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cinason 的BLOG:夷夏东西】
BLOG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index.php?id=cinason日志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pccon.php?id=110&nid=58340&s=all 读史札记:关于“谥法”的学习心得
读《史记》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终于遇到了传说中的“谥法”。在前面的正文和注解中,频频出现“谥法云”的字样,于是这个“谥法”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打算等我读完《史记》后一定要好好“研究”一番,看看这“谥法”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然而现在它竟然自动在书末的《史记正义》中出现了。原来真的有这么一个文本【网上有善本,参见“史記三家注”中的“謚法解”】。文末提到,它的源头是“周書謚法”。这个“周书”和流传至今的《逸周书》应该有些关系,我翻开我的《汉魏丛书》,哇,里面的《逸周书》真的有“谥法解”呢!可是这个“谥法解”和《史记正义》中的“谥法解”并不一致,而且字句出入还很大,可见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我开始了关于“谥法”的学习过程。
经过一番浏览,目前的印象大致如下。
“谥法”是周代正式出现的,其滥觞可追溯到商末。在传说中,谥法的创始人是周公旦,另外也许还可以加上姜子牙【不知道“封神榜”的来源是否也与这“谥法”有些关联?】。周人的传统,很是敬重祖先,对祖先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所谓“避讳”是也。当然,这祖先须得是首领级的人物,也就是王公贵族之流。当他活着的时候,属下的人称他为“×王”、“×公”,但在他死后,就不能再那样称呼了,否则会和继位的人弄混,于是属下在他将要下葬的时候为他商定一个新的名号以便后人提到他的时候使用,这就是“谥号”的来历。
最初的谥号并不含明确的褒贬,只不过是为了给某个已故的王公起一个名字而已。然而这个名字竟也渐渐发展出了善恶的分别。春秋时,君主的谥号以单字为主,到战国后期,则出现了不少双字的谥号,如“武灵”、“庄襄”等等。六国的末代君王都没有谥号,如“韩王安”、“魏王假”、“赵王迁”、“燕王喜”、“楚王负刍”、“齐王建”等,都直称其名,这正是因为六国既灭,再无后继者,所以谥号也就无从议定。“秦王政”也没有谥号,他自称为“始皇帝”,并且设想用“N世”的名号来替代谥号,所以秦朝的皇帝都没有谥号,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朝之后又恢复了谥法,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有趣的是,汉朝皇帝的谥号都以“孝”字开头,所以一般将其省略;但其他朝代就不一定能省了,否则会搞混的,比如魏文帝和魏孝文帝就完全是两码事儿。越往后,帝王的谥号越长,越多溢美之辞,也越失去意义;倒是大臣的谥号还有些看头,比如“文正”、“武穆”之类,便是作臣子追求的极高境界。
再说说历代对谥法源流的研究。大家公认周书是源头,可是由于原本的周书早已失传,后人便不知究竟了。晋代汲冢周书的出土,使得周书也出现了“古、今”之分,《逸周书》可以认为是今文版本的汇集。《大戴礼记》曾经记载过一个较完整的谥法解,但没有流传下来。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专门讨论了“帝谥”,比较简略。南朝的沈约编过一个“谥法解”,也没有流传下来。不管怎么说,这些历代失传的谥法解肯定有一部分加入到了唐代《史记正义》的谥法解中。到了宋代,苏洵专门著《谥法》,对前代进行总结,应该也保存了不少失传的谥法解在其中。郑樵在《通志》中也撰有《谥略》对谥法进行讨论。明清以来,研究者就多了,著名者如王国维、郭沫若等等,都撰有专文。但到目前为止,我以为关于谥法源流研究的比较令人信服的议论,还得数这篇:
彭裕商,謚法探源,《中國史研究》,1999/01,3~11頁,参见网上版本
今本《逸周书》,版本繁多,考证烦琐。网上版可参见这个版本:逸周書。《汉魏丛书》中的《逸周书·谥法解》,虽然刊印质量较差,错误不少,但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想不到的是,网上已有日本人录入(参见“謚法解第五十四”),惭愧之余,我赶紧翻开我的大部头《汉魏丛书》,拿它逐字校对,嘿,还好,发现了许多讹误!!于是我喜不自禁,对照原书逐字改正——日本人对汉字毕竟不是太熟么。
下面把我的“精校本《汉魏丛书》版《逸周书·谥法解》”献上,供大家研究。有版权的哦,:D
謚法解第五十四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謚叙法。謚者。行之迹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一人無名曰神。稱善□開曰聖。敬賓厚禮曰聖。德象天地曰帝。靜民則法曰皇。仁義所在曰王。立制及衆曰公。執應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簡。平易不疵曰簡。經緯天地曰文。道德愽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疆直理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大志多窮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賢貴義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旣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安民長悌曰恭。執禮敬賓曰恭。芘親之門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照臨四方曰明。譛訴不行曰明。威儀悉備曰欽。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謀慮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有伐而還曰釐。質淵受諫曰釐。慈惠愛親曰釐。愽聞多能曰獻。聰明叡哲曰獻。温柔聖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恊時肇享曰孝。秉徳不回曰孝。大慮行節曰孝。執心克莊曰齊。輔輕供就曰齊。温年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敏以敬順曰傾。昭德有勞曰昭。聖文周達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彊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柔德考衆曰静。供巳觧言曰靜。寛樂令終曰静。治而清省曰平。執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克曰貞。彊以剛果曰威。猛以彊果曰威。彊毅信正曰威。辟土服遠曰桓。道德純一曰思。不眚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柔質受課曰惠。能思辯衆曰元。行義説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莊。叡通克服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征□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克殺秉正曰夷。安心好静曰夷。執義揚善曰懷。慈義短折曰懷。夙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合善法典曰敬。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剛克爲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愛民好洽曰戴。典禮不塞曰戴。□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事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鬼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不顯尸國曰隱。隱拂不成曰隱。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不思忘愛曰刺。愎恨遂過曰刺。外内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在國逢難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有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禮曰魏。去禮遠衆曰煬。醜心動懼曰甄。容儀恭美曰勝。威德剛武曰圉。聖善周聞曰宣。治民克盡曰□。行見中外曰愨。勝敵壯志曰勇。照切寧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譽。心能制義曰庶。好和不爭曰安。外内真復曰白。不生其國曰聲。致戮無辜曰厲。官人應實曰知。凶年無穀曰糠。名實不爽曰質。不悔前過曰戾。温良好樂曰良。怙威肆行曰醜。勤政無私曰類。好變動民曰躁。慈和徧服曰順。滿志多窮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思慮深遠曰□。息政外交曰推。疏遠繼位曰紹。彰義掩過曰堅。肇敏行成曰直。内外賓服曰止。華言無實曰□。教誨不倦曰長。愛民在刑曰克。嗇於賜與曰愛。逆天虐民曰煬。好廉自克曰節。擇善而從曰比。好更改舊曰易。名與實爽曰謬。思厚不爽曰愿。貞心大度曰匡。隱哀之也。施爲文也。除爲武也。辟地爲襄。視遠爲恒。剛克爲發。柔克爲懿。履亡爲莊。有過爲僖。施而不成曰宣。惠而内德曰獻。治而生眚爲平。亂而不損爲靈。由義而濟爲景。失無□則以其明。餘□象也。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乂。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康。順也。就。會也。(心|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於也。糠。虚也。叡。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疆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c)cinason,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
FROM 162.1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