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谈谈割地求和这个政策的选择
如果按照bismark的政策延续的话:德国不与不列颠展开海军军备竞赛,不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话,英国与德国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即便是结成三国协约的同时,如果不是之后德国的一系列不甚明智的外交斡旋的话,那么这样一个条约是否会像三皇条约一样无疾而终还是一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国与英法之间的矛盾要大于同德国~而英法之间在非洲殖民地上的矛盾也很难调和。
纵然割地+赔款短暂的削弱了法国,但是其结果恰恰是形成了欧洲均势:德国的对法国的政策不是扩张和吞并,而是削弱,法国的政策更倾向于复仇——但是英明的外交斡旋并非不能避免战争的爆发。
【 在 huhan (cherish) 的大作中提到: 】
: 割地+战争赔款对于德法而言绝对是彼涨此消的事,德国的崛起
: 和法国的进一步相对衰退在普法战争之后尤其迅速。
: 对法国的好处在于可以和英国站在同一条阵线上面对相同的敌人了。
: ...................
--
FROM 166.111.144.*
1890年前后,德国的敌人事实上只有法国而已,此时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期满但是俄国非常希望续约,俾斯麦甚至想续6年,除了威廉二世……而在英德《赫尔果兰条约》之后,英国事实上与德国并无本质冲突但加入三国同盟,削弱法国与其均势政策相违~这个时候在欧洲陷入孤立的是法、俄。而俾斯麦反法统一战线则较为成功~
【 在 forgauss (大名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逼走了哪些盟友?英法肯定不会在德国这边的,俄国也悬呀。
--
FROM 166.111.144.*
与其说德国和俄国的矛盾,不如说是奥和俄的矛盾~而英法、英俄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大于英德间的矛盾。英国与法俄结盟与其说是出自主动,不如说是大国间的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迫使其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加入一个同盟。
【 在 su27 (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就应该先稳住俄国,哪怕暂时作些妥协.先解决西线再说.
: 一战德国貌似实力比二战还强,本来是大可以战胜英法的.可惜
: 一开始就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
FROM 166.111.144.*
各国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是如此的反复无常以至于说谁与谁的结盟是必然或者说牢固的无疑是一种无视当时复杂环境的说法。我只是想说明法国将阿-洛地区割给德国并不必然导致其与英国的结盟。
【 在 su27 (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的大作中提到: 】
: 奥和俄的矛盾其实可以压制,待解决西线问题以后再说.在这个问题上,
: 希特勒作的好的多了.先牺牲一些利益,稳住俄国,先西后东.
--
FROM 166.111.144.*
这样的假设需要改变的条件如此之多以至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任何结论。
对历史人的评价,如果没有特别的政治意义在内的话,大概只由从其行为的动机和结果出发来做评价才能尽量的客观,即便如此,前者往往也是这样的抽象和随意,而后者常常简单粗暴到了极致,以至于不带个人主观看法来评判几乎不可能,而对其作反事实推理并以此来评判也很难有什么说服力。
所以对威廉二世,个人还是觉得就让他做一个俾斯麦的反衬吧~
【 在 punishment (阿绿) 的大作中提到: 】
: 或者是否俾斯麦想要维持一个孤立法国的国际环境就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 英国的政策似乎不会允许存在一个同奥、俄结盟的大陆强权
: 那么组织反德同盟是否英国最终必然走上的道路?
--
FROM 166.1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