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南方周末》2004.5.20 D29版看到署名 笑属的《抗战外交中的中德日三角》的文章。其中有段只这么说的“苏联的最大噩梦,是遭受德日俩国夹击。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苏联的主要对策,便是挑起中日冲突,并使中日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日让日本这股祸水在中国泛滥,以牺牲中国为代价,达到挽救苏联的目的。皇姑屯事件现在被证实为苏联间谍所为,张作霖并非死于日军之手而是死于苏联间谍之手。此案单从逻辑上看也是完全合理的”
其文章主要原引《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陈仁霞著和《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俄)普罗霍罗夫著
我想知道这个事件有没人知道,有关俄解秘的档案或者比较可靠可考证的资料,我想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从逻辑关系上来认定的。
第二个问题,是在 《中国人的素质》(美)明恩溥 其书 17章 遇事忍耐 看到的。
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述:“有一个阿拉伯人的故事,说他的头巾不知道被谁偷走了。丢了这个重要的饰品,失主立即奔向这个部落的墓地,坐在进门的地方。别人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疑惑不解,问他怎么不去抓贼?他的平静而典型的东方式回答是:“他最后肯定要来这里!”这个消极坚忍的夸张故事,让人时常想起,不仅中国人个人行为是这样,其政府行为也是如此。康熙皇帝的长久辉煌统治,从1662年一直持续到互723年,这使他比亚洲任何其他君主都要名声显赫。不过,这个伟大的中国统治者在执政期间,一个名为“国姓爷”①的爱国海盗在广东、福建沿海横行霸道,政府的战舰都奈何他不得。面对这一情况,康熙想出了一个好计谋:命令住在这条漫长的海岸线的一切居民,向内地退回三十里(约合九英里),这样,那位前朝的维护者就鞭长莫及,无法再来骚扰了。人们普遍服从了这个命令,结果很是成功。“国姓爷”后撤了,他失算了,转而满足于驱赶台湾的荷兰人,最后被封为“海澄公”,因而被安抚和消灭了。每一位读到这段奇妙叙述的外国人,都会被迫同意《中国总论》一书作者②的评论:既然一个政府强大到足以驱使这么多沿海的臣民离开自己的城镇和乡村,承担巨大损失退向内地,那么,他就应该有力量组织一支舰队,借以结束海盗对荒芜家园的袭击。”
我们之前所知道是 康熙知道郑后撤30里以让他放心攻收复台湾,显然和这有很大出入,至少是时间顺序上的,本人还看到一个版本说: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近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这样一来,郑是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才攻打台湾。而打下台湾后也只是自立为王。我不知道,他更象是当年的将还是其他什么 但我更想知道 哪个版本更可信一点。希望知道的可以指教一下。
可以和我联系一下
E-mail:chenyugang0525@eyou.com
QQ:12306829
--
修改:mydreams0525 FROM 61.191.24.*
FROM 6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