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一些,整个儿清政府的制度彻底的过时与废弛,小范围的
改革根本无力改变这种落后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修复一样东西比重建要费劲的多。
而且我觉得清,特别是当权派也无心解决民生的问题,比如慈禧的作为还是沉浸在
昔日帝国的梦游中。清的官僚中所谓有识之士太少,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次彻底的
更新才行。我个人觉得他们即使是效仿,也只是形式上的学习。上层的这种态度,
对于那些留学生、新军中的少壮派只能起到刺激其变革的作用。
【 在 napolen (三次苏联英雄胜利勋章获得者苏联元帅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辛丑之后,清政府举行了一系列新政活动,包括派5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宣布以12年为期,
: 预备立宪,成立宪政研究院,各省资议局等等
: 对晚清宪政的成败有两种看法:
: 传统主张认为晚清宪政不完全而且进度太慢,让人怀疑清政府立宪的诚意,以致对清政府
: 丧失信心,最终选择革命的道理。因此,要维护统治,清政府应该立宪更快更早
: 另一种主张认为清政府在没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情况下就来试图解决民权问题,生活在水深
: 火热中的民众一旦能够出头说话,必然会更加反对政府。因此,新政的许多举措,如新军
: 、留学生、资议局等等实际上都起到了推动革命的作用。而在短期内,民生问题和民权问
: 题是相对独立的,在集权政体下短期内实习经济繁荣,改善民生的例子很多。清政府应当
: 效法那些政权,先努力解决民生,再来搞宪政改革。因此,清政府急于走立宪道路是根本
: 错误的
: ...................
--
FROM 166.111.6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