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anen.com/temp/zaobao.gif致网友:
近日联合早报、京华时报、新京报、人民网、早报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报导了汉网网友祭袁公的活动。汉网因为访问量太大,导致服务器不堪重负,速度下降严重。特设本临时页面介绍一些有限的情况,尚有更多的精彩文章和图片未能刊出,请保留汉网的网址,在其它时间访问论坛(
http://www.haanen.com/bbs)。
10名身穿“汉服”(汉族传统服装)和22名穿着普通衣服的中国青年,昨天齐聚北
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祭祀这位在374年前被中了后金(清朝前身)天
聪汗皇太极反间计的明朝崇祯帝下令凌迟处死的民族英雄。
这32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的“汉网”(
www.haanen.com)网友,昨天还到了孔庙祭孔,并前往天坛、王府井等“人气旺盛
”的北京地标旅游。
汉族传统文化复兴
祭祀活动在下午开始,由黑龙江的汉网版主刘斌宣读祭文《祭袁大督师文》:
“坦荡君子儒门贤生,临危受命执掌兵戈……神州新立人民共和,倡导正气以德治
国。德从礼出衣冠为本,浩然正气忠义为先。吾等青年咸集八方,甲申周年拜谒英
灵。同倡礼义共塑精神,正本清源当仁不让。复兴中华再造盛唐,华夏风骨统御八
方。”
活动筹划人之一,来自天津的方芳前天接受本报电邮采访时说,自从明朝在36
0年前的“甲申年”灭亡后,汉服就绝迹于神州大地,而他们此次穿上汉服祭祀袁崇
焕,就是想借助汉族衣冠文化这一特殊的美的形式,来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方芳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汉服无论是表现潇洒飘逸还是含蓄平和都有
独特的魅力。这次能穿着美丽的汉服祭奠袁督师,除了借此推动汉族传统文化的复
兴外,更表达自己对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追求,而这和汉服本身所象征的‘天人合
一’的思想也暗暗吻合。”
郑州的王乐天(他是360年来穿着汉服上街的第一人,详见本报2003年11月29日
的独家报道),也参加了昨天的祭祀活动。
他前天接受电邮采访时说:“中国有衣冠上国的称谓已经几千年了,这次能穿
着汉服拜祭为了保卫华夏文明而牺牲的民族英雄,感到非常骄傲,而能和三百多年
一直守着袁墓的佘家的后人佘奶奶合影,更让人心潮澎湃。”
王乐天所说的佘奶奶,就是374年前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掩埋袁崇焕遗骨的佘姓义
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
佘义士埋葬袁崇焕后,庐墓而居,并遗训子孙世代为袁督师守墓。三百多年来
,佘氏家族恪守祖训,不敢有违。文革期间,袁墓袁祠受到破坏。改革开放后,佘
幼芝多方奔走,终于说服了有关当局重修袁墓袁祠,但佘家却因为文物部门的相关
规定而不得再庐墓而居。
佘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的事迹,曾经引起国际媒体注意。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
后感慨地问道:“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
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幼芝当时的回答很干脆:“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
讲究忠义精神
刘斌前天在北京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说,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忠义精神,而袁崇
焕和佘家十七代人,分别就是“忠”和“义”的化身。
刘斌受访时还说:“汉网是爱好华夏传统文化的网友们的精神家园,组织此次
活动也是为了响应政府提出来的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号召。之所以采取恢复汉服和
祭奠袁崇焕这样的民族英雄的形式,是因为理性的民族精神需要民族文化做为基础
和依托。这种形式是以树立民族文化为主,而不是无谓的发泄和煽动盲目排外的情
绪。”
“大家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包括对汉民族服装的追求只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
开始,唤醒包括‘忠义’在内的华夏文明精神内核才是汉网网友的共同心愿。”王
乐天说。
--
FROM 202.11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