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中外关系史系列讲座(免费讲座)
西域语言多样化的历史学透视——梅维恒
讲座地点:国家图书馆(紫竹院附近)
善本部阅览室(二层中2-1)
讲座时间:2004年8月21日上午9:15—11:15
梅维恒,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早期中印文化关系的专家,对敦煌俗文学也有一定的研究。此外,他还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者,并与J. P. Mallory先生合著了《塔里木盆地的古尸》一书。
西域语言多样化的历史学透视
大多数关于东中亚(即现在的新疆,一般地称作西域)语言的研究都是按照时间序列展开的,通常只是描述该地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语言状况,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沿着历史阶段,综合地考察东中亚地区的语言。
如果着眼于现状,我们注意到新疆现在有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蒙语,塔吉克语,锡伯语,俄语和其他语言。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唐时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根据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中唐时期最重要的语言是吐火罗语,于阗语,粟特语和汉语。
在更早的时期,我们发现在西域的南部地区(从楼兰到尼雅),佉卢文是一种重要的官方语言。我们还要问,在汉代的西域36国是什么情况?他们讲什么语言?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东中亚的人们讲什么语言呢?关于不同时代的东中亚的语言问题,有些我们能够确定,但还有些我们仅仅是一些推测。
讲座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猜想,尽可能地给出在过去4000多年中西域语言状况的历史概貌。
联系人:林世田 萨仁高娃
联系电话: 88545593 88545164 88544089
E-mail: linshitian@sohu.com,gaowabaino@163.com
垂询网址:
http://www.nlc.gov.cn/newpage/service/lecture/relation/html/index.htm
--
FROM 202.1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