临安府外,下游其他诸路也有殿前司属下军队驻扎,比如泉州的左翼军,循州的摧锋军,以及明州的水军,皆由殿前司节制。杨存中自己职位也是屡加拔擢,从少保,少傅直做到了少师,封恭国公,父,祖,兄弟都获得追赠。宠遇确实是无人可比的。
绍兴十九年八月,镇江府都统制王胜去世。继任的可能是韩世忠另外一名部将刘宝。但是具体的年月不详。王胜最后的军衔是昭信军承宣使。
绍兴二十一年五月,吴璘,杨政,田师中三大将同日被升为太尉。其理由是三人“守边安静”。也就是说,能够收束部下士卒,没有和金人发生冲突。按照南宋朝廷的看法,作为一名大将最重要的并不是能征善战,而是能够维持与金人的和平吧。
--
修改:zhizi FROM 128.61.132.*
FROM 128.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