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izi (栀子~似是故人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绍兴十二年之后的南宋统军大将 8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y 29 23:11:14 2004), 站内
朝廷对这种情况也有所察觉。绍兴三十年十月,台谏交章弹劾镇江府都统制刘宝,认为他贪财无能,为人暴虐专横,难孚统兵大将之任。于是朝廷便让刘锜前往行在奏事。等到刘锜到达行在之后,朝廷便发表他为镇江府都统制,并且将他的军衔从武泰军节度使改为威武军节度使。这种改变称为“移镇”。武泰军和威武军都是军额,所谓军额,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用军号代称州名的现象,比如福州在五代时为威武军节度使驻节之处,因此福州的军额就是威武军。宋朝大部分节度州都有军额,即其相应的节度使成为XX军节度使。也有少数节度州没有军额,而是依照节镇旧名,比如扬州是淮南节度使等等。武泰军是黔州的军额。福州是大都督州,而黔州只是一个普通的下州,因此从黔州移镇福州也是升职。
刘锜担任镇江府都统制后,便向朝廷提议将自己的儿子刘汜也从荆南府调到镇江府来,担任中军统制一职,朝廷同意了这个调动。荆南府方面,本来驻扎部队的主力就是李道带去的鄂州大军一部,此刻便发表李道为荆南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绍兴三十一年初,金主完颜亮到达南京开封府,扬言将迁都于此。南宋朝廷颇为疑惧,打算做防边之策。朝臣们也想起被贬到永州的张浚来。张浚在南宋初为主战派领袖,秦桧当权后对其一贬再贬,但是人望却与日俱隆。此时朝廷便议论应当将其招回。
即使大敌当前如此,军界内部还是倾轧不已。殿帅杨存中上十策议论防边之事。步军帅赵密觊觎殿帅之位已久,此时便乘机上言杨存中“喜功生事”。文官们也一直认为杨存中资望太高,担任殿帅也太久,恐怕对国家不利,也交章弹劾。本来,杨存中于诸将中为高宗最为信任,因此才能掌禁卫之军逾二十余载,至此,高宗颇为众言所惑。杨存中当年岳飞冤狱,是担任了岳云和张宪的监斩官,应当是深知此岸内幕的,高宗当初对岳飞如此信任重用,一朝翻脸,手段之无情,令人发指。杨存中此时见到高宗心意改变,知道自己如果不赶快撇清自己,恐怕大祸将至,于是便连忙上章乞求罢免自己。于是杨存中即被解除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升为太傅,担任醴泉观使。醴泉观使这种职位即所谓宫祠官,乃是专门用来安置散官的,当初张俊、韩世忠解除兵权后都曾被授予此职。
杨存中罢兵之后,赵密如其所愿坐上了殿帅之位。步军帅则由李捧接任。李捧也是军贼出身,建炎年间跟随张琪为乱,后来被刘洪道招安。刘洪道很赏识李捧,认为他“状貌伟健,且勇于战斗,虽语言鄙俚,每合兵机,又能不贪,采用众谋以得下情。观捧所长,殆非庸将所及。”后来李捧曾任御前忠锐将,神武副军统制等职。又转至韩世忠部下,曾参与平定范汝为起义。此后的事迹难以查询,可能是循资升迁到此职。从李捧的资历来看,应当也是能战之将。
朝廷知道金人必定会败盟,便让下游诸将做好战争准备,其时南宋的部队配置,按照续资治通鉴记载,是“是时御前诸军都统制吴璘戍武兴,姚仲戍兴元,王彦戍汉阴,李道戍荆南,田师中戍鄂渚,戚方戍九江,李显忠戍池阳,王权戍建康,刘锜戍镇江,壁垒相望。。。”,这里为了不重复许多X州,好几个地名用得都是别称。武兴是凤州的军额,用来代凤州。汉阴是隋唐时金州的郡名。鄂渚是鄂州的代称。九江,池阳分别是江州和池州的郡名。这类指代在宋朝文献中常有见到,给不熟悉的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朝廷认为这样的配置,上游和下游的防御算是比较严密了,但是长江中游湖北,京西两路则不太尽人意。中游两军分别驻扎在荆南府和鄂州,距离处在前线的襄阳府有数百里之遥,一旦有所缓急,只怕难以措手。于是朝廷便下令之前升任都统制的吴拱,率领所部三千人戍守襄阳府,并且任命吴拱为知府。以前在绍兴初年的时候,岳飞率京西军独当中游一路,对金,齐的入侵不但能够遏止,还能够主动出击并且战而胜之,甚至还有余力能够支援下游。如今换成田师中领兵,光守御一路都觉得困难,竟到需要由四川出兵支援的地步,可见田师中等人对岳飞旧部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这只部队的战斗力。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朝廷集议军事时,高宗传来旨意:“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说明南宋朝廷已经做好了开战的思想准备。在守御战略上,大臣认为中游防御仍然不够完善,决定再派出成闵率领侍卫马军加以进援。虞允文对此表示异议,认为金人进军路线应是以下游为重,而中游不会派遣主力进攻,因此这个时候不应当分散下游的兵力。虞允文对金军可能的动向的把握是很正确的。虽然自古下江南必先取上游中游,但是金主完颜亮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脑子里只有“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想法,且手上重兵数十万,觉得江南可以一举而下,自然不会去采用先取上游中游,迁延时日的战略。可惜大臣们谋不及此,还是做出了让成闵援中游的调动,导致了后来下游抗战时兵力不敷的局面。
对于上游的布置方面,朝廷将吴璘任命为四川宣抚使,统一指挥上游诸军。自从绍兴和议后,各地宣抚司皆被罢置,诸镇大将彼此不相统率。这在承平时可以起到彼此制衡的作用,但是一旦开战,就容易造成令出多门,无所适从的情况。有鉴于此,朝廷于此时恢复了四川宣抚司。吴璘位高望重,而且四川另外两都统制当初皆是吴璘兄吴玠的部将,用吴璘统帅四川诸军,可谓是如臂使指。
相应的,下游方面,朝廷任命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以刘锜统一指挥下游的江州,池州,建康府,镇江府四支大军。刘锜当年顺昌一战成名,世皆以为名将。据说金亮南侵,报南宋各将之名,每报一人的名字,帐下就有一金将自称可以对付他,待报到刘锜时,重复再三,也没有人敢自荐。金人畏惧刘锜,由此可见一斑。
中游方面朝廷却暂时没有指派一名这样的统兵大将。中游各将中,本以田师中资历最深,但是人人皆知此人乃无能之辈。这年九月,朝廷派去按视湖北的御史中丞汪澈回朝之后,报告朝廷,说岳飞旧部多不服田师中,而且此人老迈无能,恐怕会误国家大事。于是朝廷干脆将田师中罢免,由吴拱担任鄂州都统制一职。随后便任命马军帅成闵为湖北,京西制置使,节制中游诸军。
--
FROM 24.9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