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轮子兵法 第一篇:倚多为胜4
宋伐辽好象也是分兵进击被打败的吧?
实在不能理解这些战争中的分兵行为
或许是为了实现将领间的牵制以免拥兵自重,兵变陈桥?
但代价实在大了点。。。。
【 在 forgauss (四镇北庭行营刀斧兵马使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nod,无非就是后金兵多死一些罢了。
: 所以说萨尔浒之战的关键败因还是在最开始的分兵上,以步兵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
: 居然将数量和质量都不占很大优势的军队分开来使用,而且各部主将之间又没什么
: 沟通,这样的仗不想败都难。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策略是占据绝对优势一方采取的吧?
没有绝对优势的一方采取分兵策略的弊端似乎比其获益量更大些
当然我是说一般情况。。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天天向上) 的大作中提到: 】
: 分兵的好处就是可以同时打击敌人多个目标
: 可以让敌人顾此失彼
: 而且从寻找敌人主力的目的看概率也大一些
: 你想步兵部队如果就一股前进
: 对方自然是坚壁清野,让小股骑兵骚扰,寻找机会
: 切断补给,感觉就很可能像明朝土木之变一样
: 就算有五十万军队也没有用
: 当然如果用兵得当的话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 总之分兵有分兵的考虑,至于宋为什么分兵不是很清楚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就具体某一场战斗是这样,,但宏观的来看总有一个大致的规律的,,要不然孙子也不
会说什么“倍则围之”了
其实我现在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宋辽/明清的几场战役出现了很多这样分兵的例子,,跟以
往的比例似乎有很大的不同(还没仔细研究过,,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其中应该有
一些非军事因素的作用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天天向上)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这些都没有绝对的标准
: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关键看怎么运用了
※ 修改:·yunmz 于 Nov 4 17:42:02 修改本文·[FROM: 218.107.149.251]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修改:yunmz 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自大,,萨尔浒的明军或许有可能,,宋在一次伐辽的以后就应该掂清自己的分量了吧
,,怎么还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此类错误呢。。
【 在 edberg (让心情任意游走)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能是怕游牧民族的骑兵一旦失利后其主力逃跑,
: 造成军队劳而无功。
: 因为无论是蒙古还是东北,地方大,骑兵逃跑后可反复迂回周旋,
: 所以可能是想夹击,包围。围剿。
: 只是宋明的指挥官都对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差距估计不足。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
恩,这个跟我想的一样。。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资料。。。。
明败给清我觉得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战争的胜败不只和指挥官的军事水平有关
很多时候政治制度等非军事因素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方面的问题改变起来往往更困难
【 在 fairburn (白开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的国策重文轻武,不给一个武将有造反的机会,
: 必然不会让任何武将手握重兵。
: 所以分兵是和宋的国策一致。
※ 修改:·yunmz 于 Nov 4 21:46:47 修改本文·[FROM: 218.107.149.251]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8.107.149.251]
修改:yunmz FROM 218.107.149.251
FROM 218.107.1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