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自 nathan 的BLOG:非游戏人生】
BLOG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index.php?id=nathan日志地址:
http://www.smth.edu.cn/pc/pccon.php?id=8&nid=62996&s=all 黄钺黄左田(一)
550)this.width=550
}
}
}" border="0" />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左盲、井西居士。当涂人,先祖七世从当涂迁居芜湖,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黄钺有诗云: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汤鹏铁画屏”说的是芜湖“一绝”铁画的创始人汤鹏,汤鹏原是溧水人,为避兵荒流落到了芜湖。学会了打铁之后租赁了黄钺曾祖父的临街门脸,经营铁铺。黄钺在《汤鹏铁画歌·引》中记叙:“鹏字天池,钺乡人,幼闻先大父言甚详,初赁屋于先曾祖,贫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朱筠提督安徽学政,大力扶植学术,当时学政署设在太平府治所当涂县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23岁的黄钺前往太平府学政使院参加岁试。朱筠在阅完黄钺的考卷后以为“奇才异能”,称道不止。同年,朱筠上了一道被认为是“不如令式”的折子,被吏部建议官降三级,解除职务。返京时,他的随行人群中多了一位年轻人,那正是青年生员黄钺。朱筠爱才,特地把黄钺带到京城参加乡试,希望黄钺可以顺利考上举人。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24岁的黄钺参加了甲午科考试,不知道是平常的时间都用来作画、吟诗了还是发挥的不好,他并未考上。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追求实现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下诏,诏令各地督抚访求书籍。然而各地响应寥寥,时任贵州巡抚的王燕上了一道奏折“地居山僻,书籍罕临”,乾隆大为恼火,要求各省督抚立即奏报访书情形。此时,朱筠上奏书提出访书校书的建议:延请文士、搜集古书、开局校缉,并提出了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中收有不少民间失传的珍贵典籍,请求派专人进行辑录。
这份折子从安徽到了北京后,差点就因为“非政要”被大学士刘统勋扔一边儿去了,刚刚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的户部尚书于敏中认为朱筠的这个建议不错,便和刘延清力争。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1773年),下诏开四库全书馆。该馆由皇六子质郡王永瑢总负责,刘统勋和于敏中等任总裁,刘统勋推荐编修纪昀、刑部郎中陆锡熊担任总纂。除此以外,参加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学者鸿儒不计其数。黄钺在乡试落榜之后也参加了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他的职务是誊录,虽说不入流,但对他来说算是个很好的工作,除了能接触到来自全国如同那浩瀚海洋般的藏书,还能结交到来自全国各个学派的顶尖学者。
如果说朱筠之前奏请开四库馆深得乾隆心意,那么之后他又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校正十三经文字,勒石太学。”,这次他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帝王心思岂是他一个从三品官员能摸得透的,因奏获罪的他回到北京,乾隆下旨说因为他的学问还算不错,让他去四库全书馆工作,职位是编修,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真是皇恩浩荡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下诏让他去编纂《日下旧闻》。五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于乾隆实在是喜欢朱筠的文章,于是又让他官复原位,让他再次但仍提督学政,只是这次不是去安徽,而是福建。
白文公有诗曰:“月流春夜短,日下秋天速”,“日下”后来就成了帝都的代名词,顾名思义《日下旧闻》是清朝文学家朱彝尊从诸多古籍中选出了历朝历代记录北京的资料。由于《日下旧闻》42卷刻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九月,乾隆认为这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高速建设发展的大清帝都了,于是诏令朱筠等人增补、考证《日下旧闻》,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期间陆续刻版,全书160卷,朱筠等人在书撰成后,在原先的书名后加了一个“考”字,是为《日下旧闻考》。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提前举办了本该于次年举办的已酉科乡试,黄钺在这场考试上考中举人,时年38岁,并顺利的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上进士,从此展开了他的宦海生涯。
目前,我还不能准确的知道,他到底是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抑或是赐同进士出身,只是对于一个不惑之年的男人来说,他的仕途似乎开始得有点晚。他的第一份公差是个正六品的官衔,户部主事,云南司行走。不知道对于一个诗人、画家来说,去户部管税赋、厂课......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感觉。当时户部的最高领导户部尚书是和珅。
和珅和黄钺同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他春风得意的一年,刚及而立之年就口衔帝命赴云南查办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祖先噶哈察鸾在清初就降了努尔哈赤,高祖父尼雅哈纳进京后起先是“闲散”,即没有任何职务的旗人,后来随军征山东,在攻打河间府的战斗中,他第一个通过云梯登上城楼,被赐予“巴图鲁”称号,授予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个正三品的武官官衔,世袭罔替。和珅的爷爷伊兰泰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当过护军统领兼佐领,伊兰泰的官衔是从和珅的堂叔也就是伊兰泰的侄子阿哈硕色那袭来的,阿哈硕色在随军征准噶尔中,于和通呼尔哈诺尔处阵亡。
伊兰泰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和珅的父亲常保袭了这个三等轻车都尉,后来追叙常保堂兄弟阿哈硕色的军功时朝廷又赠给常保一等云骑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常保突然去世,官至福建都统,从一品。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清史稿》中的记载,和珅族至和珅家谱整理如下:
先世噶哈察鸾(归降努尔哈赤,隶属满洲正红旗)->弟额赫理(萨满,隶属满洲正白旗)
先世噶哈察鸾->侄子赖卢浑(海西女真哈达部都督)->子索塔兰(归降努尔哈赤,隶属满洲镶红旗,娶努尔哈赤女为妻,生子四)->次子库尔缠(天聪七年二月己卯因罪被诛)->弟库拜
先世噶哈察鸾->元孙锡礼浑(护军校,正六品)、纳鼎(山西布政使,从二品)、常绶(步军校,正五品)、鄂克济哈(骁骑校,正六品)、硕礼和(给事中,正五品)、图尔泰(御史兼佐领,正三品)、爱唐阿(御史兼佐领,正三品)、拉汉泰(佐领,正四品)、尼雅哈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职)->子鄂锡理袭职->子武勒袭职->堂兄弟长生袭职->子阿哈硕色袭职,兼佐领->叔父伊兰泰袭职,兼护军统领(正二品)、佐领->子常保袭职,赠一等云骑尉,兼福建都统(从一品)->子和珅袭职
关于黄钺进了户部的后事以及和珅的发迹历史,敬请期待黄钺黄左田(二)。
另:因行文仓促且本人知识有限,文中如果出现任何错误,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
FROM 221.21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