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敌王宗室的原因一般有二,第一,就是天下大定,些许几个臭虫顶不
起被单儿,正好表现一下怀柔,这种情况普遍见于改朝换代;第二,就是
没有彻底灭亡对方的决心,留着做谈判筹码,如白登冒顿困高祖,雁门始
毕围杨广,土木堡也先俘英宗,前两者相信抓到了也是打算要割地赔款
的.
而满清的多尔衮是抱着一统中华的心态入关的,地款都是自己的,不用割
让;毫无把握,满清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其时,满洲兵不过6万余众,
蒙古八旗的数量要少于满洲兵,而汉军八旗中,只有三顺王是铁杆儿,从
三顺王入广东对抗李定国的一万多人来看,汉军旗的战斗兵数量有限,
所以一般说来,大家认为十四万是其上限.
而明的残余力量和各地的割据势力总和是远远超过此数的.比如闯顺的
各地兵力尚有数十万,不考虑精壮的话,很有可能在30万至50万之间;八
大王西营所部数万精锐,将领得力;南明尚有左平贼和江北四镇的建制兵
力;北方的明降兵数量众多,吴三桂的关宁兵总数达到五万,又如顺治元
年,满清聚集宣大九边的明降兵得八万余众,明前总兵唐通也一度占领山
西陕西各一部;山东士绅反击顺军一度占领四十三县;河南各地土寇蜂起,
地方,一省之内就有刘洪起据汝宁,韩甲第据许州,李际遇据登封,李
好据裕州,刘铉据襄城,"分辖各数百里,拥众各十余万".其它如王光恩
兄弟等原割据势力也有相当的力量
这种的力量对比是很危险的,一旦汉军各势力在某个旗帜下达到统一,满
洲兵就会陷入人海,而明末清初,江南的力量尚未受到大的损伤,即使是一
个统一高效的南明,也会带来划江而治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消灭一切可
能让各势力结合的火种,其中首推就是明宗室.
顺治元年直至康熙年间的三藩之变,明宗室无一例外的成为旗帜和号角.
山东反顺士绅,推举的乃是一个朱姓知县;姜瓖从山沟里面捣腾出一枣强
王;顺军在还有两部,近20万兵力下被收编为忠贞营;西营三义子占领云
贵之后即奉一个无权无势的南明,江阴,嘉定等地的明朝官绅和土杰
豪强在擒杀大顺政权委派的官员或者满清派员以后,都是以复明为旗号的
,这两个根本搭不上边的人物都能成为抵抗的旗帜,可见明朝士绅的正统
心态是多么的牢固.
这种情况下,满清尽屠明宗室,造成明祚已绝的既成事实,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满清的旗帜乃是讨贼报仇,报的便是大明之仇,如果有明宗室活绷乱
跳的到处走,而且稍微有一点才干,就不免有继承权的问题,到时候在宣传
上也很被动,我们可以看到,满清后来极力鼓吹明祚已绝,也是为了防止这
种情况发生.
【 在 forgauss (大名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历史上,不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对俘虏的敌方君主,很少有立刻处决的,
: 上者:待之以礼,使其终老一生,比如宋朝对柴氏;中者:监禁起来,一直关到死,
: 下者:玩弄一段时间后处死,比如西晋那两个皇帝
: ...................
--
FROM 159.226.6.*